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超材料理论研究、设计与制备研究、器件应用研究,增进超材料学术界和工业界之间的学术交流、技术交流与应用推广,促进我国超材料研究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应用发展。组委会经协商,现决定“2025年全国超材料前沿研究与器件应用交流会”定于2025年1
邀
请
函
会议通知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同仁:
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超材料理论研究、设计与制备研究、器件应用研究,增进超材料学术界和工业界之间的学术交流、技术交流与应用推广,促进我国超材料研究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应用发展。组委会经协商,现决定“2025年全国超材料前沿研究与器件应用交流会”定于2025年11月21日-23日在昆明市召开。届时将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做大会学术报告,以高端主题报告、口头报告、技术交流,产品展示等方式进行深入、广泛的研讨和交流,共同探讨交流最新成果。为此,我们真诚的邀请相关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致力于超材料产业发展的企事业单位同仁,莅临本次大会,共聚人脉、共享资源、共谋发展!
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中鑫化研新材料科学网
北京中鑫化研新材料科技发展中心
媒体支持: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领域 材料理论研究与器件
二、会议主要交流和学术报告研讨议题:
1. 超材料功能器件;
2.超材料应用技术;
3.热学超材料;
4.表面等离激元;
5.超表面;
6.光学超材料;
7.变换光学和超材料;
8.声学超构材料研究;
9.光子晶体等超构材料;
10.光学超材料特性的研究;
11.超材料光电特性与调控;
12.超材料与智能制造技术;
13.超材料测试与加工技术;
14.力学超材料设计与研究;
15.电磁超材料理论与器件应用;
16.超材料测试与微纳制造技术;
17.太赫兹超材料设计与新型器件;
18.智能超材料/超结构及应用研究;
19.微波与毫米波超材料技术与应用;
20.超材料和超表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21.其他方面研究开发利用新技术、新进展、新成果等。三、邀请报告及论文宣讲申请:
1.参会者在11月10日前提交参会回执,填写报告题目。报告时长15分钟。
2.报告者需要提交个人照片和个人介绍(用于网络宣传)。但研究生无需提交个人材料,直接按流程汇报PPT。组委会将为报告人签发报告证书。
四、会议时间与地点:
报到时间:2025年11月21日(全天报到)
会议时间:2025年11月22日-23日(23日中午12点会议结束)
报到地点: 昆明枫渡酒店
酒店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环城南路249号-251号
住宿标准: 标间380元/间/天(含双早)
单间380元/间/天(含双早)
五、会议注册:
1.会议采取在线报名、邮件回执、微信报名,不接受现场报名。
2.会议费及标准:
11月10日前缴费:2000元/人,研究生1300元/人
11月10日后及现场缴费:2200元/人,研究生1500元/人
会议费(含会议筹办、参会邀请、专家邀约、场地、会议期间用餐等)。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3.缴费方式:
(1).提前缴费:
银行转账汇款(注:提前电汇请务必注意附言:超材料+姓名)
单位名称: 北京中鑫化研新材料科技发展中心(个人独资)
开户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桥南支行
账 户: 0200 2359 0920 0058 378
(2).现场缴费:完成报名后,也可以现场刷公务卡(银行卡)或者微信、支付宝对公扫码支付(对公账户收款码)。
本次会议支持线上扫码付款,成功付款之后请截图发给会务组人员方便财务查账
4.发票领取:电子发票(普票)。
六、墙报展示:
墙报建议尺寸高120厘米,宽90厘米,自行印制带到会场(展架自备),会务组提供胶带贴于墙面或者提供场地供展架展示。
七、论文征集
为了活跃学术交流氛围,为参加论坛的师生及企业代表提供更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与自我展示的契机,本次大会面向各位参会嘉宾征集论文。
1.投稿论文:应是最近两年的研究进展(项目),具有创新性论文、科技成果或者应用成果。篇幅不超过6000字。
2.欢迎投稿,并将文稿(Word)全文发至huiwuzu1124@163.com 邮箱。
3.组委会将优选相关领域高水平和高质量论文在大会上进行宣读交流。
4.截稿日期: 2025年11月10日,没有文章同样欢迎参会交流。
5.论文禁止抄袭,组委会不负责论文知识产权。
6.为鼓励广大学者积极参与论文征集,凡向本次会议投稿(全文或者摘要)的学者给予证书鼓励!
