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竹君:从拼命三娘到传承者,两次婚姻藏深情,歌声满是沪上烟火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2 14:12 2

摘要:“学啥像啥,声中见美”,这是曲艺界给顾竹君的精准注解。作为上海滑稽戏的标志性人物,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她的名字早已和沪语的鲜活、说唱的灵动紧紧绑定。64岁的她,舞台上是“泼辣爽快”的笑星,台下是卖房办学的传承人,两次婚姻里藏着对生活的热忱,从少年

“学啥像啥,声中见美”,这是曲艺界给顾竹君的精准注解。作为上海滑稽戏的标志性人物,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她的名字早已和沪语的鲜活、说唱的灵动紧紧绑定。64岁的她,舞台上是“泼辣爽快”的笑星,台下是卖房办学的传承人,两次婚姻里藏着对生活的热忱,从少年成名到深耕传承,她的一辈子都浸在艺术与烟火交织的时光里。

顾竹君的艺术基因,早在童年就扎了根。1961年出生的她,从小就爱跟着收音机哼曲调,放学路上也总把曲艺段子当成“自言自语的玩伴”。15岁那年,她带着《一顶草帽》登台演出,清亮的嗓音和灵动的台风一举拿下上海群众文艺会演奖项,从此在曲艺圈崭露头角。那时录音机是稀罕物,为了学唱越剧流派,她硬生生在电影院把《红楼梦》看了10遍,台词唱腔烂熟于心,连王文娟的身段、徐玉兰的咬字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这份痴劲打动了滑稽艺术名家张双勤,这位剧作家主动给中学生顾竹君写歌教唱,还鼓励她“博采众长才能成气候”。于是,少年顾竹君成了“跑馆学徒”,带着笔记本登门拜访邵滨孙、丁是娥等各派艺术家,把沪剧的醇厚、越剧的婉转都融进自己的表演里。1977年,16岁的她顺利考入上海曲艺剧团,成了姚慕双、周柏春等名家的弟子,正式踏上专业道路。进团第一年,她就凭《石油塔》斩获青年演员汇报演出“演出奖”,往后11年更是一口气为剧团拿下六项大奖,从“新苗奖”到全国赛事二等奖,奖状堆成了“小山”。

舞台上的顾竹君,从来都是“拼命三娘”。1989年,她举办个人成长汇报演唱会,一口气演绎10余种曲艺形式,从独脚戏《我爱唱歌》到上海说唱《宝钢人》,连唱带演3小时,下台时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却笑着说“观众的掌声比润喉糖管用”。更让人动容的是在《乾成和他的女人们》演出前,她刚因肿瘤做完手术,线还没拆就瞒着医生站上舞台。剧中她饰演孕妇,需要挺着“肚子”来回走动,每一步都牵扯伤口,可她全程没露半点破绽,落幕时台下掌声雷动,没人知道这位“出彩的孕妇”正强忍着剧痛。

这种对艺术的较真,让她塑造了无数经典形象。在《滑稽王小毛》里,她饰演的女主角佩佩,一句带着沪语软糯的“王小毛,侬又调皮了”,成了上海听众的集体记忆;电影《阿混新传》中的阿芳,把市井姑娘的鲜活演得入木三分;2018年滑稽戏《当家女人》里,她化身泼辣又善良的曹阿珍,台词语气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保利大剧院的观众笑中带泪。2008年“笑林大会”上,她凭借扎实功底当选“上海十大笑星”;2012年,更是摘得曲艺界最高荣誉“牡丹奖”,王汝刚直言她是“新上海滩女滑稽第一人”。

艺术之外,顾竹君的生活里藏着温情与坚守。她的第一段婚姻始于舞台搭档,与演员龚仁龙因戏相恋,婚后育有一子龚昱枫。两人曾是滑稽圈的“黄金搭档”,台上默契十足,台下相濡以沫,后来虽因生活轨迹不同分开,却始终保持着对彼此事业的尊重。再后来,她与同为滑稽演员的陈健走到一起,两人既是生活伴侣,更是艺术战友——2020年疫情初期,他们联手创作广播说唱《逆行天使》,用激昂的曲调致敬医疗队,那句“白衣执甲赴江城,沪上牵挂伴君行”听得无数人热泪盈眶。

退休后的顾竹君,把重心放在了传承上。一次在南翔参加曲艺活动时,她发现年轻人对传统说唱知之甚少,“青黄不接”的现状让她彻夜难眠。“曲艺不能断在我们手里”,抱着这个念头,她毅然卖掉市区的房子,在南翔安家,2017年创办了说唱艺术中心南翔基地。从此,她成了“孩子王”,手把手教孩子们练身段、咬沪语,从《上海谣》到《江南好风情》,把经典曲目掰开揉碎了讲。为了让孩子们有舞台,她牵头举办长三角曲艺展演,14个原创节目巡演15场,让沪语说唱在年轻人里重新“活”了起来。

如今64岁的顾竹君,依然活跃在舞台与课堂。她会穿着精致的戏服参加“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演出,用《上海谣》传递温暖;也会素颜走进南翔小学,给孩子们讲自己学戏时的故事。有人问她累不累,她指着教室里孩子们的笑脸:“你看,这些娃娃唱得有模有样,这就是最好的回报。”家里的相册里,一半是舞台上的精彩瞬间,一半是和徒弟、家人的温馨合影,奖状与笑容相映,藏着她“艺术即生活”的人生哲学。

从电影院里反复看《红楼梦》的少女,到拿遍大奖的“笑星”,再到卖房办学的传承人,顾竹君的一辈子,都在践行“曲艺要接地气,更要传下去”的信念。她的故事里,有对艺术的极致追求,有对生活的温柔热忱,更有对传承的坚定担当。正如她常说的:“上海说唱的魂,在弄堂里,在烟火中,更在一代代人的嗓子里。” 这位把一生献给曲艺的艺术家,早已成了沪上文化里最动人的一笔。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