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像丘吉尔因“直觉”躲过炸弹,林肯因“感觉”拒绝内阁人选,这些看似玄妙的决策背后,实则是潜意识在传递答案。就像周岭老师说的:“顶级的成长,是凭感觉。”
《认知觉醒》中有一个颠覆认知的观点:
“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往往不是想出来的,而是被‘击中’的。”
就像丘吉尔因“直觉”躲过炸弹,林肯因“感觉”拒绝内阁人选,这些看似玄妙的决策背后,实则是潜意识在传递答案。就像周岭老师说的:“顶级的成长,是凭感觉。”
理性是计算器,感性是导航仪 。
我们总以为人生目标需要缜密规划,但大脑的理性思考速度仅40次/秒,而潜意识却能以1100万次/秒的速度捕捉信息。就像导航仪比人脑更快规划路线,潜意识早已从海量经历中提炼出“心之所向”。
触动感:潜意识的“钻石信号” 。
书中提到一个实验:当人们被要求“用脑分析兴趣”时,往往陷入纠结;但若回忆“曾因何事废寝忘食”,答案瞬间清晰。那些让你心头一颤、眼眶发热的瞬间,正是潜意识在说:“看,这就是你的使命!”
看到过一个案例,一位创业者,原想进军科技行业,却在陪伴孩子时被亲子教育深深触动。他转而创办家庭教育平台,如今帮助数万家庭走出焦虑。他说:“不是我想选它,是它‘选中’了我。”
第一步:记录“最”字瞬间
书中提出“最字法”:关注最让你兴奋、痛苦或念念不忘的事。比如:
最想帮助谁?(流浪动物?乡村儿童?);
什么事让你忘记时间?(写作?设计?与人深谈?)
这些“最”背后,藏着价值观的密码。
第二步:倾听身体的“诚实反馈”
有位作者曾强迫自己高强度运动,结果每四个月大病一场。
直到中医提醒:“你的身体在罢工!”她改练瑜伽后,身心焕发。胃部的紧绷、心跳的加速、失眠的夜晚……身体比大脑更懂你。
第三步:相信“第一次心动”
面试时一见如故的团队、旅行中莫名向往的城市、初读某本书时的震撼……这些“第一反应”往往最真实。正如洪兰教授所言:“小事听脑,大事听心。”
感性选择,理性验证 。
电影《心灵捕手》中,天才少年威尔一度用理性封闭内心。直到心理医生问他:“你究竟想要什么?”他才直面童年创伤,最终选择追寻爱情与学术理想。先用感性找到方向,再用理性拆解路径,才是高手策略。
拉伸区理论:在“心动且可行”地带深耕
书中提出,真正的成长发生在“拉伸区”——那些让你有点挑战又不至于崩溃的事。比如:
热爱写作但文笔生涩?从每天500字日记开始;
向往演讲但害怕舞台?先在小圈子分享故事。
感性提供热情,理性制定步骤,方能持续精进。
结语:人生是旷野,答案在“心动的风里”
朋友们,这个时代不缺少“拼命思考的人”,却稀缺“敢于相信感觉的勇者”。
就像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放弃华尔街高薪投身电商,只因为“想到互联网就心跳加速”。
理性让我们避免犯错,但感性能带我们抵达星辰大海。
最后,用一句话与各位共勉:
“当你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时,请先停下来,听听心里那阵风的方向。”
愿我们都能在感性的指引下,活出热气腾腾的人生!
来源:聪明雨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