八、组委会联系方式:
负责事项:会务邀请、报告申请、日程/参会、商展/赞助咨询
联系人:贾老师
电 话:135 2185 3408 (与微信同步)
邮 箱:huiwuzu1124@163.com
酒店住宿环境
九、确定出席本次报告专家,邀约中……
王清,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历任山东科技大学材料学院院长、纳米工程研究院院长等职务,现任泰山学院先进工程材料与结构研究院院长,俄罗斯工程院院士。
曾庆生,博士毕业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现任魁北克大学(首都分校)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卡尔顿大学、加拿大国立科研院能源、材料和通信中心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曾任加拿大国家通信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工程师,长期在飞行器天线分析与设计、电磁兼容和电磁干扰、超宽频带技术、无线电波传播、计算电磁学等领域从事研究和培养人才。
刘雪明 东南大学院长 曾在剑桥大学、清华大学、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香港中文大学、首尔国立大学等学习和工作。国家杰青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获得王大珩中青年科技人员光学奖,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连续11年(2014至2025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3篇论文被评为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1篇论文入选“2014中国光学重要成果”,1篇论文入选“2018中国光学十大进展”,1篇论文入选“2021中国光学十大进展”。研究领域为激光技术及应用。
尹志刚,博士,重庆大学教授、博导。2011-2022年工作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破格晋升研究员,2019年任博导,其中2018-2020年留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马普学会Fritz-Haber研究所任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2022年底调入重庆大学电气学院/输配电国家重点实验室任教授、博导、PI。从事光电薄膜材料与器件、应用电子和感存算技术研究,主持装发预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庆市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13项,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重庆青年拔尖人才、福建省杰青、福建省高层次人才、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百人计划、重庆大学弘深青年学者A等。
1
路光,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超材料和光子晶体新型电磁器件的研究,包括高性能超材料天线、新型滤波器、电磁涡旋天线、角度不敏感器件等。发表SCI论文26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3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主持国家自然金两项,173JKWJCJQ项目一项,山东省自然金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子午工程Ⅱ期项目等多项。
潘力佳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致力于聚合物电子材料和器件、电子皮肤器件及仿生感知器件领域的研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21年度第49届日内瓦发明奖特别嘉许金奖。在包括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Comm.、PNAS、Adv. Mater.、Nano Lett.、ACS Nano、Adv. Funct. Mater.、Energy & Environ. Sci.、Acc. Chem. Res.、IEEE ED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90余篇,SCI他引过1万8千次,H因子57,ESI高被引论文14篇。应邀为科学出版社、Wiley、Elsivier、World Scientific Publication等出版社中英文专著撰写书籍8章节。
杨 亚 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微纳能源与传感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和开创性研究成果。以构建高性能多效应耦合纳米发电机和高精度自供电传感器阵列为目标,从半导体纳米材料的设计和可控制备出发,探索力-热-光耦合效应对纳米发电机的调制机理,在新型耦合纳米发电机的设计和集成、基于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传感器、柔性大规模传感阵列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许望颖 集美大学教授,IAAM Fellow。2009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2012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2015年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2015-2016就职于香港科技大学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2016-2022年就职于深圳大学,2022年调入集美大学。获国际先进材料协会会士(IAAM Fellow,2025年),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8年),福建省高层次人才(2022年)等称号。长期从事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宽禁带氧化物薄膜与器件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发明专利20项,论文总引用2800余次,H因子30。担任J. Am. Chem. Soc.、Adv. Mater.、Adv. Funct. Mater.等近20个国际主流期刊审稿人。
程用志 华中科技大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阿德莱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联合培养博士。现为武汉科技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Nagoy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客座教授(2022.8-2023.8)。
赵 远 副教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四川大学与英国诺丁汉大学 George Green电磁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领域为:电磁超表面技术;统计电磁学在电大尺寸结构中的理论研究;基于近场扫描技术的系统级电磁环境效应评估;毫米波雷达技术在生物探测领域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在IEEE TEMC、国际电磁兼容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蔡 诚 华南农业大学 副教授工学博士,硕导,2020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于2018.09~2020.09在美国农业部林产品实验室进行访问学习,2021.01~2023.01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进行博士后工作,2023.04月任职于华南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研究院。主要从事方向有:1)木质纤维素的生物及化学转化;2)木质素和纤维素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目前在Chemical Reviews,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Green Chemistry等期刊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3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6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了中美科技合作、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具体工作。
