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设备不再是当年垄断市场的索尼、佳能,而是印着“大疆”“影石”字样的中国产品。全球博主集体换设备的背后,藏着怎样的行业变局?中国影像设备真的逆袭了吗?
打开海外博主的Vlog,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变化。
西藏纳木错的湖边,有人用巴掌大的设备拍防抖视频;新西兰的滑雪场,全景镜头里看不到自拍杆的影子。
这些设备不再是当年垄断市场的索尼、佳能,而是印着“大疆”“影石”字样的中国产品。全球博主集体换设备的背后,藏着怎样的行业变局?中国影像设备真的逆袭了吗?
现在的内容创作早就不是“扛着单反去采风”的时代了。
短视频、Vlog的爆发让拍摄场景变得五花八门,出门逛街要拍,户外探险要拍,就连直播带货都得有高清画面。
传统单反相机动辄好几斤,揣在兜里嫌重,拿在手里怕摔,根本跟不上“随时随地拍”的节奏。
户外拍摄更麻烦,防水、防抖、续航哪一样不达标都不行,老设备很难全满足。博主们的要求还特别矛盾,既想要电影级的画质、高清收音,又不想花几小时学操作。
更关键的是成本,传统高端设备几万块一台,对中小博主来说压力太大,高性价比成了刚需。
用户的需求已经彻底变了,传统巨头没跟上的空当,正好给了中国品牌机会。当旧设备满足不了新需求,一场设备革命就成了必然。
需求变了,供给端怎么跟上?中国品牌不是和巨头硬拼参数,而是精准解决痛点。
影石的突破很典型,早年发现全景相机要等半天才能拼接好,用户根本没耐心等。
他们就专攻“即拍即得”,后来还搞出“先拍摄后取景”的功能,拍的时候不用管角度,后期随便选,完美解决了运动拍摄的难题。
猛玛则盯上了收音痛点,户外拍摄杂音多,传统麦克风根本扛不住。他们搞出AI降噪和跳频技术,再配上充电盒设计,让博主们在野外也能收清声音,产品卖去了160多个国家。
大疆把无人机上的云台技术缩小到口红大小,做出Pocket系列,开机就能拍防抖画面,新手也能出专业效果。这种高端技术民用化的思路,让传统品牌望尘莫及。
这还不是单打独斗,联影医疗的“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拿了上海市科技进步奖,攻克了大尺寸晶体、专用芯片等核心技术。
这种高端影像领域的积累,正悄悄反哺消费级设备的研发。
赛道选择上,中国品牌精明得很,没傻乎乎地去跟索尼、佳能拼高端单反,而是选了没人重视的增量市场。
无人机、全景相机这些赛道,早年海外品牌布局少,正好成了突破口。
大疆2024年在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占了76%,影石的全景相机全球市占率超80%,都是绝对的老大。
2024年这些细分市场增速都超9%,成了中国品牌的“增长孵化器”。
光有主设备还不够,中国品牌还搭了完整的创作生态,设备能和手机App无缝衔接,拍好的素材直接在手机上剪辑,不用再传电脑,省了大功夫。
从Ulanzi的三脚架到SmallRig的相机笼,各种辅助工具应有尽有。不管是拍vlog还是户外探险,都能找到配套的东西,大大降低了创作的全链路成本。
产品做得好,还要能卖出去、立住口碑,中国影像设备的全球化,靠的是硬数据和巧营销的双重发力。
2024年中国照相器具行业规模达到689亿元,同比增长4.8%,这背后是全球市场的认可。大疆、影石这些头部品牌,在细分领域市占率都超70%,根本没对手。
海关数据更直接,2024年上半年,中国的电视摄像机、数字照相机等出口27656万台,金额54.65亿美元,明显是量价齐升。进出口顺差持续扩大,说明全球用户是真的愿意买。
更难得的是,中国设备早就不是靠低价取胜了。大疆的净利润率接近40%,和海外高端品牌不相上下,靠技术就能卖上价,彻底摆脱了“廉价”标签。
海外市场的打开,红人营销功不可没。平台找博主合作,把设备放进旅行场景里展示,不是硬广,而是融入生活,单条视频播放量14万多。
这种本土化营销比单纯打广告管用多了,本地博主更懂受众,能把产品卖点讲得接地气,慢慢就积累了口碑。
这一切离不开华南的产业链优势,深圳、广州一带聚集了从核心部件到成品组装的全套厂商,研发出新技术能快速投产,迭代速度比海外品牌快得多。
广州的影视产业基地还在搞“AI+影视”融合,推动设备智能化升级,这种产业链的协同发力,给了中国品牌快速响应市场的底气。
不过,说“全面逆袭”还为时过早,中国影像设备还面临不少瓶颈。最突出的就是核心部件,索尼还占着全球51.6%的CMOS传感器市场。
中高端传感器基本还得靠进口,这成了制约发展的短板,好在头部企业没闲着,每年研发费用占比超10%,都在盯着传感器、AI算法这些核心环节使劲。
长期来看,竞争焦点会从“单品爆款”转向“生态壁垒”。联影医疗已经靠设备出海带动技术服务输出,消费级品牌说不定也会跟着走。
未来可能不只是卖相机、无人机,还会提供AI剪辑、数据存储等增值服务,构建更难被替代的生态,这才是真正的长期竞争力。
行业本身也在提供支撑,2025年中国照相器具市场规模预计到723亿元,同比增长4.9%,稳定的增长空间,能让企业有更多钱投入研发,形成良性循环。
说到底,中国影像设备的崛起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摸准了用户的真实需求,别人在拼参数的时候,中国品牌在解决痛点;别人守着红海的时候,中国品牌开辟了新赛道。
这种以用户为核心的创新,让全球博主自愿换了设备,从消费级到医疗级,从硬件卖到技术输出,中国正在从影像设备的“使用者”变成“规则影响者”。
全球博主换设备的背后,其实是影像话语权的东移,世界镜头里的中国创新印记,只会越来越清晰。
来源:壹知眠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