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犹记六年前,北疆秋意初漫草原,微凉的风裹着晨光掠过窗棂。我怀揣对检察事业的滚烫憧憬,第一次踏入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风的触感、楼宇轮廓与心底期待,共同成为故事最鲜活的开篇。
10月22日《检察日报》第12版
犹记六年前,北疆秋意初漫草原,微凉的风裹着晨光掠过窗棂。我怀揣对检察事业的滚烫憧憬,第一次踏入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风的触感、楼宇轮廓与心底期待,共同成为故事最鲜活的开篇。
那时,满心期待以语言能力做好检察翻译,却未想这份初心会与“服务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使命紧密相融。在这片守着4200余公里边境线、20个对外开放口岸的土地上,我的蒙古语、俄语、英语能力,从译好一份法律文件起步,逐渐融入一次次跨国司法交流合作实务,更见证着我与涉外检察彼此陪伴、共同前行的每一步。
从一条短信到一本手册
跨境治理这样被破题
2024年,我随内蒙古检察代表团访问蒙古国,会谈间隙,蒙方代表手机上弹出的一条短信,引起双方注意。一名蒙古国公民因携带父亲旧包(内有猎枪子弹)入境中国,被二连海关拦截,即将面临刑事责任追究。这样的案例,在绵长的中蒙边境线上并非个例,每当听闻,都让我深感:许多蒙古国公民对中国法律边界的认知,还隔着一层“语言与信息的薄雾”。
这份触动,化作了编印双语宣传手册的决心。为了让蒙古国公民在华能“知法、懂法、守法”,也为了守住两国公民跨境安全的底线,我积极参与编制中文与西里尔蒙古文双语对照《蒙古国公民在华权益保护及犯罪预防宣传手册》。我和同事们从筛选出入境管理、刑事犯罪预防等高频关联法条,到逐字校准双语表述,反复查阅词典、咨询专家,生怕因一字之差造成误解。编制完成后,我们带着它走遍中蒙边境各口岸,将纸张的温度传递到每一位有需要的蒙古国公民手中,让这份“法治指南”能更长久地发挥作用。在中国内蒙古检察机关与蒙古国边境四省检察机关定期会晤机制框架下,这薄薄一册,不仅是涉外法治“事前预防”的微光,更成为连接两国法治信任的细小纽带。
从一篇简讯到一手资料
司法交流这样被打通
开展司法交流,最怕“信息不对称”,对方法律改了不知道、办案流程变了不清楚,交流总像“隔着一层纸”。2019年11月,刚接触涉外检察工作不久的我,在浏览蒙古国政府官网时,一则简讯引起我的注意: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全票通过并实施新宪法。宪法是国家法治根基,其修订背后,必然蕴含着蒙古国司法体系的深层调整。从那天起,我和同事们养成了一个习惯:定期“蹲守”蒙古国司法部、总检察院等官方网站,筛选重大司法改革、法律法规修订、检察机关业务动态等信息,再编译成《蒙古国司法动态信息》。这些信息,渐渐成了涉外工作的“活字典”。多期内容被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站转载,或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转发,为相关政策制定、跨境案件办理提供参考。
在“读懂外国”的同时,我们更想让外国“读懂中国”。我们精心打造内蒙古检察机关蒙古文网站,将民法典、外商投资法、检察官法等100多部法律法规译成蒙古文上传。如今,这个网站成了蒙古国友人了解中国法治的重要窗口,让他们在华生活、经营时“有法可依”。网站获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专项扶持项目金奖、2021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检务创新案例,我们翻译的《蒙汉对照刑事法律词典》入选了自治区十大法治事件——这些成果,就像一座座“法治桥梁”,成为中蒙司法交流“看得见的载体”。
从一次访问到一次宣介
双向互动这样被拉近
涉外法治,从来不是冰冷的法条,而是有温度的交流。2025年1月,在海南三亚举办的蒙古国检察代表团来华研修班上,我有幸担任现场翻译。看着中方检察官将中国检察制度、法律适用细节娓娓道来,从检察公益诉讼的创新理论和成功实践,到我国未成年人检察制度的沿革、发展,再到在反洗钱工作中的检察担当,我格外用心地传递每一个专业表述,确保蒙方检察官能精准理解。当他们频频点头,笑着说“中方检察官讲得很细致、很专业,翻译让我们完全跟上了思路,我们对中国检察制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时,我忽然明白: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理念的传递。
今年,我们还接待了越南、缅甸检察代表团。为了让他们直观感受中国法治的实践力量,我们安排他们走进伊利、蒙草等内蒙古名企。在伊利,他们看到从牧场到车间的全链条食品安全管控,读懂了“法治如何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在蒙草,他们见证沙漠变草原的生态奇迹,了解到“法律如何为生态修复护航”。当得知很多内蒙古企业在东南亚拓展业务时,外国检察官们笑着说:“中国产品品质好,我们愿意提供更优司法保障,让合作更顺畅。”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涉外法治工作既是“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也是“倾听世界声音”,只有这样,才能让合作走得更远。
从一次尴尬到一门语言
多语本领这样被练成
去年,参与蒙古国检察代表团赴内蒙古基层检察院参访期间,出现了一段小插曲。我方一位检察官精通传统蒙古文,却对蒙古国通用的西里尔蒙古文不太熟悉,讲解“物证扣押标准”“电子证据提取”等专业术语时,显得有些吃力,交流效率也受到影响。语言,是跨境协作的“第一关口”。内蒙古检察机关虽有700余名汉蒙双语人员,但熟练掌握西里尔蒙古文的并不多。很快,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启动为期三年的全区“西里尔蒙古文专项培训”,我也第一时间参与培训组织工作。
西里尔蒙古文是中蒙司法协作的“关键密码”,唯有学好它,才能更精准地对接需求。同时,我积极参与编译首部中文和西里尔蒙古文双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蒙古国检察官法》,形成“双向学习手册”,用于两国跨境交流,赠予外方。我愈发坚信:语言通了,规则懂了,中蒙司法协作才能更高效、更顺畅。
2025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翻译处正式更名为国际合作处。名字的变化,于我而言,是从“单一翻译”到“全流程协作”的蜕变。
风又吹过北疆,六年时光仿佛还在眼前。作为青年涉外检察人员,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以法为笔、以语为桥,既当好精准传递法律意志的“翻译者”,也做好促进国际司法互信的“使者”,努力书写更多北疆涉外检察生动故事。
传播检察声音
凝聚正义力量
第8049期
来源:内蒙古检察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