王忠刚,教授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日本旭化成中央基础研究所,德国GKSS国家研究中心和德累斯顿高分子研究所做研究工作,2004年回国在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工作至今。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 多孔聚合物合成方法学研究,(2)自清洁含氟高分子材料及含氟医药中间体的制备研究, (3) 稀土配位的高耐热聚合物发光薄膜材料,(4) 集成电路和LED封装用脂环族环氧树脂,(5) 高性能基体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合作撰写专著4部(章),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8项。
何晓勇 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浦江学者。2007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11年-2014年分别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和韩国亚洲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3月开始在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太赫兹波技术、石墨烯光电子学、可调谐超结构器件设计和表面等离子激元光学,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Laser Photonics & Reviews、Carbon、Nanophotonics、IEEE J. Sel. Top. Quantum Electron.和Opt. Lett.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多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6篇以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主持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地方院校建设项目和上海市自然科学资金面上项目。
徐洪波 哈尔滨工业大学 副教授201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同年入职哈尔滨工业大学,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仿生微结构构筑及光谱调控研究,主要承担项目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重点研发子课题1项目
赵付来,山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泰山学者” 青年专家,“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稀土催化新材料山东省高等学校未来产业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带头人。山东省和连云港市科技评审库专家,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导热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和纳米复合材料分会委员。主要从事纳米复合材料及光电器件、光热转换、电化学储能研究工作。在Nat. Commun.、InfoMat、Small等期刊发表论文40篇,参编英文专著一部,授权发明专利17项,获得中国化学会“京博科技奖”一项。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7项,校级和横向项目4项,参与国家级项目9项。担任期刊Helyion顾问委员会委员,Electron、Renewables、View、Materials Report: Energy、Battery Energy、Materials Lab、Energy Lab等期刊青年编委,Adv. Funct. Mater.、Small、J. Energy Chem.等20多个期刊审稿人。
黄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副研究员,获得广西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一作或通信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41篇,其中包括IEEE TMTT、Nanophotonics、Carbon、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IEEE JSTQE、Physical Review A/B、Applied Physics Letters、New Journal of Physics、EPJ Quantum Technology、Optics & Laser Technology、Optics Express等20余篇中科院1区或2区论文。第一作者论文获得英国物理学会中国高被引论文奖(2024 CHINA TOP CITED PAPER AWARD);2024年获得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2023年度优秀论文;2023年获得广西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九;2025年获得广西光学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排名第一。
爱军 现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草原英才,内蒙古青年科技英才领军人物(A类)。迄今在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共80多篇。发明实用型专利2项,撰写专著两部(科学出版社(2022),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5),均主编),教材两部(主编一部,参编一部)。目前Review Editor forFrontiers in Chemistryand Frontiers in Lab on a Chip Technologies,Guest Editor for Biosensor。《Analyt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Molecular Therapy》《Analytica Chemica Acta》《Talanta》和RSC系列等国际著名期刊的长期审稿专家。
赵德刚 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常年从事声学超材料的研究,发表文章50余篇,引用超过1000次。
题 目;基于例外点(exceptional point)的超灵敏声表面波气敏传感器
杨 海 昆明学院 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声子晶体、声学拓扑绝缘体等方面的研究。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主要负责人,昆明学院物理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主要负责人,昆明学院物理学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云南省高校人工微结构材料科技创新团队主要负责人,云南省高校人工微结构材料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昆明市总工会授予昆明学院杨海创新工作室,云南省总工会授予昆明学院杨海创新工作室。荣获云南省第一届高校教师中国梦教书育人星光奖优秀教师,荣获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荣获云南省特殊津贴获得者。分别两次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类)三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排名均为第一)。
