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4日,《人民日报》第12版右上角,一篇不到1200字的短评把影视圈炸出了缝。
10月14日,《人民日报》第12版右上角,一篇不到1200字的短评把影视圈炸出了缝。
林永健没点名,却用一句“顶流自带编剧进组”把遮羞布撕成两半:原来有些演员不是来演戏,是来“写戏”的。
三天后,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把这篇文章印成会议材料,一位制片人现场摊账:S+级古装项目,主演塞了三位“剧本医生”,拍摄周期拖了45天,多烧掉2000万。
台下没人惊讶,只恨被抢先曝光。
乱象不是新闻,新闻是“终于有人放到台面上说”。
观众以为改剧本是“加点词、改点动作”,实际却是“拆主线、换反派、给配角降智”。
业内管这叫“戏保人”——戏不好,人就改戏;人不够,戏就托人。
为什么敢这么干?
流量=话语权=对赌协议。
平台把点击写进合同,投资商把回本押在脸和热搜上,演员一张“不满意的”表情就能让剧本回炉。
导演成了现场执行,编剧成了打字员,真正的甲方是“超话排名”。
有人悄悄举手:好莱坞也改剧本啊。
没错,但改法不同。
美国编剧工会(WGA)规定:非工会编剧哪怕动一个标点,项目立刻停工,罚金按分钟算。
韩国更绝,KBS开拍前把剧本送去“公证处”登记,谁想改,先让导演、编剧、制片、电视台法务一起签字,否则法庭见。
一句话:人家用制度把“创作”和“权力”隔开,我们用流量把“创作”和“权力”绑死。
国内也开始补课。
爱奇艺11月贴出“新行业公约”——“禁止非编剧岗位人员干预剧本”,违约项目直接降权、下架。
正午阳光给剧本买了“保险”,谁手痒改戏,谁赔真金白银。
中戏表演系明年新增必修课“剧本解读”,老师第一句话:先学会尊重,再谈创作。
最狠的是技术。
横店年底上线区块链剧本存证,每一次改动自动留痕,时间、人物、修改内容打包成“电子指纹”,想甩锅都甩不掉。
AI辅助写作同步铺开,大纲、人物小传、情节点一键生成,演员再提“我觉得人物动机不够”,系统先甩出十万字数据:动机够,是你理解力不够。
有人把制度当挡箭牌,有人把制度当起跑线。
《三大队》纪录片里,秦昊看完粗剪,主动要求删掉自己两场“爆发式”独白,理由是“人物到那儿就该沉默,演多了是抢戏”。
同月横店投诉榜显示,“随行编剧团队”上升37%,秦昊所在的组零投诉。
差距不在演技,在边界感。
观众正在用遥控器投票。
豆瓣2023年“魔改原著”差评率首次下降15%,爱奇艺内部数据:剧本改动少于3次的项目,完播率平均高出18%。
67%的观众在问卷里写:支持演创分离,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市场反馈比任何协会声明都响——故事好,烂脸也能出圈;故事烂,顶流也救不回。
林永健的文章只有1200字,却像一根火柴,扔进了久旱的柴堆。
火焰起来后,有人忙着灭火,有人忙着添柴,还有人终于开始挖防火沟。
挖沟的动作包括:合同里写明“改动需编剧书面同意”、平台算法里加入“剧本稳定性”权重、学校教演员“别抢编剧饭碗”。
火还在烧,但风向变了。
明年开机的新剧,片头字幕里编剧名字不再一闪而过,而是和主演一样大。
横店区块链存证系统提示:某S级仙侠剧开机第7天,主演提出加戏,系统弹出红色警告“需编剧确认”,十分钟后演员方撤回申请。
这是10月14日之前不会发生的事。
故事写到这儿,可以收笔了。
改不改剧本,表面是创作分歧,本质是权力制衡。
当制度、技术、市场三把锁同时上膛,“带编剧进组”就从特权变成累赘。
观众不需要知道谁写了哪句台词,只需要相信:屏幕上每一个转折,先经过故事逻辑,再经过演员演技,最后才经过流量滤镜。
林永健没给出解决方案,但他递给了行业一面镜子。
镜子里照出的不是“顶流”或“编剧”,而是一句话——
戏是写给人看的,不是写给脸背的。
把这句话贴在片场大门,比任何公约都管用。
来源:跳高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