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前,在一个国度里,存在两种弹药:步枪弹和手枪弹。前者射程远、穿透力强,但使用起来复杂;而后者更方便,也成为冲锋枪的基础,但有效射击距离有限,对防护装甲效果差。致力于军队换装并憧憬光明未来的德军指挥部,尤其在战争初期,低估了失利的可能性。他们更没想到的是,德国
从前,在一个国度里,存在两种弹药:步枪弹和手枪弹。前者射程远、穿透力强,但使用起来复杂;而后者更方便,也成为冲锋枪的基础,但有效射击距离有限,对防护装甲效果差。致力于军队换装并憧憬光明未来的德军指挥部,尤其在战争初期,低估了失利的可能性。他们更没想到的是,德国工程师们集体智慧的成果将在未来被广泛采用。
父与子对比图
其中一项成果是过渡型弹药(这种弹药在“突击步枪”之前就已出现,例如在曼利歇尔M1903手枪-卡宾枪中),以及第一种被正式列装并大量生产的突击步枪(尽管“突击步枪”这一术语和个别样机在此之前也曾存在,例如艾萨克·刘易斯于1919年设计的Assault Phase Rifle)。
德国过渡型弹药的概念由工程师—上校「弗里德里希·基特尔」提出。基特尔自1935年4月至1940年8月,在国防军武器管理局第二部门(负责步兵武器)担任参赞;随后又于1942年4月至1944年4月领导该部门。在他的领导下,开发了整个MP-38/40、MG-42系列,以及我们关心的主要对象。
弗里德里希·基特尔
在StG出现之前,德国工程师就已着手研制一种武器,力求兼顾良好的直接射击射程、机动性(重量)、单发与全自动射击的命中集中度、可接受的成本以及其他重要性能。
在弹药选择的同时,福尔默(Vollmer)、瓦尔特(Walther)和毛瑟(Mauser)的设计师们也在开发新型武器。这项工作的开端由弗里德里希·基特尔和海因里希·福尔默奠定:他们制造了采用 Geco 7.75×40 毫米(也存在 ×39.5 或 ×40.5 等变体)弹药的 M35 自动卡宾枪。
由于设计者是德国人,该枪在自动原理上采用的是来自枪口端的导气方式,而非通过枪管侧孔导气。这里无需详述自动机结构,因为接下来要讲的是另一型样枪;这把卡宾枪主要在通向突击步枪的发展路径上具有参考价值。总体来看,福尔默的卡宾枪性能不错,但造价过高。此外其射速非常快(高达每分钟约1000发),为此不得不安装气动缓冲器以降低射速,这又使结构过于复杂且成本太高,不利于量产。
经过这些工作,基特尔制定了新型弹药及其配套武器的最终概念和技术要求。他选择了由Polte公司研制的7.92×33 Kurz弹(下文将详细讨论)。基特尔与黑内尔(C. G. Haenel)的厂长赫伯特·亨内尔签订了为该弹研制样枪的合同。巧合的是,该公司的首席会计师是“雨果·施迈瑟”,而他的兄弟雨果则在该公司担任设计师。
陆军武器管理局(Heereswaffenamt,简称 HWaA)制定的新样枪战术技术要求(ТТТ)首先要求研制一种用于射击到1000米距离的减能(低动力)弹药。
HWaA注意到位于马格德堡的弹药厂Polte,早在1938年该厂就自发开展了7.92毫米“短”型弹药的项目——弹壳长度约30毫米,初速较高,弹丸质量为3.7克。签约军方后,1941年进行了针对7.92毫米“短步兵”弹的科研与试制工作。到1941年,经过大量样弹试验,最终推荐采用于实战的7.92毫米“中间”弹:弹壳长度33毫米,弹丸质量8.2克,初速694米/秒。就这样,7.92×33 Kurz诞生了!