冯 闯 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5年获得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优秀青年基金,2019年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和江苏省双创计划创新人才项目,2020年入选南京市高层次举荐人才(B类),2020年获教育部春晖杯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和高科技服务组优胜奖。担任省内力学学会理事、SCI期刊Nano Materials Science和Buildings青年编委和Frontiers in Materials客座编辑。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承担中建和中车等单位委托的多项横向咨询项目。发表SCI论文近百篇,论文谷歌引用次数超近 4000 次,h-index为 33,获授权发明专利 6 项。
张 欣 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对象。2004年6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2004年7月至今,在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工作。曾在武汉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在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和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访问学习和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声子晶体、声学超材料、拓扑物态、吸隔声材料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装备预研联合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首届珠江科技新星及横向项目等。已在国内外著名刊物《Physical Review B》、《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发表论文120多篇。科研成果“周期性复合材料的声学/光学性质研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主编《大学物理》教材3套,主讲《固体物理》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
殷祚炷 南昌航空大学 副教授,2024年度、2025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赣鄱俊才支持计划-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项目--领军人才,江西省省级D类高层次人才。近五年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0篇,热点论文10篇,h指数40,总被引3600余次。在科研获奖上,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包括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等)。在知识产权上,近五年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1项,学术专著1部(编排印制中),主持发布团体标准1项。
孙军强,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卓越学者计划” 卓越首席教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光电子器件与集成功能实验室副主任,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首席专家,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主要从事薄膜铌酸锂光电子芯片制备、硅基集成光电子器件、非线性光电子器件与技术、全光信号处理、微波光子学技术与器件、传感器技术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等共计20余项。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共6项。近年来以通讯作者身份在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ACS Photonics, Nanophotonic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
刘 焘 广西大学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中国科协海智计划特聘专家,中国稀土学会第七届稀土晶体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广西化工学会-资源与环境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评审专家,广西科技界智库决策咨询专家,“两湾”产业融合科技创新智库(广西.玉林)专家,省部共建特色金属材料与组合结构全寿命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低碳化工广西实验室骨干成员,医学生物智造先进技术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专家。
长期从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及其交叉应用研究,包括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与发光,光催化/吸附剂,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的快速去除,杀菌保鲜,降解农残等。在Nat. Energy,Adv. Mater.,Joule,Energy Environ. Sci.等顶刊杂志共发表或录用SCI论文126余篇(IF>2200),其中18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和44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总引用次数13000余次,h-index:60,i10 指数:120。
王学军 昆明理工大学 教授
题 目:超材料结构在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结构中的应用探索
胡万彪 云南大学 教授
孟凡彬 西南交通大学 教授
吴宏伟安徽理工大学教授
徐艳丽贵州民族大学 副教授
十,大会招展
大会期间提供部分展位欢迎企业、公司、厂商积极参展。
赞助方案如下:
1.资助费用 20000 元
提供 1 个标准展位、一桌两椅和 4个会议正式代表名额,安排大会第一天上午报告15分钟以及茶歇期间的电子屏宣传展示机会,公司资料可随同会议资料一同发放,可用带有公司Logo的资料袋。
2. 资助费用 10000 元
提供 1 个标准展位、一桌两椅和 2个会议正式代表名额,安排大会第一天下午报告15分钟以及茶歇期间的电子屏宣传展示机会,公司资料可随同会议资料一同发放,可用带有公司Logo的资料袋。
3. 资助费用 6000 元
提供 1 个标准展位一桌两椅和 2个会议正式代表名额
4.茶歇赞助费用 4000 元
赞助商可在茶歇区设置展板展示品牌,会务组代发资料入袋,享有一个免费参会名额。
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 系 人:贾老师
报名邮箱:huiwuzu1124@163.com
负责事项:嘉宾邀请、报告申请、日程/参会咨询、住宿留房等
在线报名入口
Online registration entrance
往期精彩回顾
来源:复合材料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