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老师姓李,50岁出头,从不抽烟喝酒,生活一板一眼,平时还爱煲汤、泡脚、做广场舞。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然会和“艾滋病”三个字扯上关系。
她是人人敬重的中学老师,平日里讲课温柔、生活规律,突然检查出感染艾滋病,全家人都懵了。
医生仔细追查,才发现她走了7个很多人都会犯的健康“弯路”。
这个故事,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提醒我们:有些健康习惯,看着没问题,其实暗藏风险。
这位老师姓李,50岁出头,从不抽烟喝酒,生活一板一眼,平时还爱煲汤、泡脚、做广场舞。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然会和“艾滋病”三个字扯上关系。
她去医院检查,只是因为最近总觉得人很累,晚上睡不好,脸色也差。医生开了几项血液检查,结果让她跌到谷底:HIV阳性。她当场眼泪就掉了下来:“我一个教书的,怎么会得这种病?”
医生也吃了一惊,开始一步步排查她的生活细节,结果发现,问题根本不在所谓“高危行为”,而是她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健康误区”。
老师李很信“老中医”,肩膀酸痛就去附近小诊所拔罐、针灸。一次她背上起了个小包,诊所老板直接用刀割开,还顺手“放了点血”。
听起来像是老法子,其实极容易交叉感染。中国疾控中心曾明确提醒:如果使用的针具、拔罐器、针灸工具没有严格消毒,就可能传播血液性疾病,包括乙肝、丙肝,甚至HIV。
她当时也没当回事,“几十块钱、几分钟就治好了”,但这些省下来的时间和钱,可能是健康付出的代价。
李老师是个热心人,每年单位组织献血她都报名,有时还会去街头献血车自愿献血。她以为这是一种“利人利己”的行为,身体好才会被允许献血嘛。
但她忽略了一点:献血只是简单筛查,不是全面体检。而且有时候,如果初筛发现异常,血站也不会马上通知你,而是建议你“找医院再查”。
她曾接到一次通知,说她的血“可能不合格”,但她没当回事,以为只是缺铁、贫血,错过了早期发现的机会。
李老师丈夫是做装修的,工作性质不稳定,常年在外。她觉得“老两口几十年了,哪会有问题”,平时根本没太注意这方面的健康。
医生提醒她,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就是性传播,而很多感染者早期是无症状的。她丈夫在外地可能曾经接受过不安全的医疗注射,也可能有过她并不知情的行为,都有可能构成传播风险。
她听完后很难过,但也意识到,信任不是盲目,夫妻之间也需要基本的健康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前几年,她在邻居的推荐下去做过一次“水光针”,地点是邻居家里,所谓的“医美师”自称是从韩国学来的技术,价格比正规医院便宜几倍。
医生听完后叹了一口气,这类非法美容场所,使用的针具往往重复使用,没有任何消毒规范。国家卫健委曾多次发文提醒:非法微整形是HIV传播的“隐形通道”。
她当时只是想让皮肤更亮,没想到却打开了健康的缺口。
李老师平时身体并无大碍,最多是容易疲惫、偶尔头晕,她觉得正常,不像生病。即使学校组织体检,她也有意避开“妇科检查”“性病筛查”这类项目,觉得“不体面”。
但医生坦言:艾滋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大多数人都是“感觉还行”时已经感染了。正因为没感觉,才更容易被忽视。
像她这样的女性,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容易忽略定期检查,总觉得“我年纪大了,不会得那种病吧”,反倒成了高风险人群。
虽然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李老师承认,她和丈夫共用洗漱工具,偶尔也会用女儿的指甲钳修脚。她还曾在路边美甲店做过一次修脚,没戴手套,对工具也没太在意。
国家疾控中心提醒:指甲钳、剃须刀、刮痧板等工具,如果接触到血液或破损皮肤,未消毒就重复使用,的确可能传播HIV、乙肝等病毒。
有些人以为只有大事才会出事,其实往往是生活中的“小动作”,一点点积累出大问题。
李老师是那种“传统得可爱”的人,女儿初中时问她月经知识,她都支支吾吾说不清。更别说什么性传播疾病了,她觉得这类话题“说出来都不好意思”。
但正是这种讳莫如深的态度,让她在面对身体异常时不敢问、不敢查、不敢说。她也从没和丈夫讨论过关于防护、检查的事。
医生说了一句让她沉默很久的话:“越不好意思说的事,越容易悄悄伤害你。”
李老师的经历让人心疼,但也提醒我们一个现实:艾滋病并不是“某类人才会得”的病。只要涉及血液、体液传播的场景,哪怕看起来再日常,也有可能是隐患。
尤其是中老年群体,更容易掉进“我活得健康”的错觉里,忽视了检查、放松了警惕、迷信了偏方,把自己暴露在看不见的风险中。
不是要大家活得紧张兮兮,而是学会有意识地避开那些“看不见的坑”。
去正规医院做体检,尤其是涉及血液传播的筛查项目,不要省。
别贪便宜去小诊所拔罐、针灸、美容,工具消毒不到位的都要避开。
夫妻之间也要有健康沟通,早查早治疗,别等问题放大。
家里的洗漱工具、刮胡刀、指甲钳各人各用,别图方便共用。
当身体有异常时,别自己猜、自己忍,该查就查,不丢人。
老师李现在已经进入规范治疗阶段,情绪也逐渐稳定下来。她说:“如果我早点知道这些,可能就不会是我了。”
她的故事,其实是很多人的影子。我们总以为自己不会遇到,但健康这件事,从来不分人群、身份,只看你有没有用心防护。
愿我们都能避开这些日常陷阱,不做“看起来健康”的人,而是真正了解自己身体的人。
声明: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旨在提高公众对艾滋病及其他血液传播疾病的认知与防护意识。文中不涉及任何治疗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切勿盲目尝试文中提及的非正规手段或场所。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手册.2020年版.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加强非法医疗美容整治工作的通知.2021年发布.
[3]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液传播疾病防控指南.2022年修订版.
来源:李医师健康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