最初确定了新型“中间”弹药武器的主要构造特征的初始战术—技术要求(ТТТ),在1935—1937年的研究之后被修订,到1938年形成了一项轻型自动步兵武器计划的总体构想,旨在取代冲锋枪、栓动步枪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轻机枪。这样部队内只需两套步兵武器体系:自动步枪与通用机枪。
所有这些研发工作促成了由陆军武器管理局(Heereswaffenamt,HWaA)为未来武器制定的严格技术规范(ТТХ)。
1938年4月18日,HWaA下属的研究所与武器厂 C.G. Haenel Waffen und Fahrradfabrik「直译:黑内尔武器与自行车制造厂」(图林根州苏尔市)业主——以 MP 28/II 与 MP 41 闻名的枪械师雨果·施迈瑟(Hugo Schmeisser)签订合同,任其牵头研制一型自动卡宾枪,该枪的正式名称为 Mkb(Maschinenkarabin)。
1940年初,施迈瑟向 HWaA 提交了该公司为“短型”弹药(即 Polte 所研制之短弹)而制造的首个自动卡宾枪原型。对该原型的分析奠定了自动机的基本原则:采用来自枪口端的导气方式——这一方案后来在几乎所有战后突击步枪中得到实现。到1942年,德方认识到枪管上的导气孔并非致命缺陷,从而放心采用这一方案(参考 Gewehr 41 的研制经验)。
施迈瑟的自动步枪设计引起了军方的兴趣,军方认为其具有发展前景。经过贯穿1941年的改进,「黑内尔」获得了生产 50 支原型供军方试验的订单。
与施迈瑟公司并行,卡尔·瓦尔特公司(Carl Walther GmbH)、Erma 等数家枪械厂也开始了新型步兵武器的研发。瓦尔特凭借强大的生产能力和科研实力志在取胜,但后来被建议以施迈瑟的 Mkb 体系作为基础改进。
很快便制造出第一个原型,并于1941年初提交给 HWaA 的炮兵与技术补给部门官员。在库默斯多夫(Kummersdorf)的试验场上表现令人满意,但结构的完善工作延续了整个1941年。
1942年1月底,HWaA 要求「黑内尔」将1942年的初始生产订单扩大到200支,同时要求瓦尔特在1942年7月提交其自动卡宾枪样机。这两种系统都被命名为 Mkb-42:C.G. Haenel 的产品带有“H”标识,即 Mkb-42 (H),瓦尔特的样机则为 Mkb-42 (W)。
上图为 Mkb-42 (H),下图为 Mkb-42 (W)。
在1942年7月官方展出Mkb-42 (H) 与 Mkb-42 (W) 原型后,德国军备部与 HWaA 希望两种型号能尽快定型。然而到了1942年8月,HWaA 根据战争经验提出了新的规格要求。未来武器必须具备多功能:能发射普通子弹、能当刺刀使用、能当枪托使用,并能像 Kar98k 那样从枪口发射枪榴弹。到十月为止,尚无任何样枪达到全部要求。
少量生产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但军需部长阿尔伯特·斯佩尔下令将这些卡宾枪送往东线实战试验。
总体上,由于 HWaA 的相同要求,两种样枪在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试验表明,尽管 Mkb-42 (W) 更轻、更紧凑、平衡性更好,但其复杂的自动机构不适合恶劣野战条件;而 Mkb-42 (H) 则比瓦尔特的样枪更简单、更可靠。因此 HWaA 决定优先采用施迈泽的设计,但要求对其进行若干修改。
在对该型号进行改进的同时,C.G. Haenel 公司在1943年2月至6月间仍然小批量生产了 Mkb-42。到1943年中,共生产了大约 8000 支自动卡宾枪,其中约 2800 支为 Mkb-42 (W),约 5200 支为 Mkb-42 (H)。在军需部长斯佩尔的支持下,同年6月经改进后的武器被命名为 MP 43(Maschinenpistole-43。冲锋枪,没错,就是冲锋枪)。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只是为了骗过某个不满的人,让他没注意到——「小胡子」当时坚决反对新式武器,认为帝国仓库里堆着的大量步枪弹会变得无用了,所以斯佩尔耍了个花招,直到两个月后才知道真相。
