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手机端的语音助手,到汽车端的自动驾驶辅助,再到家中各种智能电器的语音控制,这些AI应用虽然便捷,但大多仍停留在简单场景的拼接和被动响应的阶段。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第一次对着手机语音助手说“嘿,Siri”或者“小度,小度”时的新奇感受?
从手机端的语音助手,到汽车端的自动驾驶辅助,再到家中各种智能电器的语音控制,这些AI应用虽然便捷,但大多仍停留在简单场景的拼接和被动响应的阶段。
然而,科技浪潮从未停歇。一场以AI智能体(AI Agent) 为核心的变革正在悄然上演,试图重塑我们与人工智能的协作方式。
一、开启智能自主新时代
尽管AI技术已经积累了可观的用户规模,但它始终难以形成稳定的商业闭环。其核心症结在于,我们熟知的生成式AI,更像一个才华横溢但被动等待指令的“被动员工”。它可以根据我们的提示词生成精彩内容,但它自身没有长期目标,无法主动发起任务,也无法感知和影响物理世界。这导致它的能力被局限在“内容生成”的范畴,无法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需要多步骤执行的现实任务。
而AI智能体,正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它通过整合四大关键部件——大模型作为其“大脑”负责基础认知,记忆系统支撑其“长期目标”,工具调用赋予其与物理世界交互的“手脚”,规划能力则让它能“主动发起”任务——从而将AI的能力范围从单纯的“内容生成”拓展到了真正的“任务执行”。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叠加,更是应用范式的革命。
图片发布日期:2025年7月18日
简单来说,智能体是由自主性与行动力共同构成的智能系统,可形象概括为 “大脑+手” 的协同结构。
“大脑”不仅要能自主思考,还应能与环境交互,并根据环境变化动态调整自身行为策略;“手”则需要根据“大脑”的指令直接完成工作,还能使用外部工具。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AI智能体与传统AI应用相比,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主动执行:从“回答”到“行动”的转变
AI 智能体不再满足于回答一个问题,而是致力于解决任务。它能够调用各种软件工具(如API、数据库)和硬件设备(如传感器、机器人),主动在物理世界中采取行动。
如果说传统AI如语音助手,主要功能是“回答”问题,那么AI智能体的核心则是 “行动” 。
第二,动态优化:持续进化的工作伙伴
AI智能体具备记忆组件,能够从每次交互和行动中学习,不断调整策略,优化执行路径。
在执行任务后,它能根据得到的结果反馈进行“反思”,自主调整策略与方法,从而在下一次执行中做得更好。
这种动态优化能力使AI智能体不再是静态的程序,而是能够持续进化的合作伙伴。就像人类员工会随着经验积累而变得更加熟练,AI智能体也通过不断地实践提升自己的表现。
不过,单一的智能体仍存在明显短板。 它缺乏深度的因果推理能力,面对错综复杂、变量繁多的问题时容易“卡壳”;其输出质量也高度依赖用户指令的精准度,难以主动挖掘我们的潜在需求。这些局限决定了,单一智能体难以独立应对产业场景中那些复杂的系统性任务。
因此,智能体价值的最终彰显,必然要走向“协同”。 为了补齐单一智能体的短板,我们需要从“单一智能体”向“智能体协同群”演进。这好比从一个“独行侠”升级为一支“特遣队”。通过一个中心化的编排层,将多个各具专长的智能体组织起来,为了一个统一的目标协同工作。它们共享记忆库,集成知识,进行集体反思,从而实现多领域知识的融合、对复杂环境的动态响应以及长周期任务的接力完成。
未来,这种协同将进一步突破封闭系统,走向开放生态。通过区块链、联邦学习等技术,我们将有望构建“智联网”,实现不同来源、不同平台的异构智能体之间的跨域协作。这将为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宏大场景提供“数字化身”式的智能支撑,真正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二、AI智能体发展情况
那么,现在AI智能体发展到什么阶段了呢?
