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人就是孙正义,软银集团的掌舵者,过去这些年,他靠着精准的投资眼光,在互联网和科技圈留下不少传奇故事,但这一次,他要构建的 “AI 帝国”,比以往任何一次布局都要大胆。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你敢相信吗?有人为了押注 AI,一口气砸出四百多亿美元,从芯片设计到机器人制造,把产业链上下游全都攥在手里。
这个人就是孙正义,软银集团的掌舵者,过去这些年,他靠着精准的投资眼光,在互联网和科技圈留下不少传奇故事,但这一次,他要构建的 “AI 帝国”,比以往任何一次布局都要大胆。
大家难免会好奇,孙正义到底哪儿来的底气?这么疯狂的投入,真能换来他想要的未来吗?
提到孙正义,很多人会想到他早年投资阿里巴巴的经典案例,也记得他在 WeWork 项目上栽过的跟头。
但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个人身上从来都不缺 “敢赌” 的特质,这一次,他把所有赌注都压在了 AI 上,而且不是零散地投资几家公司,而是要搭建一个从底层技术到终端应用的完整生态。
去年 10 月,软银宣布以 53.75 亿美元(约合 380 亿人民币)收购瑞士工业巨头 ABB 的机器人业务,消息一出来,外界一片哗然。
有人觉得孙正义疯了,毕竟 ABB 的机器人业务虽然有名,但近几年增长并不亮眼;也有人隐约察觉到,这可能只是他庞大计划里的一块小拼图。
事实也确实如此,收购 ABB 机器人之前,孙正义早就在 AI 领域悄悄布下了天罗地网,其中最重磅的一笔投资,就是砸向 OpenAI 的 332 亿美元。
要知道,OpenAI 虽然靠着 ChatGPT 火遍全球,但直到 2025 年上半年,依然处于巨额亏损状态 —— 营收只有 43 亿美元,亏损却高达 135 亿美元。
换作其他投资者,面对这样的财务数据恐怕早就打退堂鼓了,可孙正义偏不。
他不仅在今年 3 月领投了 OpenAI 的 F 轮融资,承诺投入 300 亿美元,让软银超越微软成为 OpenAI 的最大股东,最近还在跟全球多家银行洽谈,计划用 Arm 的股票作抵押再借 50 亿美元,继续追加对 OpenAI 的投资。
截至 2025 年 3 月,软银已经通过 Arm 股票拿到了 135 亿美元的保证金贷款,要是新的贷款落地,这个数字就会涨到 185 亿美元。
可能有人会问,孙正义为什么非要盯着 OpenAI 不放?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 OpenAI 手里握着 AI 领域最核心的算法技术。
在孙正义的设想里,未来的 AI 要从虚拟世界走进现实,离不开强大的算法支撑,而 OpenAI 正是能给他提供这一支撑的关键角色。
就像当年他投资阿里巴巴,看中的是互联网对商业模式的颠覆力,现在押注 OpenAI,赌的就是 AI 算法对未来社会的改造力。
只不过这一次,他的胃口更大,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投资者,而是要深度参与到整个产业的构建中。
光有算法还不够,AI 要跑起来,还得有底层的芯片和算力支持,这时候,Arm 就成了孙正义手里的另一张王牌。
软银目前持有芯片设计巨头 Arm 约 90% 的股份,而 Arm 的技术几乎垄断了全球移动端芯片市场,现在更是在 AI 芯片领域快速发力。
换句话说,不管是手机里的芯片,还是未来 AI 服务器里的芯片,很多都离不开 Arm 的技术授权,有了 Arm 这个 “芯片基石”,孙正义的 AI 帝国就有了最底层的保障。
但他还不满足,又拉上 OpenAI 和甲骨文,一起搞了个更野心勃勃的项目 ——“星际之门”(Stargate)。
这个项目一开始就计划投入 1000 亿美元,未来四年总投资更是要达到 5000 亿美元,目标是在美国多地建起能支撑超级智能的 AI 数据中心。
孙正义亲自担任这个项目的董事长,软银负责掏钱,OpenAI 负责运营。
要知道,AI 模型训练需要海量的算力,普通的数据中心根本扛不住,而 “星际之门” 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为孙正义的 AI 帝国搭建起最核心的算力基础设施。
想象一下,未来那些能理解人类语言、甚至能自主思考的超级 AI,背后可能就是 “星际之门” 的数据中心在提供动力。
有了芯片(Arm)、算法(OpenAI)和算力(Stargate),孙正义还差最后一块拼图 —— 能让 AI 走进现实世界的物理执行终端,这时候,收购 ABB 的机器人业务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ABB 跟日本发那科、德国库卡、日本安川电机并称工业机器人 “四大家族”,2024 年它的机器人业务营收达到 23 亿美元,全球装机量有 50 万台,还拥有 7000 名工程师和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
对孙正义来说,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他真正看重的是,ABB 能帮他实现 “物理 AI” 的构想,把人工超级智能(ASI)和机器人技术融合在一起,让 AI 不再只存在于电脑屏幕里,而是能走进工厂、医院、甚至家庭,实实在在地帮人类干活。
到这里,软银的 AI 帝国版图已经很清晰了:从 Arm 的芯片设计,到 OpenAI 的核心算法,再到 “星际之门” 的算力基础设施,最后到 ABB 机器人的物理执行,一条垂直整合的产业链已经形成。
但大家心里肯定也有疑问,这么庞大的布局,钱从哪儿来?风险又有多大?
