摘要:百利天恒于2023年1月登陆科创板,发行价为24.7元/股,两年半过去,其股价涨幅一度达到16倍。《2024胡润百富榜》显示,百利天恒创始人、董事长朱义,以510亿元身家,位列榜单第74位。
四川首富易主!近日,百利天恒股价创下历史新高,一度达到410元/股,市值一度突破1644亿元。
百利天恒于2023年1月登陆科创板,发行价为24.7元/股,两年半过去,其股价涨幅一度达到16倍。《2024胡润百富榜》显示,百利天恒创始人、董事长朱义,以510亿元身家,位列榜单第74位。
随着股价的连续上涨,朱义的个人财富值也在不断推高。按9月5日收盘价估算,持有超7成百利天恒股票的董事长朱义股份价值约为1156.86亿元,晋升四川富豪头把交椅。
百利天恒股价连续上涨与它的核心产品“注射用BL-B01D1(iza-bren)”被市场看好有关。作为全球首创、新概念且唯一进入III期临床阶段的EGFR×HER3双抗ADC,目前该产品已经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纳入优先审评品种名单。
百利天恒创始人、董事长朱义
01.
四川新首富诞生
百利天恒的故事,正是源自于这位62岁的四川企业家。
1996年,朱义带着攒下的积累资金回到四川温江,创办了百利天恒的前身百利药业。企业主要研制化学仿制药和中成药,像抗病毒的利巴韦林颗粒,就是其首款仿制药,一度成为同品类全国销量第一的明星产品。在随后的十余年里,百利药业迅速成长,在西南地区仿制药领域拥有不俗的影响力。
2006年,朱义以百利药业95%的股份创立了天恒药业,新公司转型创新药研发赛道。
当时,国内创新药市场几乎是一片空白,研发难度大、投入高、周期长等问题令许多药企望而却步,但朱义却从中看到了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2011年,朱义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将研发重点转向难度更高、壁垒更强的创新药领域,靠着仿制药业务已足够成熟的“造血能力”,为创新药研发建立了一个现金流系统。“以仿养创” 成为了公司的发展战略。
2014年,百利天恒成立创新药研究中心西雅图免疫公司,由此开启了长达十年的研究马拉松。
2023年,中国医药界迎来了一场历史性的交易。
百利天恒药业将其核心抗癌新药BL-B01D1的美国市场开发和商业化权,授权给全球药企巨头百时美施贵宝(BMS),交易总额高达8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0亿元),其中首付款达8亿美元。
这笔交易不仅刷新中国创新药出海记录,更直接推动了百利天恒业绩的飙升。同年,百利天恒正式于科创板上市。
按照发行价计算,百利天恒彼时发行市值约99亿元,算是科创板一众创新药企业中略显冷门的公司。
但在朱义看来,百利天恒已经是在中国有临床开发能力、有全球领先的ADC和GNC研发平台、有很好的管线、有全球First-in-class药物的公司,市值被严重低估。
02.
财富背后隐忧与挑战并存
2023年3月,8亿美元的首付款一次性到账,当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2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936.31%;同时成功扭亏为盈,全年归母净利润达37.08亿元,同比增长575.02%。
而在此之前,百利天恒2021-2023年分别亏损1亿、2.8亿和7.8亿。
业绩带动股价,上市仅两年半,百利天恒股价狂飙。今年4月,公司市值正式突破千亿,成为A股千亿市值药企俱乐部中的一员。
然而,阶段性成果并不代表胜利。光环之下隐忧也在,创新药的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是名副其实的“吞金兽”,需要长期持续的重投入。
比如2019年至2022年间,百利天恒研发投入从1.81亿元增加至3.75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15.03%上升至53.32%。高额的研发投入导致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连续四年出现赤字。
虽然BL-B01D1成功出海,但后续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和生产体系搭建仍需投入大量资金。
目前,百利天恒的管线依旧庞大:15个候选分子正同步临床,全球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超80项,仅中国Ⅲ期就超10项,美国也同步铺开7项,各项研发管线也亟待输血。
此外,由于尚未有新药获批上市。2025年上半年,百利天恒再度陷入亏损,实现营收1.71亿元,同比减少96.92%;归母净利润-11.18亿元,同比下降123.96%。据业内人士推算,百利天恒未来三年的资金缺口将达到48.19亿元。
为了缓解资金压力,百利天恒已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计划“A+H”两地上市。同时,其还准备通过定增募集资金不超过37.64亿元,该定增申请已于2025年7月获上交所审核通过。希望在较短时间内筹集资金,双线并进,进一步凸显了百利天恒对资金需求的紧迫性。
03.
逐渐上桌的中国生物医药
长久以来,生物医药都被认为是一个需要耐心等待才能看到成果的产业,国产生物医药也因此度过了漫长的静寂期。甚至在过去的几年,国内生物医药泡沫泛起、破裂。在集采、疫情等重重压力下,行业曾面临很长一段时间的震荡。
但随着国产自研创新药数量越来越多,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根据历年进入临床的创新药统计,2015—2024年期间,中国企业原研创新药的数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在创新药的舞台上,除了百利天恒,恒瑞医药、信达生物、荣昌生物、正大天晴、科伦博泰等均有新药研究入选。越来越多生物科技企业首次实现盈亏平衡。
密集的创新成果,也令中国医药圈迎来了久违的热闹。今年以来,A股与港股的生物医药板块正迎来一波大行情。恒瑞医药、映恩生物等十余家重量级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破发率明显下降,以映恩生物为例,首日收涨更是高达惊人的116.7%。
A股多个药企龙头也迎来股价翻倍,其中百济神州A股股价盘中大涨,总市值一度突破5000亿大关,成果跻身A股市值最高的医药股。更有歌礼制药、德琪医药、科济药业、和铂医药等股价动辄几倍、十几倍的涨幅。
这一切的关键因素在于,中国的创新药产品真正意义上被业界尤其是全球制药企业认可,从靶点创新、临床能力到商业兑现,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完成了一场深刻的“价值升级”,从而赢得了在全球医药创新“牌桌”上的一席之地。
资本市场的狂热和市值的飙升,是产业价值的映照,但绝非终点。盛宴之下,中国生物医药需要保持一份穿越过周期的冷静。
真正的“上桌”资格,最终要靠持续产出具有全球临床价值的创新成果来维系。能否将一时的领先转化为长久的竞争力,是这场价值升级之后,整个行业面临的下一个考题。
本文由胡润百富综合整理
来源:胡润百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