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盐少许’‘醋适量’,这些充满东方哲学智慧的词汇,却成了年轻厨师难以逾越的高山。”10月21日,在成都博物馆举行的豪吉川味科学大会上,川菜烹饪大师彭子渝毫不讳言地表示,川菜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长期面临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境。
中经记者 党鹏 成都报道
“‘盐少许’‘醋适量’,这些充满东方哲学智慧的词汇,却成了年轻厨师难以逾越的高山。”10月21日,在成都博物馆举行的豪吉川味科学大会上,川菜烹饪大师彭子渝毫不讳言地表示,川菜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长期面临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境。
如今,这一困境已然得到破解。在此次大会上,正式发布了《川菜复合味型 二十四味型》系列团体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制定组负责人、四川旅游学院教授邓晓青强调:“标准不仅是川菜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石,也是支撑内生创新的必要因素。”
破解川菜标准困局
在彭子渝看来,川菜目前存在三大困局:量化之难、平衡之难、传承之难。
“在量化方面,‘少许’与‘适量’的模糊,传统川菜烹饪中,调味料的投放高度依赖厨师的经验与手感。”彭子渝表示,什么是“少许”?是1克还是2克?什么是“恰到好处”?其实,这也是一种无奈。这种基于个人经验的模糊传承,导致菜品质量极不稳定,同一师傅教出的徒弟,做出的味道也可能大相径庭。
此外,在平衡方面,在川菜24味型中,许多味型如鱼香味、怪味、糊辣味等,都是多种味道在舌尖上进行的精妙博弈。例如,调制“鱼香味”,泡椒的酸辣、葱姜蒜的辛香、糖醋的醇和,必须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调制怪味,复杂的调料构成和相互制约关系的把控。这些平衡的掌握,需要经年累月的反复实践和极高的悟性,是调味技艺中最核心,也最难以言传的部分。
在传承方面,口传心授的局限与断层风险,传统的“师徒制”传承模式,严重依赖师傅的“口传心授”和徒弟的“耳濡目染”。这种模式效率低下,且受制于师傅的个人表达能力和徒弟的悟性。“在餐饮工业化、规模化发展的今天,这种缓慢且不确定的传承方式,使得川菜味型的广泛传播和高质量人才的大规模培养面临巨大挑战,许多经典味型正面临变味的风险。”彭子渝强调说。
实际上,川菜拥有麻辣、鱼香、怪味等24种经典味型。然而长期以来,这些味型缺乏统一界定,制约了川菜的标准化与全球化发展。“过去提到‘鱼香味’,100位厨师能有100种理解和呈现方式,”四川旅游学院副院长李想坦言,“这种模糊性严重制约了川菜的标准化进程与全球化传播。”
在标准主要起草人邓晓青教授看来,当前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转型和升级,川菜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标准,川菜就只能在失真和内卷的旋涡里打斗。”
邓晓青举例说,消费者购买川菜的时候,单品的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然而复购率却与价格成反比,这让消费者分不清好与贵之间的区别;川菜在不同领域的品质差异非常大,让外界认为川菜只有辣味,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此外,目前川菜的从业者年龄平均43岁,90后只占近10%不到。“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来,川菜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邓晓青表示。
助力川菜国际化
记者注意到,早在2022年,豪吉集团联合四川大学与雀巢德国辛根食品研究中心提出“味型金字塔”理论,将味道解构为底味、风味、香味三个层次,为理解川菜调味提供了科学框架。
在此基础上,标准起草小组构建了以川菜大师、标准化专家、行业专家等为核心的起草团队。在整个制定过程中,历时5年,试制菜肴10余种,关键工艺指标打磨100余次,收集到来自各行各业专家的意见700余条。
邓晓青介绍,本次大会发布的《川菜24味型团体标准》,涵盖川菜的24种复合味型共28项标准,已发布25项,进一步明确了川菜24味型每一味型的配料基准、风味特征与呈味逻辑,系统建立起川菜的“科学身份证”。其中,川菜的24味,包括了鱼香、糊辣、烟香、糖醋、荔枝、泡椒、椒麻等。
彭子渝认为,此次标准的发布,提供了科学的“味型教科书”, 解决了稳定性的“定盘星”,搭建了传承与创新的“脚手架”。“从‘味型之惑’到‘标准之解’,是川菜从传统手工艺走向现代餐饮文明的必然一步。这份团体标准,其意义不在于用条条框框束缚住厨师的手脚,而在于为所有热爱川菜的人——从资深厨师到年轻学徒,从高端餐厅到街头小店——提供了一份共同的‘味觉公约’。”
中国调味品协会会长白艳表示,2024年中国调味品协会百强数据显示,入围的百强企业生产总量为1645.7万吨,同比增长3.0%;销售收入为1360.3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川企占比约15%,发展稳健,始终具有相对领先的位置。“川味火锅调料核心产区在川渝,随着川菜文化普及和川味需求升级,川调产业市场空间巨大。”
而火锅正是川菜“出海”的主力,在北美洲、东南亚地区和大洋洲3个主要市场十分受欢迎。其中,以海底捞、小龙坎等川菜企业最具代表性。海底捞以120余家国(境)外门店高居榜首,小龙坎、重庆刘一手、谭鸭血、马路边边、朝天门火锅在国(境)外门店数量也每年增长,全球化规模化布局。
“我们依托‘一带一路’川菜国际推广基地,已在10余个国家建立海外川菜课堂,累计培训外籍厨师千余人。24味型标准的发布,将让全球餐饮从业者看得懂、学得会、做得对,真正实现川菜味道世界表达,为中华饮食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中国方案。”李想表示。
来源:贝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