其实孙正义正在玩一场高杠杆的资本游戏,他用 Arm 的股票作抵押借钱,再把借来的钱投给 OpenAI 和 ABB。
他寄希望于 AI 浪潮能让这些投资的估值暴涨,到时候不仅能覆盖贷款成本,还能赚得盆满钵满。
目前来看,他的这个策略似乎有了一些效果,因为 OpenAI 估值的飙升,软银的股价已经创下了 14825 日元的历史新高,孙正义本人也在今年上半年财富增加了 377 亿美元,重新夺回了日本首富的位置。
但风险也是实实在在的,除了 OpenAI 的巨额亏损,“星际之门” 项目也不顺利,启动半年多了,连一个数据中心的建设计划都没落实。
ABB 的机器人业务也面临挑战,2024 年第二季度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在中国市场还得跟国产品牌激烈竞争。
更关键的是,技术融合可不是简单地把几样东西拼在一起就行,OpenAI 的大模型擅长语言和视觉任务,但要让 AI 理解物理世界的规律。
比如怎么拿起一个易碎的杯子,怎么在拥挤的房间里走路,这些都是机器人领域至今没解决的难题。
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 Optimus、波士顿动力的 Spot,研究了这么多年,也还没达到商业化成熟的阶段。
软银要想把 OpenAI 的 AI 能力注入 ABB 的机器人,难度可想而知,可孙正义好像从来都不害怕风险。
他在股东大会上反复说,人类正处在 AI 革命的前夜,未来一定会出现比人类智能高出数千倍甚至数万倍的 “超级智能”。
在他看来,现在的亏损和挫折,都是通往未来必须付出的代价,他不是在做一笔短期的投资,而是在赌人类科技的未来方向。
就像他当年坚持投资阿里巴巴一样,哪怕当时很多人不看好电商,他也坚信互联网会改变世界。
当然,工业机器人市场本身已经很成熟了,竞争也激烈,ABB 虽然有技术积累,但增长空间有限。
软银要想在这个领域突围,关键还是要靠 “AI + 机器人” 的创新,如果真能开发出具有通用智能的新一代机器人,能自主学习、适应不同场景。
那传统工业机器人市场的边界就会被彻底打破,应用场景也会从工厂车间扩展到服务业、医疗、物流等更多领域。
到时候,孙正义的 “物理 AI” 构想才算真正实现,他的 AI 帝国也才能站稳脚跟,现在回头看,收购 ABB 机器人或许只是孙正义 AI 战略里的 “一小步”,但这一步的意义重大。
它标志着孙正义的野心已经从投资 AI 公司,转向了构建完整的 AI 产业生态;从参与 AI 革命,变成了想主导 AI 革命。
只不过,这座 “AI 摩天大厦” 能不能建成,还得看软银能不能在财务压力、技术整合和市场竞争的多重考验中找到平衡。
对孙正义来说,这可能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大胆也最危险的一次豪赌。他曾经在 WeWork 上栽过跟头,也靠着 Arm 和 OpenAI 重新站了起来。
这一次,他能不能靠着这个庞大的 AI 帝国,再创一次传奇?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结果如何,孙正义的这场豪赌,都会深刻影响未来 AI 产业的发展方向。
而我们作为旁观者,也只能拭目以待,看看这个敢想敢干的企业家,到底能不能把他描绘的 “AI 未来”,变成真正的现实。
来源:有趣的科技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