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房焕新颜 服务暖新邻”——富源县竹园镇玛依咱村避暑经济乡村旅居文明实践创新案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2 12:01 1

摘要:曲靖市富源县主动融入全省“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三年行动,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优势,推动文明实践与旅居云南深度融合。富源县竹园镇乐乌村委会玛依咱村地处竹园集镇西北郊,距集镇核心区仅3公里,因茂林修竹四季常青、清泉溪流纵横交错,被当地人亲切称为竹园镇的“后花

曲靖市富源县主动融入全省“兴滇润边”新时代文明实践三年行动,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优势,推动文明实践与旅居云南深度融合。富源县竹园镇乐乌村委会玛依咱村地处竹园集镇西北郊,距集镇核心区仅3公里,因茂林修竹四季常青、清泉溪流纵横交错,被当地人亲切称为竹园镇的“后花园”。村庄辖区内生态植被保护完好,年均气温保持在18℃,夏季最高气温不超过26℃,独特的高原温润气候与山水田园风光,构成了发展避暑旅居产业的天然优势。全村现有农户87户342人,随着城镇化推进,村内闲置农房达23栋,“人走房空”的空心化问题一度制约乡村发展。

近年来,曲靖市深入推进“珠江源头·旅居曲靖”品牌创建,将避暑经济作为乡村振兴与文明实践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 。玛依咱村抢抓这一机遇,依托“青山环抱、清泉长流”的生态禀赋和“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四通八达的基础条件,引入“村房短住”总部基地云南分部,创新推出乡村旅居文明实践模式。截至2025年7月,村庄已对外开放改造民居57间,吸引黑龙江、四川、浙江等十余省40余名“新村民”长期旅居,带动餐饮、零售等关联业态增收超80万元,昔日寂静的山村变身“避暑天堂”,先后获《农民日报》头版点赞及云南网、丽江网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

创新“村房短住”模式

激活闲置资产价值

分类施策盘活房源:针对村民参与意愿差异,推行“双轨制”改造运营模式。对缺乏改造能力的农户,采用“合作社托管+平台改造”模式,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收储闲置农房,联合运营企业进行标准化改造(保留农家风貌、增设基础卫浴),农户按40%比例享受租金分成;对有自主改造条件的农户,实施“农户自改+平台引流”模式,企业提供改造方案指导并负责客源对接,农户获得70%的收益分成。村民何礼奎在民宿经营培训后,率先改造自家9间闲置房屋打造“何家小院”,以每月每间600元价格出租,夏季入住率持续饱和,成为全村示范样板 。

精准定位客群需求:紧扣避暑康养、文化体验核心需求,打造“八大特色基地”——网红直播基地、彝乡旅拍基地、农耕研学基地、文创孵化基地、自驾露营基地、亲子派对基地、民俗体验基地、生态疗愈基地,形成“住村房+吃村品+去村游”的沉浸式体验链条。针对老年旅居群体,配套防滑扶手、紧急呼叫器等适老化设施;为亲子家庭设计稻田捉鱼、果蔬采摘等农事体验项目,满足不同客群个性化需求。

立体推广打响品牌:组建“乡村主播团”,选拔12名年轻党员干部与村民骨干,通过抖音、视频号等平台直播火把节庆典、烟熏肉制作等民俗场景,其中“美丽乡村玛依咱欢迎您”系列视频单条点赞超百次。线下联动周边海仙谷低氘温泉康养园等景区,推出“避暑旅居+温泉养生”联票产品,融入曲靖“清凉避暑”旅游线路体系 。

打造“新村民服务站”

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

标准化服务闭环:在村委会旁设立“新村民服务站”,配备3名专职人员、5名志愿者,提供“接送-登记-居住-活动-返程”全流程服务。建立“一对一”对接机制,每位“新村民”入驻时可领取包含村情手册、便民电话、活动日历的“旅居大礼包”,服务站定期开展水电检修、卫生保洁等上门服务 。针对四川游客何燕提出的就医咨询需求,服务站联动镇卫生院建立“绿色通道”,实现慢病配药、常规体检“不出村”。

制度化权益保障:制定《玛依咱村“村房短住”管理办法》,明确“镇村户客”四级责任:镇政府负责安全监管,村委会统筹协调,户主保障房屋设施完好,游客遵守村规民约。建立矛盾调解小组,及时处置旅居过程中的各类问题。75岁的黑龙江游客王孝伦反映公路噪声影响休息后,镇党委书记现场办公,3天内完成减速带增设与夜间禁鸣标识设置,用快速响应赢得“新村民”认可。

