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的星链,打着全球普惠口号,正成为电诈帮凶和美国例外表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2 09:09 1

摘要:当埃隆・马斯克在2014年抛出星链计划时,“全球普惠高速网络”的口号曾打动无数人——SpaceX宣称将通过部署4.2万颗近地轨道卫星,让偏远地区也能享受廉价互联网服务。

当埃隆・马斯克在2014年抛出星链计划时,“全球普惠高速网络”的口号曾打动无数人——SpaceX宣称将通过部署4.2万颗近地轨道卫星,让偏远地区也能享受廉价互联网服务。

然而十余年后,这一被包装为“科技向善”的项目,却接连陷入太空霸权、军事滥用与犯罪协助的争议漩涡。

从中国空间站两次紧急避碰星链卫星,到俄乌战场成为乌军“作战中枢”,再到柬埔寨电诈集团借助其通信作案,越来越多证据显示:星链的民用价值被严重夸大,其客观上已沦为美国太空扩张、军事干预及跨国犯罪的工具。​

星链的诞生始于一个宏大叙事。根据SpaceX公开规划,该项目旨在通过低地球轨道卫星星座,解决全球互联网接入不平等问题,初期口号包括“消除数字鸿沟”“为偏远地区赋能”。但从实际操作来看,星链的核心动作却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太空圈地运动”。​

截至2025年,SpaceX已累计发射超过8000颗星链卫星,占全球在轨卫星总数的近70%,远超其他国家和企业的总和。

按照其4.2万颗的最终部署目标,星链将占据近地轨道最优质的600-1200公里高度区间——这一区域被航天专家称为“黄金轨道”,具有信号延迟低、覆盖范围广的优势。

欧洲航天局负责人约瑟夫・阿什巴赫直言,SpaceX急于发射数千颗卫星,本质是“在商业太空领域制定规则”,通过抢占轨道空间和无线电频谱,排挤其他竞争对手。​

面对“轨道垄断”的指责,马斯克的回应显得轻佻而苍白。他将数千颗星链卫星比作“地球上的几千辆汽车”,声称“地球轨道空间足够大,可容纳数百亿颗卫星”。

但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专家乔纳森・麦克道威尔当即反驳:航天器碰撞风险与汽车完全不同,卫星需要更大的安全间距,且轨道计算复杂、受天气影响大,数千颗卫星密集部署已显著增加碰撞概率。

更严峻的是,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代表团已两次向联合国通报,星链卫星先后接近中国空间站,对航天员生命健康构成直接威胁,这一事实直接戳破了马斯克“安全无害”的谎言。​

星链的轨道霸权还暗藏长期隐患。麦克道威尔警告,按近地卫星5年更换周期计算,星链完成全部署后,每天将有5颗卫星脱离轨道,大量金属碎片可能导致平流层臭氧层受损,甚至引发“凯斯勒综合征”——即轨道碎片碰撞连锁反应,让近地轨道彻底瘫痪。

星链脱轨卫星激增产生的大量太空垃圾正对平流层造严重污染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更预测,到2035年前,星链脱轨碎片可能造成人员重伤或死亡的风险显著上升。但SpaceX对此置若罔闻,仍在以每批21颗的频率密集发射卫星,将太空安全置于商业利益之后。​

2025年10月,美英联合制裁柬埔寨太子集团的行动,意外揭开了星链与跨国电诈的黑幕。这家由陈志掌控、拥有柬英双重国籍的企业,表面是覆盖30多个国家的房地产巨头,实则在柬埔寨运营着多个“高墙围堵的电诈园区”,通过暴力胁迫手段实施电信诈骗。而支撑其犯罪网络的关键,正是走私入境的星链终端。​

尽管星链未在柬埔寨获得运营许可,陈志集团仍通过成熟的黑市渠道获取设备。根据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的调查线索,这些终端先由越南、泰国中间商“洗白”,伪装成民用物资经边境秘密渡口运入柬埔寨电诈园区,再通过星链卫星接入互联网,躲避当地电信监管和反诈监测。

柬埔寨太子电诈集团的“手机农场”,利用星链同时操控大约7.6万个社交媒体账户,进行全球电诈

这种操作并非个例——在东南亚电诈核心区域,星链已成为犯罪集团的“标配”:缅甸妙瓦底的KK园区仅一栋建筑就装有80根星链天线,当地至少8个电诈园区通过星链保持通信畅通。​

星链的技术特性让反诈工作陷入困境。与传统地面网络不同,星链终端无需固定线路,只需通电即可接入,且信号覆盖不受地理限制,即便在偏远的诈骗园区也能稳定运行。

美国司法部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民众因东南亚电诈损失超百亿美元,同比增长66%,其中多数诈骗电话和转账指令通过星链网络传输。

更讽刺的是,美国国会早在2025年7月就已启动对星链的调查,民主党参议员玛吉・哈桑曾致信马斯克,要求阻止犯罪集团使用其服务,但SpaceX未采取有效管控措施,导致诈骗损失持续扩大。​

