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博物馆藏的詹僖《王彦明寿序》册页,每页30.7×15.7cm的纸本上,行书笔墨流转间,既见赵子昂的温润风骨,亦藏王羲之的雅逸神韵。这位被《宁波志》载为"字仲和,鄞人"的明代书家,以五十年书学积淀,在方寸之间写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注解。
上海博物馆藏的詹僖《王彦明寿序》册页,每页30.7×15.7cm的纸本上,行书笔墨流转间,既见赵子昂的温润风骨,亦藏王羲之的雅逸神韵。这位被《宁波志》载为"字仲和,鄞人"的明代书家,以五十年书学积淀,在方寸之间写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注解。
詹僖的生平在史籍中多有抵牾,或名"詹禾",或记钱塘人,但这丝毫不影响其书法成就的光芒。他早年为县诸生后弃去仕途,以"铁冠道人"自号,在笔墨中坚守亢洁之性。此册《王彦明寿序》作为其行书代表作,正印证了他"心记腹画,方悟旨趣"的自述。
细观此作,笔法上深得赵孟頫精髓,点画温润如玉,转折圆融自然,俨然有《度人经》等赵帖的影子,难怪时人评其"法赵承旨几得其十之七"。但詹僖并非简单复制,笔画间隐现的遒劲,藏着雅正,可见其师法晋元的深厚根基。结体疏密有致,字势顾盼呼应,虽为行书却不失楷书的端庄,符合寿序文书的庄重语境。
册页的章法更显匠心,行距宽绰而字间紧凑,墨色有浓淡枯润的变化,打破了"偏锋一律"的局限。在30.7×15.7cm的有限空间里,笔墨舒展自如,既保证了阅读的清晰性,又营造出疏朗雅致的视觉效果,展现了他"灯下作小楷如蝇头,遒劲可法"的深厚功底。
这位名动公卿却不屑求官的书家,曾因仿赵孟頫能乱真而闻名。但《王彦明寿序》中的自家面目,恰是其艺术价值所在。它不仅是明代"师古而化"书风的鲜活例证,更让我们看到一位文人书画家以笔墨守节、以艺术立命的精神。如今展读此册,仍能在笔墨流转中,感受那份跨越五百年的书法虔诚。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