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上台后,岛内外都在看她会怎么处理两岸关系,能不能把台海的紧张缓一缓,把台湾往比较稳的方向带。选后她一下子被放到显微镜下,支持的人唱好,不放心的人也开始质疑,舆论热度瞬间被拉高。
郑丽文当选国民党主席了。这个结果简单明了:
她上台后,岛内外都在看她会怎么处理两岸关系,能不能把台海的紧张缓一缓,把台湾往比较稳的方向带。选后她一下子被放到显微镜下,支持的人唱好,不放心的人也开始质疑,舆论热度瞬间被拉高。
事情回到现实。10月20号那天她上了广播节目《千秋万事》,主持人问她会不会跟大陆交流,她跟人讲得很直:会。后面有人追问,以前跟大陆交流会不会被贴标签,会不会被民进党用法案追究,她一句“怕就不要出来混”把话题又推上高点。她还补充,若要访陆,第一步得先把台湾内部的主流民意弄清楚、弄稳,让对外的代表性不是个人秀。她点了两个关键:要把“九二共识”回到两岸能共同认同的位置上,还有要把反对“台独”的立场变成岛内主流,这样才能把台湾人从“战火风险”拉远一点。
把时间往前倒一段,她这些话并不是临时拼的。选前、选中、选后,她反复强调自己的立场跟国民党传统一致,选举时也讲过“我是中国人”这种话。现在她的口气是,国民党过去的主张没有错,大家别把她一句话放大成“亲中标签”,党该谈的是政策和立场,不该先把人框进某个帽子里。
但党里并非一路唱赞歌。有人担心她会把党往更靠近大陆的一边拉。像自称“战斗蓝召集人”的赵少康就公开说要“降低消除亲中力量”,这话一出,蓝营内部立刻炸开锅。郑丽文在节目里回应,说不懂为什么要怕,强调那些候选人当时讲的话其实差不多,她的路线一贯且连贯,是国民党传统。她把这些内部分歧归结为不必要的内耗。
这其中有更大的背景:过去几年,民进党常用“抹红”这种方式去打击对手,蓝营里有些人每次碰到“亲中”指控就先收缩,怕被标签化、怕被追责,结果很多时候话语权被稀释,选民看不清党要干嘛,竞争力就下滑。郑丽文把这当成要先解决的问题——先把党内的路线和民意弄清楚,再去跟外面打交道。
岛内也有人在关注、在表态。网络名人“馆长”陈之汉在直播里站出来叫好,公开表示要支持郑丽文整顿党、别再内耗。他直指那些靠派系玩弄權力、让蓝营一再输了选举的人,放话如果有人再搞分裂,他会出手整顿。这样的表态一面给支持者一点底气,一面也把党内的矛盾推向公开对峙。
民进党这边的压力并没有因此消失。过去那套以“抹红”为主的攻势和以法理来威胁的策略,仍然让很多蓝营政治人物顾虑重重。有人问郑丽文现在的强硬能不能顶住接下来的舆论攻防,短期内看不出定论。她提出的把“九二共识”和反“台独”拉回主流的目标,听起来路线明确,但要把它变成岛内的主流民意,需要不少时间、扎实的工作和耐心。要说服中间选民、安抚那些怕被贴标签的基层,再去处理跟民进党和大陆之间的互动空间,每一步都得很小心。
具体怎么走她也讲清楚了:先在岛内把话讲清楚,让党内外都知道这是国民党的立场,不是个人单干;然后在对外接触之前,要有证据证明这是代表党和台湾社会的立场,不是个人行为;最后跟大陆互动时,把议题限定在怎么降低冲突风险、保障台湾民众的安全,以及保护经济利益。她把对外交流当成工具,不是终极目标。这一套顺序在她口里,是硬条件,不是灵活建议。
细节上还藏着摩擦。党里有人怕她的强硬会被外界误读,继而触发更激烈的抹红攻势;另一些人则觉得,这正是国民党应该要做的——不能每次被绿营压就退半步。表面上看是路线争论,深层次是对未来选战策略和对外定位的不同判断。有人担心太快靠近大陆会损害台湾民众的安全感,另一些人则觉得不表态更糟糕,会让选民失去方向。
媒体和社交平台上的普通声音也很杂。有支持她的人说,国民党就是需要有人把话讲清楚,不要总是躲着;也有人担心她会把风险带给台湾,尤其是安全方面的顾虑明显。短期内,舆论不会立刻偏向哪一方,支持和质疑会互相拉扯一阵子。与此同时,郑丽文和她的团队在忙的,是把党里那些模糊不清的立场一点点清理,把议题从情绪化拉回到政策和程序上来。
那天直播里馆长的声音很直接,他强调国民党别再内耗,他要当改革的后盾。话说得硬,也很直白。话一落,党内外的目光又一次被拉回到郑丽文身上,等着看她接下来会怎么把这些不同的声音穿起来,怎么在党内找到一个足够稳的支点,带着国民党一步步往前走。
来源:沉着海燕zBcp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