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霜降,是秋尽冬来的标志,此时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北方地区开始出现初霜,南方则进入秋收扫尾或秋种忙碌期。而且北方多地气温降至0℃以下,南方开始有了秋凉的感觉。在这样的时节下,有一句老话深受大家关注,那就是“霜降晴,遍地坟”。这句话是何意?有何预兆?
导读:老话“霜降晴,遍地坟”,明日霜降,晴天有何预兆?看古人咋说。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霜降节气要来了。据悉,明天是公历10月23日,星期四,农历的九月初三,霜降节气。
霜降,是秋尽冬来的标志,此时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北方地区开始出现初霜,南方则进入秋收扫尾或秋种忙碌期。而且北方多地气温降至0℃以下,南方开始有了秋凉的感觉。在这样的时节下,有一句老话深受大家关注,那就是“霜降晴,遍地坟”。这句话是何意?有何预兆?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属于天地之气由凉转寒的节点。其由来可追溯至上古历法,《逸周书・时训解》明确记载:“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说的就是霜降期间得到物候变化。
而且东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说出了霜降的本质是 “气肃” 导致的水汽凝华,而非真有霜 “降落”。
另外,在古代农耕社会,霜降还是重要的农事节点。其中,在《农政全书》中记载, “霜降到,无老少”,意为此时无论作物成熟与否都需收割,否则严霜会导致籽粒脱落,进而影响庄稼作物产量。
据悉,这是一句通过观察霜降节气的天气,来预测后续气候及农作物收成的说法。其意思是说,霜降当天如果是个晴天,通常预示冬季气温偏高,可能形成暖冬的情况。而这种天气不利于小麦等冬季作物的生长,而且还易导致来年春季出现倒春寒,造成棉花、水稻等作物减产或绝收。 因此就会有“遍地坟”的夸张说法,意在指粮食减产导致民生问题。具体如下:
其一,暖冬引发病虫害隐患
俗话说,“霜降见霜,米谷满仓;霜降无霜,害虫猖狂”。如果霜降晴天意味着气温未降至足以冻死害虫的程度,这样土壤中的虫卵、病菌就会大量繁殖,这样来年开春大规模爆发,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其二,冬春连旱引发粮食危机
“霜降晴” 往往还会伴随 “一冬干”的情况,也就是整个冬天雨雪少,干旱严重,而这种情况还会延续到春季。而古人认为 “春雨贵如油”,春播期缺水会导致 “种不出苗、苗长不旺”。因此对于靠天吃饭的农耕社会,粮食绝收直接意味着饥荒,而“遍地坟” 正是对这种情况的夸张描述。
其三,倒春寒的致命打击
自古以来,冬天偏暖就会引发“倒春寒”。而霜降晴天往往会带来的暖冬,暖冬会让农作物提前萌芽,这样到了初春,如果遇到突然来袭的冷空气,就会冻伤已经返青的麦苗、开花的果树。这种 “先暖后寒” 的气候波动,比持续严寒更具破坏性,因为农谚有云 “倒春寒,损一半”,因此这天天晴,就是一个不好的预兆。
对于这一说法而言,并非毫无依据,而是民间还有很多的说法,都能解释这一观点,具体如下:
霜降有雨冬雪多,霜降无雨冬暖早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霜降有雨,通常预示冬季雨雪较多,气温较低,可能出现“冷冬”或“寒冬”。 而霜降无雨则预示着冬季相对温暖且雨雪较少,可能为“暖冬”或“干冬”。
据明代农书《群芳谱》对此解释:霜降降雨意味着西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持续交汇,这种环流模式会延续至冬季,导致雨雪频繁;而晴天则表明冷空气已牢牢掌控局势,暖湿气流退去,冬季易出现 “暖而干” 的格局。
而暖冬和冷冬对于庄稼作物的生长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影响。因为“该冷不冷,不成年景”。
霜降有雨,开春雨水多;霜降无雨,冬春旱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霜降节气当天或前后出现降水,预示着冬季和来年春季雨水较多,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收成。而霜降当天晴朗无雨,则预示冬季和来年春季可能出现干旱,需注意抗旱。因为霜降期间降水会增加土壤湿度,为春季农作物播种和生长提供充足水分;而干旱则可能导致冬春季节作物缺水,影响庄稼生长。
这样看来,霜降的降水模式就具有 “跨季延续性”,若此时暖湿气流活跃,来年春季的降水也会相对充沛;反之则可能出现冬春连旱,给春播带来致命打击。
总结, “霜降晴,遍地坟” 的警示,本质是古人对 “气候异常 , 农业减产,生存危机” 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农耕社会下,人们靠天吃饭的讲究。
话说,你们那边是晴是雨?你觉得农谚有道理吗?可以留言,跟大家说说你们那边的情况。
来源:CL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