1、AI智能体技术路线已渐清晰
在近两年来产业的持续探索过程中,各类AI智能体相关的底层开发框架与平台也在持续推动其技术栈的定型成熟,其中典型的包括开源的AutoGen、Dify、LangChain等由海外兴起的智能体框架,以及像国内字节跳动推出的Coze(扣子)Agent开发平台等。
这些主流的智能体开发框架与平台都具备了丰富的预构建组件、标准化的架构以及便捷易用的可调用工具,能够帮助各类开发者简化AI 智能体应用的构建、部署和运维流程,使得开发者能够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产品层面的创新,而非在底层基础模型上进行重复性投入。
中金公司认为,各类AI智能体框架与平台的涌现在技术生态层面为AI智能体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提供支持,助力产业整体的持续加速迭代。
2、AI Agent产业加速发展探索
随着产业的持续探索迭代,近年来AI 智能体产品所能够完成的任务长度呈现上升趋势,智能体任务长度的规模效应正在逐步显现。根据海外AI研究机构METR的调研,在过去数年中,大模型的Agentic能力在成功率为50%的情况下,能完成的任务长度呈指数级增长,目前已经达到了小时级。
中金公司认为未来下一步就会出现能够持续以天、月为单位工作的AI智能体,届时其也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通用级生产力,甚至未来智能体还能够自主构建新的智能体,形成自我生成迭代的生态。
而越来越长的智能体任务长度也意味着用户更加深度的使用,虽然在成本端会造成更大的Tokens消耗,但另一方面更深度的用户使用习惯也有望带来更加直接的商业化收入。
图片发布日期:2025年7月18日
3、商业化层面,C端注重通用性、B端注重场景化
目前,各大厂、创业公司、SaaS厂商正在加速推动智能体的商业落地进程,各大场景的AI智能体厂商也在25年实现了初步的收入积累,中金公司认为,后续的规模化放量阶段也在渐行渐近。
面向C端用户的AI Agent应用更多主打通用性,更多关注用户个人工作及生活相关需求,目标能够以较为标准化的产品形态触达用户。C端Agent具有更大的市场想象空间,因此也是大厂和创业公司更为聚焦的领域,近半年以来产业进展显著。
B端Agent更加强调与具体业务场景的结合,更多由企业服务厂商来推动落地,海外的Microsoft、Salesforce等典型厂商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品矩阵并实现初步规模落地,而国内的各类B端软件企业也在积极跟进。整体来看海外的商业化进度领先于国内,但中金公司认为国内对于Agent的需求拐点也将逐渐到来。
从具体应用来看,AI智能体主要分为通用智能体和行业智能体,目前,在游戏、医疗、营销、教育、金融和办公等领域已出现各类专业智能体。具体来看,天风证券列举了如下一些落地方式:
AI智能体+游戏:当前AI以提效为主,未来将涌现出更多AI原生玩法;
AI智能体+医疗:Al技术在大健康领域中的覆盖场景广,政策助推行业智慧化转型;
AI智能体+营销:AI营销解决个性化推荐等痛点,内容生成是当下最突出场景;
AI智能体教育:政策积极推动生成式AI与教育融合,AI技术与学科类内容具备天然的契合性;
AI智能体+金融:金融各领域持续渗透,合规与时效性驱动金融模型边缘化部署与轻量化迭代;
AI智能体+办公:文字处理、演示文稿、数据处理和任务管理四大品类是AI办公软件重要组成部分。
小结
总的来说,当前我们可能正处在一个AI智能体技术迸发的奇妙节点。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
华为最新发布的《智能世界2035》报告明确预测:到2035年,全球AI智能体数量将从现在的90亿激增至9000亿。 这意味着,平均每个人都会拥有超过1000个数字分身。 它们帮你处理工作、管理健康、甚至参与决策——届时,世界不再只由“人”连接,而是一个由智能体交织成的全新网络。
就如小诺安家的《中国科技——敢!2025诺安基金科技投资报告》中所提到的 “AI智能体的发展将推动硅基智慧从‘专业器械’向‘认知生命体’实现史诗级觉醒,成为具备自主性和通用性的‘智能物种’。”
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最奇妙的是,上述这些并非科幻场景,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在《中国科技——敢!2025诺安基金科技投资报告》中对于未来科技产业的十大预测也对AI智能体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设想“Agent平权:多模态融合交互,彻底颠覆传统人机协作模式,人类迎来‘智能共生’的曙光时代,人人都将拥有‘贾维斯’级智能体助手。”
粉丝福利:
活动规则:留言说说你对AI智能体未来发展的看法及设想或是对于《中国科技——敢!2025诺安基金科技投资报告》的观后感,小诺将在留言中精选10位幸运儿,每人奖励8.8元的幸运红包。
活动截止时间:2025年10月24日24点之前
注意事项:
1. 小诺将于活动结束7个工作日内筛选出获奖名单,奖励将于中奖名单公布后的7个工作日内发放;
2.未收到奖励前,请勿修改昵称,以免造成发奖失败;
3.评论需原创,严禁抄袭、剽窃,若出现重复的评论,以发布时间最早为准;
4.每位用户(以同一身份证为准)最多只能获得一份奖励。
参考文献:
1、中金 | AI十年展望(二十四):AI Agent元年已至,应用拐点或将到来,于钟海 , 陶冶等,中金点睛,2025年7月18日
2、AI+深度研究 | AI Agent投资图谱,吴开达,天风研究,2025年9月3日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观点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保证,亦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的净值表现与市场波动密切相关,短期内可能因市场表现、持仓资产价格波动等因素出现阶段性较大波动。投资者需要了解基金投资存在可能导致本金亏损的情形。基金经理可能会根据市场情况在符合《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约定的前提下调整投资策略和资产配置比例。投资者投资于本公司管理的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托管协议》《招募说明书》《风险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及相关公告,如实填写或更新个人信息并核对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与自己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产品。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代表本基金业绩表现。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担。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