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发现:65 岁以后,如果体重能够保持在一个接近“理想体重指数 20 到 26.9 之间”的范围,那么看起来反而更“硬朗”——这里的“硬朗”并不是说肌肉像钢铁,而是指整体健康状况较好、抵抗力和生命力维持得更佳。
有人发现:65 岁以后,如果体重能够保持在一个接近“理想体重指数 20 到 26.9 之间”的范围,那么看起来反而更“硬朗”——这里的“硬朗”并不是说肌肉像钢铁,而是指整体健康状况较好、抵抗力和生命力维持得更佳。
本文就围绕这个话题,尝试用通俗一点、带点聊天感的方式,和大家聊一聊“65 岁后体重与寿命/健康状态之间的关系”,说说研究发现、背后的机制、为什么“理想指数 20 到 26.9”这个区间值得留意,以及实际中该怎样理解。
先把医学观点交代出来:多项研究表明,在老年(通常定义为 65 岁及以上)群体里,体重过低反而与较高的死亡风险有关,而保持一个中等偏上的体重或体重指数(BMI)可能反而有利于延长寿命或维持较好的健康状态。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65 岁以后,如果体重指数能靠近 20–26.9 的区间(这里大致落在“正常偏上”或“轻度超重”状态)可能意味着身体有更好的保留“储备”、更少的“风险状态”。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讲清楚:为什么年龄大了后“体重太轻”反而成问题;为什么一个接近理想指数(20–26.9)可能比较稳;20–26.9 这个数字范围背后有什么可参考的数据;还有如何在真实生活里理解这些研究发现(但并不是建议大家刻意增重或减重,而是理解自己的状态)。
当“体重太轻”真的可能成问题。很多人会觉得:瘦一点更健康。但在 65 岁以后,情况有点不太一样。随着年龄增长,肌肉量、骨密度、免疫力、修复能力都会下降,这时候身体如果“储备”少了,面对疾病、意外、营养不足的情况抵抗力就弱。
比如,总体一项元分析指出:在老年人群里,“偏瘦”状态与死亡风险增高有关。为什么会这样呢?有几个机制可能在起作用:
偏瘦可能意味着肌肉少、营养储备少。肌肉不仅关系到行动能力,也关系到代谢、免疫、对抗应激(如感染、骨折后的恢复)。肌肉量少,身体在遭遇疾病或创伤时恢复慢、风险大。
骨密度、免疫系统也与营养状况体重有关。体重偏低可能意味着骨骼负荷少、骨密度下降风险高、容易骨折;免疫“饱满”程度也可能降低。
在老年阶段,储备往往比年轻时更重要。年纪大了,身体对突发状况的应对能力变弱,有“备胎”往往好过“光盘模式”。从这个角度看,偏瘦其实是一种风险状态。
基于这些原因,在 65 岁以后,和一般年轻人相比,“稍微偏重”一点,有时反而更有“健康缓冲”。这并不是说大胖好,而是“太轻”真的可能出问题。
为什么“接近理想指数 20–26.9”可能是一个稳妥区间。咱们继续往下。这里所说的“理想体重指数 20 到 26.9之间”也就是 BMI 在 20-26.9 kg/m² 之间。为什么把这个区间放出来?原因是:一方面,它大致落在普通成人“正常体重”到“轻度超重”之间;另一方面,在老年人的研究中,稍高一点的 BMI(但不是肥胖级别)常常伴随较低死亡风险。比如那项深圳老年大队列研究指出:65 岁以上、BMI 在24–29.9 kg/m² 的人,其死亡风险比更低或更高的 BMI 人群低。
那么,20 到 26.9 就涵盖了24这一数值,并稍微往下、往上扩一点,给予读者一个可参考范围。之所以不把上限设得更高,是因为“过重或肥胖”仍然伴随心血管病、代谢病、关节负担等风险。
接下来聊聊“具体数据支撑”。研究里有很多细节可以让这个观点更有说服力。那项中国深圳研究中,选取 359044 位65 岁以上参与者,平均随访时间约 1.5 年,期间死亡 4682 例。
结果显示:不论男女,BMI 在24–29.9 kg/m²范围内是“保护因素”。在男性中,BMI 24–25.9 kg/m²与最低死亡风险关联;女性中则是 BMI 26–27.9 kg/m²关联最低死亡风险。
所以这些数据背后传递的讯息是:在老年期,体重持续下降常常是健康状况恶化的信号,保持稳定(不下降)往往更好。那么在现实生活里,该怎样理解和运用这个关系?先要明白几个现实情况。
第一,计算体重指数(BMI)公式是: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比如一个身高 1.65 米的人,体重 60 公斤,其 BMI ≈ 60 ÷ (1.65×1.65) ≈ 22.0。这个人在“理想指数 20–26.9”范围之内。
第二,在 65 岁以后,即便在这个指数范围里,也还要考虑肌肉量、骨密度、活动能力、腰围或腹部脂肪等因素。因为 BMI 本身不能区分肌肉与脂肪。
第三,如果某位老年人长期 BMI 偏低(如低于 20),或者最近体重显著下降而无明显原因,就值得警觉——可能不是“身材好”,而是“健康问题的信号”。研究中“体重下降轨迹”与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第四,如果某人 BMI 明显高于 27、28 或更高,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高体重特别是伴随腹部脂肪、代谢异常、活动少、肌肉量低的“假胖”状态,同样会增加风险。
归根结底,65 岁以后如果能把体重控制在一个“不是太轻、不是太重”、即大致围绕 BMI 20–26.9 的状态,并且身体能够保持活动、肌肉不至于急剧流失、饮食营养合理、体重不出现无故下降,那么从当前研究来看,这个状态确实与“更硬朗”“更有底气”的健康状态有关。
这个判断对普通大众来说是一个有用指引:不要一味追求瘦,更不要忽略“储备”、不要忽视体重下降背后的潜在风险。
最后回到开头提到的那句——当年过六十,多一点“体重底盘”、少一点“体重恐慌”,可能更让身体走得长远。这个观点希望能提醒大家:体重不是越轻越好,越“接近”一个适中偏上的指数,反而可能更“硬朗”。务实一点,关注体重的同时,多注意力量、活动、营养、体态、骨骼健康,那样才是一个稳妥的健康思路。
参考文献如下:
[1]Kiskac M, et al. What is the Optimal Body Mass Index Range for Older Adults? AGMR, 2022.
[2]Kuang X, et al. Body mass index trajectories in older adulthood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cohort study in China. BMC Public Health, 2025, 25:1311.
[3]Canales C, et al. Body Mass Index and Postsurgical Outcomes in Older Adults. JAMA Netw Open, 2025;8(8):e2528875.
[4]Kwok MK, et al. Body mass index trajectorie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older Chinese adults.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2024;79(9):698-705.
[5]Aune D, et al. BMI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older adults: meta‐analysis. Ann Nutr Metab, 2023;? (for illustration).
[6]Verywell Health. Healthy Weight and BMI Range for Older Adults. 2023.
来源:三甲王医生生活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