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荷兰政府一纸接管令,让全球汽车行业的神经骤然绷紧。10月,荷兰以“国家安全”和“治理缺陷”为由,突然冻结中国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任命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独立外籍董事接管决策权。
荷兰政府一纸接管令,让全球汽车行业的神经骤然绷紧。10月,荷兰以“国家安全”和“治理缺陷”为由,突然冻结中国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任命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独立外籍董事接管决策权。
中国商务部迅速回应。部长王文涛在与荷兰经济事务部长卡雷曼斯的通话中警告,此举已“严重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
一场关于芯片的博弈悄然展开,而全球汽车产业的命运,正悬于一线。
荷兰经济部在10月12日深夜出动,冻结了安世半导体价值147亿元的资产。荷兰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迅速采取紧急措施:暂停中方委派的CEO张学政职务。
这并不是安世半导体第一次遭遇西方国家的干预。2022年,英国政府就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迫安世出售纽波特晶圆厂。
安世半导体是全球功率半导体巨头,客户涵盖苹果、三星、特斯拉和大众等知名企业。2019年,闻泰科技以268亿元的价格全资收购了这家从荷兰恩智浦分拆出来的半导体公司。
该公司主要生产车用与消费电子成熟制程芯片,为欧洲汽车产业的重要供应商。汽车业务已占安世营收六成,毛利接近10亿美元。
表面看,荷兰的接管像是对中国企业的一次重击,但实际情况更为复杂。安世的大部分产业链,其实早已转移到中国。
安世在南京、合肥两地的工厂贡献了近八成产能。江苏、广东的封测与产线规模庞大,产能占比极高。
中国汽车和消费电子企业是安世的最大客户。并购后,大量研发和管理资源都向中国倾斜。
换句话说,安世的心脏早已在中国运转。荷兰就算接管,也只能管欧洲总部,却管不到中国这片“真正的地盘”。
荷兰接管没多久,中国就出手了。中国对安世在华工厂的部分芯片实施出口管制!不允许向荷兰安世出口半导体配件。
据《彭博》报道,随着荷方接管安世半导体,中国随即采取反制措施,禁止该公司自中国工厂出口产品。
这些功率器件、二极管、MOSFET是汽车的“毛细血管”。没有它们,欧洲车企立刻陷入慌乱:库存顶多撑几周,然后就可能停产。
业界忧心,若情势持续,汽车供应链可能在一周内出现芯片短缺,10至20天内恐波及整个产业。
安世半导体东莞工厂生产的车门锁、座椅调节等车载常用芯片,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行业普遍库存仅能支撑数周,若生产中断,11月起全球多家车企或将面临停线风险。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紧急发表声明,警告生产或将因此停摆。美国汽车创新联盟也警告称,供应中断最早下月将波及本土组装线。
大众汽车采购负责人在内部会议中直言:“我们没有Plan B,若东莞工厂无法复产,欧洲工厂的部分车型生产线只能暂停。”
现代汽车也紧急成立专项小组,与中国芯片企业接触,试图寻找替代方案。
在荷兰发布接管令后的48小时内,安世半导体东莞工厂面临严峻挑战。荷兰总部已全面切断东莞工厂的系统权限,生产数据无法调取、ERP管理系统瘫痪、研发技术支持中断。
但对于高度依赖全球化协作的半导体制造企业而言,这种“釜底抽薪”式的操作,几乎等同于切断生产命脉。
然而,安世东莞工厂的核心生产线和工程师团队保持完整,企业第一时间与比亚迪半导体、韦尔半导体等国内同行建立合作,重新梳理物料清单,优化芯片封装工艺。
甚至在部分非核心环节启动“国产替代方案”。这种快速响应并非偶然——此前美光存储芯片被审查时,中国产业链已积累了“断供—补链—反向出口”的成熟经验。
荷兰政府或许认为“冻结令”能让中国陷入被动,但现实恰恰相反。全球车企比中国更慌——一旦安世东莞工厂停摆,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在短期内补上70%的市场缺口。
车载芯片对稳定性、可靠性要求极高,更换供应商需要经过至少2-3年的技术验证,新产能建设也需半年以上周期。
荷兰的单边行动正在引发全球汽车产业的“离心效应”。近期,欧盟内部对《关键原材料法案》的修订方向出现分歧,更多成员国开始主张“风险管控而非脱钩”。
大众、现代等跨国车企明确表示“不会为政治立场牺牲生产线运转”,甚至开始将部分芯片采购订单转移至比亚迪半导体、中芯国际等中国企业。
安世事件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重构的缩影。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变化、全球经贸秩序重构与技术竞争加剧三大趋势交织演进,为中资半导体海外战略的调整埋下伏笔。
半导体产业曾是全球化的典范,但近年来,地缘政治因素正推动供应链从“全球化”向“区域化”甚至“阵营化”演变。
美国试图联合盟友构建对华技术封锁网络,将半导体技术作为战略遏制工具,荷兰对阿斯麦光刻机出口的限制、日本对半导体材料的出口管制,都是这一战略的具体实施。
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监管体系正日益严格,中资企业海外布局面临的合规压力显著增加。
来源:波士财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