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造园古籍的整理价值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2 07:04 1

摘要:中国园林学界素来重视古籍整理工作,深知文献乃学术之根基。历史上,中华造园文化对周边地区影响深远,日本园林古籍的整理自然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部分珍贵的中国早期园林文献流传至日本并在其文献系统中得以保存,例如,在中国园林古籍中享有盛名的《园冶》,就可见于上

中国园林学界素来重视古籍整理工作,深知文献乃学术之根基。历史上,中华造园文化对周边地区影响深远,日本园林古籍的整理自然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部分珍贵的中国早期园林文献流传至日本并在其文献系统中得以保存,例如,在中国园林古籍中享有盛名的《园冶》,就可见于上原敬二(1889—1981)编纂的《造园古书丛书》。因此,系统性地整理、翻译与研究日本园林古籍,不仅有助于理解日本园林的源流,更对深化中国园林研究具有显著意义。当我们研读《作庭记》或《山水并野形图》时,常能体会到一种跨越时空的熟悉感,这不仅源于古籍本身的保存状态,更深植于其中所蕴含的、与早期中国造园一脉相承的审美观念与具体的造园技术信息。何晓静选择此书进行翻译并辅以扎实研究,实为中国园林学界的一件幸事。

图源:视觉中国

在研读《园冶》这类中国造园古籍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其与《作庭记》《山水并野形图》等日本造园古籍在书写风格上的不同特点。《园冶》作者计成的文字更富文人气息,偏向品评,采用骈文写作,词藻华美,然而叙事相对含蓄,主要表达画家与造园家邀人“卧游”的意境,具有鲜明的文学性,对具体操作的记载则相对含蓄。相较而言,《作庭记》与《山水并野形图》则更侧重于对具体营造“术”的阐述,无论是选石、置石还是选树植木,都力求条理清晰、描述具体而精准。本书作者的身份(可能是贵族或僧人)虽不明确,但显然在著述时更专注于技术细节的忠实记录,这种对技艺本身的专注尤为可贵。一方面,中国园林文献其实颇为丰富,但多体现于园记、园诗等艺术性文本,较少系统记载具体技术细节;另一方面,具备计成般良好文化修养又能著述的匠人实属凤毛麟角,这使得许多具体造园技术的经验未能充分累积成集并流传后世。

《山水并野形图》的另一个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中蕴含的五行思想等造园理念。当代园林学者在关注石木配置时,常会探究古人的置石植树是否蕴含特定深意。可以想见,对于古代造园者及园主而言,如何置石植树必然承载着重要内涵。但这些深层次的意义往往难以传承至今,因为这类知识在当时可能被视为秘术,匠人虽掌握却未必愿意广泛传播。《山水并野形图》对此提供了相对直观的记载“立石须识石之五色,善用相克相生之理”,指导根据园主姓氏的五行属性选择“相生”颜色的石头,或提及在庭中种植鸡冠木可为园主带来吉祥庇护。这些记载不仅表明了古代技艺传承中显性与隐性知识并存的特点,也凸显了此类书面记录的可贵——它为我们窥见那些可能已失传的精细工艺打开了一扇窗,同时也为我们理解东亚造园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象征意义提供了具体案例。

图源:视觉中国

书中提及的“秘术”与需“口传”的技艺(尽管部分细节需合理推想),即便现代造园未必完全遵循其法,但对于理解中国园林文化的深层内涵仍然具有启发意义。此外,《山水并野形图》有时会明确点出一些在现代造园实践中已成为常识或默认的规律,例如将梅花种植于园林北方的建议。这种对“默认规律”的重申,恰恰能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其背后的原因,从而生成新的认识。

正是从这些角度——其对具体造园技术的详尽、系统记录填补了东亚园林技术文献的某些空白;其作为实用指南所体现的规范性与可操作性;以及何晓静严谨的译介与精深研究本身所展现的学术价值——《山水并野形图研究》为我们理解东亚园林传统,特别是思考中国园林文献与技术传承的特点与得失,提供了珍贵的参照与深刻的启发。

《山水并野形图研究》,何晓静 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5年出版

来源:文汇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