情感化文化联结:推出《致“新村民”的一封信》,以“镇里当靠山、村里当娘家、户主当邻居”的亲切表述拉近距离。每月组织“邻里节”活动,安排“新村民”与农户结对包粽子、打糍粑,参与彝族火把节篝火晚会等民俗活动,促进城乡文化交融。设立“荣誉村民”制度,对积极宣传村庄的旅居客授予证书,鼓励其成为乡村文化传播使者。

构建“文旅融合”生态

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

延伸产业增值链条:以旅居需求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成立农产品产销合作社,将烟熏肉、羊汤锅、酸菜猪脚等农家美食包装成“旅居伴手礼”,通过“新村民”口碑传播销往全国。招募“乡村助农官”,组织旅居客参与果蔬采摘、手工制茶等体验活动,推动农特产品从“田间”直达“餐桌”,2025年上半年助农增收超30万元。

健全利益共享机制:采用“农户+村集体+运营企业”三方分成模式,农户获租金分成,村集体从运营收益中提取5%用于基础设施维护,企业获得剩余收益。截至目前,村集体通过该模式增收12万元,全部投入村庄环境整治与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形成“产业发展反哺文明建设”的良性循环。

强化文明实践赋能:将旅居服务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范畴,组建“民宿服务志愿队”“文化讲解志愿队”,开展礼仪接待、民俗传承等培训20余场次,村民文明素养显著提升。通过“新村民”视角收集文明建设建议16条,推动村庄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公共区域监控系统升级,村容村貌持续改善。

坚持“资源唤醒”与“模式创新”结合

筑牢发展根基

玛依咱村的实践证明,乡村避暑经济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准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村庄未投入大额资金新建场馆,而是通过“轻资产改造+灵活分成”模式盘活闲置农房,既降低了运营风险,又保障了农户利益,实现“沉睡资产”向“增收资本”的转化 。这种“不搞大拆大建、依托本土资源”的发展路径,尤其适合生态优良但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庄复制推广。同时,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产品,既满足老年群体的康养需求,又契合年轻群体的体验需求,构建了全龄段客群体系,为产业稳定发展提供支撑。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协同

激发内生动力

竹园镇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参与”的运作机制,实现了各方优势互补。政府层面成立专项服务小组,解决用地规划、基础设施配套等“硬骨头”问题,制定管理办法规范市场秩序;运营企业发挥专业优势,负责客源引流、品牌推广与标准化服务;农户以房屋入股参与分成,形成“人人都是经营者”的共建氛围。特别是“70%农户分成+30%企业收益”的利益分配比例,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积极性,何礼奎的示范效应带动17户农户主动加入“村房短住”项目,印证了合理利益机制的激励作用。

坚持“服务升级”与“文化融入”并重

提升旅居品质

“新村民服务站”的设立打破了乡村旅居“重住宿、轻服务”的瓶颈,通过“标准化保障+情感化关怀”的双重服务,让游客从“住下来”升级为“留下来”。从噪声问题的快速解决到适老化设施的精准配置,细节服务彰显文明温度;从民俗体验到邻里互动,文化融合构建情感纽带,使“异乡客”真正成为“新村民”。这种“服务+文化”的双重赋能模式,不仅提升了游客满意度,更促进了城乡文明交流互鉴,为乡村文明实践开辟了新路径。

坚持“产业发展”与“文明建设”共生

实现长效发展

玛依咱村通过旅居产业带动农特产品销售、文化活动开展,使文明实践有了“经济载体”;以文明实践提升村民素养、改善村庄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软实力”支撑,形成“产业促文明、文明兴产业”的良性循环。村集体收益反哺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解决了乡村文明实践“经费不足”的难题,而“新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模式,则拓宽了文明实践的主体范围。这种共生发展模式,确保了避暑经济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玛依咱村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其“轻资产激活闲置资源、精准化服务满足需求、多元化融合延伸价值”的发展路径,为曲靖市乃至云南省避暑经济与乡村旅居文明实践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随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玛依咱村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让“始于山水、归于烟火”的旅居愿景照进现实。

曲靖市委文明办供稿

来源:掌上曲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