陈志集团的案例暴露了星链的监管漏洞。SpaceX虽在用户协议中禁止非法使用,但缺乏对终端流向的追踪机制,大量设备通过走私流入犯罪集团手中。

新浪财经的分析指出,这种“协议空转”现象,本质是SpaceX为追求市场扩张而刻意放松管控,其全球服务网络已成为跨国犯罪的“通信护盾”。​

如果说电诈应用是星链的“副作用”,那么在俄乌战场上的角色,则彻底暴露了其军事属性。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俄军迅速摧毁乌克兰传统通信设施,马斯克随即宣布开通乌克兰的星链服务,并称“助力抵挡俄罗斯入侵”。如今三年过去,星链已从“应急通信工具”蜕变为乌军不可或缺的“作战中枢”。​

星链在乌军作战中的作用堪称“游戏规则改变者”。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研究员梅琳达・哈林指出,星链对乌军无人机操作至关重要,是其军事战略的核心支柱。

乌军将星链终端与无人机、无人艇深度绑定,实现了精准打击能力的跃升:2024年1月,乌军借助星链控制6艘无人艇,在克里米亚海域击沉俄罗斯轻型导弹护卫舰伊万诺维茨号;同年2月,另一艘俄罗斯大型登陆舰凯撒・库尼科夫号也遭同类攻击沉没。

乌军士兵利用星链操作FPV无人机

这些无人艇航程超800公里,需通过星链实现“人在环路中”的实时操控,若没有稳定的卫星通信,根本无法完成远距离精准打击。​

在地面战场,星链同样是乌军的“生命线”。俄军俘获的装备显示,北约专门为乌军开发了基于星链的情报分享系统,从区域防空到小分队侦察,乌军作战指令均通过星链与北约指挥体系实时传输。前线士兵依靠星链操控FPV无人机,在10公里外实施精准打击,这种作战模式已成为乌军的主要战术之一。

更值得警惕的是,星链已深度融入乌克兰社会运转——超过15万乌克兰人每日使用星链,民众通过其传递战况信息,军队借助其稳定军心,形成了“军事-社会”一体化的通信网络。​

马斯克曾试图淡化星链的军事色彩,但事实难以掩盖。2022年9月,他因不堪高额维护费用,要求五角大楼为乌克兰的星链服务买单,暴露了该服务的军事付费本质。

路透社2025年披露的消息更直接:美国曾以切断星链服务为要挟,逼迫乌克兰交出关键矿产开采权,尽管马斯克出面否认,但这一“罗生门”事件印证了星链已成为美国施压他国的外交工具。​

星链始终以“民用普惠”为宣传核心,但实际数据显示,其民用价值不仅有限,还带来了多重负面影响。

SpaceX宣称星链能解决偏远地区上网问题,但在真正需要帮助的发展中国家,其服务覆盖率极低——以非洲为例,截至2025年,星链在非洲的用户不足10万人,远低于传统卫星互联网服务商。

而在基础设施完善的发达国家,星链因资费高昂(每月套餐费4500美元),难以与地面宽带竞争,用户多集中在航海、极地等特殊场景。​

所谓“救灾应急”的正面案例,更像是精心包装的公关素材。2025年缅甸地震后,SpaceX捐赠的星链设备确实帮助了救援,但这一孤立案例无法掩盖其在犯罪领域的大规模滥用。

对比来看,星链带来的危害更为突出:大量卫星脱轨产生的太空垃圾,已对全球航天活动构成威胁;平流层中增加的金属颗粒,可能导致臭氧层受损,引发皮肤癌、白内障病例激增;而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加剧了地区冲突的烈度。​

专家普遍认为,星链的民用价值被严重夸大。欧洲航天局材料工程师亚当・米切尔指出,SpaceX的核心诉求是抢占太空资源,民用服务只是“敲门砖”,其4.2万颗卫星的部署计划,本质是为美国争夺太空霸权奠定基础。

从实际效果看,星链更像是为恐怖分子、电诈集团和军事力量量身打造的工具——它不受国界限制、难以监管、覆盖范围广,这些特性使其成为非法活动的“理想助手”,而民用领域的贡献则微乎其微。​

星链的争议本质,是私人企业无序扩张与全球太空治理缺位的矛盾。马斯克凭借先发优势,以“民用”为幌子,替美国抢占了近地轨道的核心资源,却将安全风险和监管难题转嫁给全球。

从俄乌战场到柬埔寨电诈,星链的多重角色提醒我们:当一项技术缺乏有效约束,即便打着“普惠”旗号,也可能沦为危害全球安全的工具。​

全球需要建立统一的太空治理规则,遏制“轨道圈地”和技术滥用。各国应联合要求SpaceX公开卫星运行数据,加强终端流向监管,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更重要的是,要打破美国在太空领域的“规则制定权”垄断,让太空资源真正服务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非少数企业和国家的霸权野心。星链的困局,正是全球太空治理改革的迫切信号。​

来源:泰岱程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