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诺奖不等人。2023年阿秒光脉冲的领奖台上,三位物理学家大大方方把δ函数塞进PPT,现场致谢“未经严格证明但超级好用的近似”。
“δ函数到底算不算数?
”——这句吐槽,在物理系走廊里挂了八十年。
数学系的人听见就翻白眼:一个“无穷高又面积等于1”的怪物,也配叫函数?
可诺奖不等人。2023年阿秒光脉冲的领奖台上,三位物理学家大大方方把δ函数塞进PPT,现场致谢“未经严格证明但超级好用的近似”。
镜头扫过,台下数学家集体抿嘴——像极了爸妈看见娃拿筷子戳插座:管用归管用,心慌也是真心慌。
别把这事想成“理科内斗”。
它更像装修队与监理的拉锯:一个先砸墙布线,一个后补图纸盖章。
没有监理,房子早晚塌;没有装修队,图纸再漂亮也是白纸。
狄拉克当年写方程,δ函数就是手边电钻——“先打洞,谁爱补谁补”。
结果补了九十年:2022年普林斯顿终于给路径积分搭好半截脚手架,菲尔兹奖顺手塞给随机过程的新补丁。
补得辛苦,但没人否认:没有电钻,这房子根本盖不起来。
更尴尬的是,AI也下场搅局。
DeepMind去年把物理直觉喂给神经网络,咔咔解出一堆组合数学硬骨头,论文发在Nature,配图却像涂鸦——公式旁画着歪歪扭扭的箭头,批注“we feel it should jump here”。
数学圈瞬间炸锅:这算证明还是算巫术?
吵了三天,大家默默回头改代码:管它黑猫白猫,逮住耗子就是好模型。
毕竟,量子计算机的误差校正芯片已经靠δ函数跑起来了,MIT实测误差率降了两个量级,严格性?
先放GitHub Issues,慢慢吵。
现在顶尖机构学乖了:CERN走廊里,数学组和物理组中间直接摆了块白板,标题简单粗暴——“今天谁欠谁一个证明”。
西蒙斯基金会更直接,打钱只给混搭团队,申请书写“老子一半严格一半瞎猜”反而加分。
去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干脆开专场,名字就叫“物理启发数学”,演讲者一边写黑板一边摊手:“这一步我还没想明白,但实验已经对上小数点后四位,诸位谁先醒谁补刀。
”
所以,下次再听见“这玩意儿数学上根本不成立”,别急着站队。
先问一句:你是要今晚点亮芯片,还是等五十年后的教科书?
科研不是朝圣,是夜市摆摊——天没亮,谁好吃谁先卖。
数学家收摊前把锅刷干净,物理学家第二天继续加辣。
锅还是那口锅,味道却越来越带劲。
来源:树林中畅快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