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转眼又是一年霜降。北京时间2025年10月23日11点50分39秒,农历九月初三,节气至此,秋意成章。霜降又称“严霜”“霜刀”,是秋季的最后一节,象征着寒意初定、万物收藏,阳气潜藏,阴气渐盛。
“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转眼又是一年霜降。北京时间2025年10月23日11点50分39秒,农历九月初三,节气至此,秋意成章。霜降又称“严霜”“霜刀”,是秋季的最后一节,象征着寒意初定、万物收藏,阳气潜藏,阴气渐盛。
古人以“斗指戌”为记,太阳黄经行至210°,便是霜降。此时昼夜温差大,晨凉昼暖,气候干燥,正如民谚所说:“霜降不冷,冷在三九。”天地之气自此由动转静,一年之寒,自此开篇。
农事亦随节而变。北方秋收将尽,田野静默;南方却是“三秋”正忙,稻谷待割,棉花正白。古人有言:“霜降无闲田,农家手不闲。”此时翻地、播麦、收稻交织成一幅岁末丰收图。
霜降的风俗亦多。登高望远、赏菊吟秋,寄托着惜时与感怀;食俗则有“吃红柿不怕寒”“煲羊肉暖心田”。节气至此,秋意已深,万物归藏,人心也在这一片清冷之中,渐渐安静下来。
今年霜降将在2025年10月23日11点50分39秒到来,农历九月初三。古人以农历推时节,霜降属九月之中气,今年交节偏早,被称作“早霜降”。人言“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天地肃然,秋意已浓,寒气自北而来。
古人以霜降分“早”“晚”,以测寒暖。若在九月前十日交节,为“早霜降”;若在月末十日,为“晚霜降”。今年九月初三交节,正属“早霜降”之象。民间常说:“早霜降冷嗖嗖,晚霜降暖烘烘。”虽非定律,却凝结了古人的气候智慧。
“早霜降”往往意味着冷空气来得早、势头足,昼夜温差更大。白日天高气爽,夜里霜凝如银。古语云:“一夜北风紧,万物尽披霜。”这正是此节气的真实写照。
霜降之后,草木凋零,天地清寂。寒气的到来,不仅宣告秋去冬来,也提醒人们顺时而行,收心静气。早霜虽冷,却也带来一年的收尾与沉淀,让万物归根,静待新生。
故,明日霜降,今年的霜降不一般,属于“早霜降”。有空没空都得记得:1不熬、2不过、3要穿、4要防。该避的要避,该添的要添,别触了节气的忌讳,也别忘了提醒家人。咱们一起来看看老祖宗的说法,确有几分道理。
《千金要方》中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古人讲究顺时而居,而霜降一到,昼短夜长,天地寒意渐浓,人的精神容易倦怠,若再熬夜,便违了自然之道。
《黄帝内经》有言:“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意思是要顺应天时,夜来早卧,日出而作。霜降时节若常熬夜,阳气暗耗,清晨起身乏力,正所谓“夜不寐则神疲,晨不起则气散”。
古人还讲究睡向。《保生要录》记载:“秋冬宜头朝西睡。”顺应阴阳之势,让气息平稳、心神安定。《千金要方》又提到“屈膝侧卧,益人气力”,右侧而眠,被视为安身之法,能让呼吸顺畅,心静神宁。
在当下,也该懂得节制。霜降之后,夜寒气重,宜早睡早起,少玩电子屏幕,收心静气。古语云:“天凉好个秋,夜静思无忧。”懂得早眠,便是与天地同节奏的智慧。
霜降一至,寒意渐深,天地气收。古人讲“动以养形,静以养心”,动要有度,静要有时。此时若过度运动,反而耗气伤身,不如取中守稳,顺应自然之势。
古语云:“秋深动不急,静坐可安神。”霜降后,宜选轻缓之动,如登高望远、慢跑快走、打拳舒体,让气血流畅,又不扰内气,方为得法。
运动也讲究时辰。早晨霜重,气冷露凉,不宜太早出门;日升之后,气温回暖,或傍晚风轻时运动最佳。“朝寒暮静”,是古人观察的经验。
运动之后,切莫贪凉。古人言:“汗出勿当风。”锻炼后毛孔舒张,若立于风口,寒气易入。霜降讲“动静相宜”,懂节有度,方能在收敛的季节里,稳养精神,安度深秋。
老话常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但霜降一到,天地气寒,秋已深而冬将至,此时再“秋冻”,便成贪凉。古人讲“霜降气肃,衣宜渐厚”,意思是阳气开始潜藏,寒气逐渐成势,衣衫该添不可省。
霜降之后,寒从脚起,风自领入。人说“脚暖身安,头凉心静”,提醒人们防寒要有轻重之分。脚部一冷,寒意易上行,因此此时多穿袜、勤添衣,顺应节气的收藏之气。
入夜渐长,寒露凝霜。古语云:“富人吃补药,穷人泡泡脚。”一盆热水,胜似良方。泡脚可暖气通络,使人身心放松,但宜掌握时度,不可贪久。
霜降是由秋入冬的门槛,气清风紧,人心当静。添衣防寒,不为奢华,只为顺应天时。懂得“衣不过薄,寒不过忍”,便是与自然和谐的智慧。
1防秋燥:
霜降一至,凉意渐深,秋气由清转燥。古人云:“燥则伤人,润则养性。”此时天地干爽少雨,空气湿度下降,最易令人口燥、皮涩、心烦,正应了那句“霜降无雨天,百草皆枯干”。
霜降是秋尽冬初的交替期,燥气当收不宜放。人要学会“润于内,静于心”,少言多息,调气养神。古语有云:“气和则津生,津足则润泽。”在这个节气里,懂得避风护润,便是顺应自然的智慧。
2防秋郁:
霜降至,晚秋深,草木凋零,天地一派清寂。古人云:“秋气肃而万物悲。”此时气候转凉、景色萧瑟,最易触动人心,让情绪低沉、思绪杂乱。正所谓“一叶落而知秋”,人也需稳心静气,调和情绪。
防秋郁之法,在于心宽气顺。可听曲观景,与友言笑,多行步、多晒阳。古语说:“心开则百病散,意和则气自平。”霜降之际,笑一笑、动一动,胸怀自阔,心境也能如冬阳般温暖。
3防湿邪:
霜降时节,阴雨渐多,天地湿气弥漫。古人云:“湿重则气滞,气滞则百事难顺。”此时若不防湿,易觉困倦乏力。秋末之湿,最易滞于脾土,所以要懂得“避湿护脾”,让气机流畅,精神自安。
霜降防湿,在于顺时而食。可取莲藕、山药、冬瓜、莲子等食物,以助清润、调和。人言“食得其时,百顺随心”,在深秋的湿凉中,饮食清淡适度,就是与节气相安的智慧。
4防秋寒:
霜降是秋冬交替的节点,阳气由外转内,天地寒意初起。古人云:“霜降无寒,冬至不冷。”此时正是“外御寒、内清热”的关键阶段,既要避风护暖,也要让气血调顺,不扰心神。
民间常说“冬补不如补霜降”,道的是此时调养得当,胜过冬季进补。气候渐凉,应以温和稳重为主,让脾胃安稳、气机畅达。懂得顺时而护,便能在深秋的冷意中,稳住一份从容与平和。
总结:明日霜降,今年的霜降颇为特殊,属“早霜降”。无论多忙,都要记得:1不熬、2不过、3要穿、4要防。切勿触犯节气禁忌,务必要放在心上,莫要大意,也别忘了叮嘱家人一声。
来源:一点知识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