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先问个扎心问题:你觉得古代考状元,拼的是十年寒窗的真本事,还是……爹妈给的好名字?别觉得我扯,历史上还真有不少考生,明明笔杆子硬得能戳穿纸,却栽在“名字”这坑里,哭都没地儿哭!摘要:咱先问个扎心问题:你觉得古代考状元,拼的是十年寒窗的真本事,还是……爹妈给的好名字?别觉得我扯,历史上还真有不少考生,明明笔杆子硬得能戳穿纸,却栽在“名字”这坑里,哭都没地儿哭!
就说清朝同治四年,也就是1865年那会儿,有个叫王国军的考生,那文章写得叫一个顶,引经据典、字字珠玑,直接考了一甲第一名——按说这状元稳稳揣兜里了吧?结果最后一关殿试,得慈禧太后拍板——你也知道,同治帝当时才七八岁,就是个挂名皇帝,实权全在慈禧手里。慈禧拿起榜单一瞅,眼尖得很,一眼就钉在“王国军”仨字上,脸唰地就黑了,当场就拍了桌子:“我大清朝堂,绝不能有‘王国君’!”
你品,你细品!“王国军”跟“亡国之君”谐音啊!那会儿慈禧刚经历辛酉政变掌权没几年,又刚平定太平天国的乱子,最怕听到“亡国”俩字,这名字简直是往她枪口上撞!结果呢?慈禧大笔一挥,直接把王国军从状元改成了探花。你以为这就完了?更惨的还在后头!
别人考中探花,起步就是六品官,往后熬几年总能往上走,可王国军因为这名字总犯忌讳,官越做越小,最后混到了从九品——这可是清朝官员体系里最垫底的级别,比七品芝麻官还低两级!最后他被派到山阳县当教谕,说白了就是现在的中学校长,一当就是20多年。本来该是金銮殿上受封的状元郎,就因为爹妈取名时没多想,一辈子前程全耽误了,你说这波血亏不亏?
你要是觉得王国军够倒霉,那咱再说说道光年间的一个考生,他的名字更离谱,直接让皇帝连卷子内容都没看,就给扔了——这人叫史球,历史的史,皮球的球。
道光元年,也就是1821年,道光刚刚登基,想借开恩科图个好彩头,选点有本事的年轻人撑撑朝堂。史球这人学问也不差,监考官一看他的卷子,觉得写得挺有见地,就把他的卷子放最上面,恭恭敬敬给道光送了过去。道光本来乐呵呵的,想着自己第一次选状元,说不定能捞着个文曲星,结果低头一瞅卷子上的名字——“史球”,这不就是“死囚”吗?
道光当场就炸了,把卷子一扔,气呼呼地说:“我大清朝的状元,能是个‘死囚’?这传出去,天下人不得笑我没眼光?”得,史球就这么稀里糊涂被刷下来了,后来在史书上连个影子都没留下。有人说他改了名字重新考,也有人说他心灰意冷回了老家种地,反正就是彻底没了下文。你说这叫啥事儿?连展示真本事的机会都没有,就栽在名字谐音上了,搁谁谁不憋屈?
谐音犯忌讳也就罢了,还有个考生,名字直白得让皇帝觉得“不合时宜”,直接从状元降成了探花——这人叫吴无情,是明世宗嘉靖年间的。
嘉靖皇帝你知道吧?虽然后来沉迷修仙炼丹,但刚继位那阵儿,还是挺看重“仁政”“恩泽万民”这套的,总想着在史书上留下个“仁慈君主”的名声。吴无情这人,学问是真扎实,科举考试一路过关斩将,直接拔得头筹,眼看状元帽就要戴在头上了。结果嘉靖皇帝一看他的名字,立马皱起了眉,跟身边的大臣说:“我大明朝福泽万民、恩加四海,怎么能让一个‘无情’之人当状元?这不显得我这皇帝没教化,连臣子的品性都没教好吗?”
得,就因为“无情”俩字,状元没了,直接降成了探花。后来民间还有个说法,说吴无情后来把名字改成了“吴有恩”,才慢慢在官场上站稳脚跟,不过这事儿没正史记载,咱也没法考证。但你想想,要是当初爹妈给他取名叫吴有恩,说不定早就成状元郎了,哪还用这么折腾?
其实古代皇帝在意考生名字,也不是全凭个人喜好瞎折腾,背后还有点讲究。比如唐朝僖宗时期,有个考生叫崔昭纬,本来排名挺靠后的,连前三甲都没进。但僖宗一看“昭纬”这俩字,觉得有“昭示国家经纬、安定天下”的好寓意,当场就说:“这名字好,有祥瑞气!”直接把他的名次往前提了不少,后来崔昭纬还真当了宰相级别的大官。这就是民间常说的“名带祥瑞,官运自来”,听着玄乎,可历史上还真有不少这样的事儿。
说到底啊,古代科举有时候真跟开盲盒似的,七分靠实力,三分靠“名运”。爹妈取名字时多上点心,说不定孩子未来就能少走不少弯路——当然了,咱现在不用靠名字拼前程,但取名这事儿,确实得琢磨琢磨,毕竟是要跟着孩子一辈子的东西。
咱今天唠的都是因名字“踩坑”的考生,那靠名字“躺赢”的呢?有人成绩明明一般,就因为名字讨皇帝喜欢,直接捡了状元,这事儿听着是不是特玄乎?明天咱就扒这些“幸运儿”的故事,看看他们的名字到底有多“讨喜”。对了,你要是还听过其他因名字改变命运的历史事儿,评论区跟我唠唠,咱一起长长见识!
来源:芝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