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昌大学就业群里跳出这条招聘海报时,不少研三学生第一反应是点开放大——放大完只剩一个念头:我读了七年,是为了来当“清凉主播”?
“5000块、单休、每天6小时,穿得像在海边。
”
南昌大学就业群里跳出这条招聘海报时,不少研三学生第一反应是点开放大——放大完只剩一个念头:我读了七年,是为了来当“清凉主播”?
三天后,海报被撤,公司被约谈,校招手册连夜加印“新规矩”。
可事情没结束,它把一块遮羞布扯了下来:当直播行业冲进211高校,到底谁在裸泳?
---
一、先把“公司”放到放大镜下:1000万注册资本,只有6个人交社保
工商系统像一张X光片,扫下去全是骨头。
南昌灵娱文化传媒,对外喊“集团化”,参保人数却少得可怜——6人。
相当于一个班委的规模,要管“千人主播团”,像让一只猫拉一列火车。
更尴尬的是,它去年刚因“虚假宣传”被市场监管部门罚款,案由是“夸大收益、隐瞒工时”。
前科+袖珍团队,却敢进高校要“清纯学妹”,勇气堪比无证驾驶上高速。
---
二、再看“市场价”:同样的6小时,别人给3000,它喊5000,其实还“打折”
智联招聘把南昌直播行业工资拆成两条线:
新人主播:底薪3000–4500+提成;
成熟主播:5000–8000+提成。
灵娱开出的“5000–8000”看似踩线,却偷偷把“提成”两个字抠掉。
行内人一眼看懂:这是“把奖金当底薪发”,真到手可能不如超市收银。
就像房产广告写“三环内景观房”,到现场才发现是“高速广告牌旁自建房”——字没假,全在坑。
---
三、海报被撤,真正的问题不是“露”,而是“配”
学生吐槽“穿着太清凉”,公司辩“可爱清纯”。
可高校不是商业街,校招也不是深夜直播。
在图书馆门口摆JK制服,跟穿泳装进面试间一样——场合错了,衣服再贵也是失礼。
更关键的是“适配度”:
传媒类院校学生接受度78%,综合类院校仅43%。
一句话,学导演的可以接受镜头,学材料的只想进实验室。
把同一套话术撒进所有教室,等于给文科理科同一份“辣锅”,胃受不了就怪不得别人喊“烫”。
---
四、“单休+无加班费”是违法,不是“拼搏”
劳动法第36条写得明明白白:平均每周不超过44小时。
单休且日均6小时,表面没超,但加上化妆、对稿、复盘,轻松破50小时。
公司一句“弹性工作”就把超时漂成“自愿”。
可学生不是社畜,连“五险一金”都含糊其辞,等于先上车后补票,补不补得成全凭良心。
89%的受访学生支持“校招审核加码”,原因就在这儿:
我可以接受工资低,不能接受被白嫖。
---
五、三方都在“补课”:高校、行业、学生,一个都跑不了
1. 高校:先把“准入”做成“安检”
南昌大学已更新细则——提前7天备案、学生可举报、价值观争议一票否决。
听起来像机场安检:行李过机、人身过门,有嫌疑就开箱。
未来想进校,企业得先交“底裤”:参保人数、处罚记录、薪酬结构,缺一项盖不到章。
2. 行业:把“社招”与“校招”分轨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正在起草《网络直播招聘规范》,核心一句:校园场景禁用暗示性物料。
翻译过来:社会直播可以“老铁666”,高校直播必须“西装领带”。
就像啤酒可以进大排档,但不能进小学食堂——渠道不同,包装先分级。
3. 学生:把“好奇心”先过“搜索引擎”
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已接入“黑企库”,输入公司名,前科一目了然。
三步就能排雷:
① 搜公司全称+“行政处罚”;
② 看社保人数是否匹配规模;
③ 问学长学姐有无“踩坑史”。
比拍脑袋靠谱,也比事后维权省钱。
---
六、尾声:撤海报容易,撤偏见难
直播不是原罪,它给了很多普通人“不靠关系也能红”的机会。
但当它把“深夜档”那套直接搬进白天课堂,就像把夜市烧烤摊支进图书馆,油烟味盖过书卷气,谁都会皱眉。
真正该被清理的不是行业,而是“把高校当韭菜地”的玩法。
下一次,如果再有人在就业群里甩“高薪、单休、穿得少”,学生们要做的,不是沉默退群,也不是愤怒骂街,而是把这篇文章转给他——
让公司知道:这里不是流量池,是211;
让学生记得:你有选择权,也有过滤器;
让所有人明白:撤掉一张海报只需一秒,建立规则才能管十年。
校招的底线很简单——
读书七年,不是为了给人当“背景板”;
青春可以直播,但不可以直“剥”。
来源:小羊看这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