德国军方已经(虽非毫无争议地)承认了 MP 43 及其弹药的有效性。这种新武器显著提高了步兵部队的火力,并减少了对轻机枪作为火力支援武器的依赖。SS将领们也持相同看法,因此在最初的报告中请求元首批准立即大规模生产。不过士兵们也指出,这种武器必须配套相应的后勤保障,能为其提供充足的弹药——这一点我们就暂且不多说了。
苏军部队也缴获了“施迈瑟”的样枪,这并不令人惊讶。
下士舍讷贝格(Schöneberg),1943年8月7日:
关于在防御中使用 MP‑43(A)。试验进行得非常好,优于 Karabiner 98k。由于敌人多数情况下距离不超过300米,使用 MP‑43(A) 就足以与之作战。单发射击的设置使得可以进行瞄准射击……而使用 Karabiner 98k 则每发后都必须上膛,而你可以用 MP‑43(A) 连续射击30发而无需上膛。这提高了班组的火力并使敌人难以接近我方阵地。换弹匣所需时间并不比装填卡宾枪更长……如果用 MP‑43 代替 Karabiner 98k,则有必要配备更多带光学瞄准镜的步枪,以便在300米以上的距离仍能有效对付敌人。
1943年10月6日,试图说服「小胡子」接受这支新型枪械的场景。桌上摆着 Mkb‑42(H) 和 MP‑43。左侧是军需部长斯佩尔,正后方似乎是古德里安。圆脸戴帽者身份不明,随后是卡尔·沃尔夫,阿洛伊索维奇(Алоизович),再后面是副官奥托·居恩舍(Otto Günshe)和负责SS主办公室供应的卡尔·泽纳。最右侧的是弗里德里希·基特尔。
总之,在众多请求之下,「小胡子」不得不允许将这款备受赞誉的新武器投产。MP‑43 被列入装备后,其改进也随之展开。例如,开发出了带四倍镜 ZF‑4 铣制安装座的狙击型 MP‑43/1,以及配套的红外夜视瞄准器 Zielgerät 1229(“吸血鬼”)。
1944年4月6日,国防军最高统帅发布了一项关于国防军步兵武器体系的命令,命令中将 MP 43 更名为 MP 44,但事实上并未做出任何实质性改动。随着战局恶化,1944年10月希特勒又发布另一道命令,MP 44 最终被正式改名为 StG 44(Sturmgewehr,突击步枪)。这个新的(更恰当的)名称更准确地反映了该武器在战斗中的作用和主要定位,尽管最初采用这一名称也有鼓舞部队士气的成分。武器本身的结构并未发生改变,除了刻印外别无他物。
突击步枪首先装备的是精锐部队——摩托化部队以及国防军和SS的野战编成。它们的服役史并未随着第三帝国的覆灭而结束:战后这些武器在1948年至1956年间曾装备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军营警察部队,1945–1950年间也曾装备于南斯拉夫人民军的空降兵部队。
说到直接的继承:1944年底,德国设计师路德维希·福格里姆勒(Ludwig Forgrimler)设计了试验性步枪 StG 45(M)。但德国战败使得这款突击步枪的研制未能完成。
Sturmgewehr 45 (M)「突击步枪 45(M)」
战后,福格里姆勒移居西班牙,进入了武器公司 CETME 的设计局。1950年代中期,他基于 StG 45 的设计研发出了 CETME Model A 突击步枪。
随后又出现了 Model B……
1957年,德国公司赫克勒与科赫(Heckler & Koch)获得了 CETME 自动步枪的许可。该公司成立于1948年,由三名来自同一已毁坏的毛瑟奥本多夫工厂的前工程师创立。赫科公司基于 CETME 的设计开发出了 H&K G3 步枪,G3 于1959年成为联邦国防军的制式武器。
当然,CETME、H&K G3 及其同期多种枪型在今天看来已属过时,但必须承认德国工程师们在推动多款步兵武器发展上立下了不小功劳。路德维希·福格里姆勒在1950年代末回到德国,重新回到毛瑟公司工作,直到1983年去世前,他又取得了若干发明专利。而这一切的开端,正源自德国军方想把手枪弹和步枪弹“合二为一”的一个想法!
来源:胡侃杂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