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前,在顿巴斯前线,特别是那个叫327号高地的地方,战局就像被冻住了一样,俄军怎么冲都冲不动。乌克兰士兵也不是三头六臂,他们能守住,纯粹是拿捏住了俄军的一个死穴,一个让他们空有蛮力却使不出来的死穴。
一个僵持了几个月的战场,居然被一个不起眼的老炸弹给搅得天翻地覆,这事儿听着就像个笑话,但它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之前,在顿巴斯前线,特别是那个叫327号高地的地方,战局就像被冻住了一样,俄军怎么冲都冲不动。乌克兰士兵也不是三头六臂,他们能守住,纯粹是拿捏住了俄军的一个死穴,一个让他们空有蛮力却使不出来的死穴。
这事儿的根源,得从俄军的空军说起,这支力量看似强大,其实有个说不出的尴尬。
70公里的生死线
俄军飞行员心里都有一条看不见的线,大概在70公里左右。
为什么是70公里?因为他们飞机上挂的那些FAB滑翔炸弹,扔得最远也就这个距离。想把炸弹扔到乌军阵地上,就必须开着昂贵的苏-34战斗轰炸机,硬着头皮冲到离前线70公里以内的地方。可问题是,乌克兰早就把美国援助的“爱国者”防空系统,像钉子一样部署在了高地周围。
这个距离,正好是人家防空火力的最佳射程。每次空袭都像是一场赌博,飞机敢冲进去,就有可能变成一团火球掉下来。之前不是没试过,结果就是飞机和飞行员都回不来了。
这仗打得憋屈啊!俄军不是没有好东西,他们的“伊斯坎德尔”导弹,指哪打哪,射程足足500公里,打个指挥部、弹药库,一打一个准。但这玩意儿太金贵了,就像你家的传家宝,平时都舍不得拿出来,更不可能用它去炸那些遍地都是的战壕和碉堡,那简直是拿金条砸核桃,太败家了。
就这样,乌军看透了这一点,他们在高地上挖了无数的战壕和掩体,人分散得像撒豆子一样。俄军地面部队冲锋,他们就打几枪,俄军炮火覆盖,他们就躲进洞里。硬生生把俄军的攻势,挡在了河对岸。
给炸弹插上翅膀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仗要一直这么耗下去的时候,俄国人想出了一个堪称“绝妙”的土办法。
他们没有去研发什么全新的高科技武器,而是把目光投向了仓库里堆积如山的那些老旧炸弹。不知道是哪个工程师,拍了下脑袋,说我们为什么不给这些笨重的铁疙瘩,安上一对翅膀呢?
于是,一个简单粗暴的改装套件就诞生了,它有可以折叠的翅膀,还有一个最基础的导航系统。出任务前,地勤人员就像拼积木一样,把这个套件“啪”地一下装在老炸弹上。
结果奇迹发生了!这些原本只能傻乎乎往下掉的炸弹,现在能在空中滑翔了,而且一口气能飞120公里,有的甚至能飞到150公里!
“这玩意儿的核心就一个字,‘够’!射程刚刚好超过乌军防空网,成本又足够低,能当石头一样随便扔。“
这一下,整个战场规则都被改写了。苏-34的飞行员再也不用去闯那个70公里的“死亡区域”了。他们可以在自己绝对安全的空域里,慢悠悠地喝着咖啡,然后像扔快递一样,把炸弹朝着目标扔出去。
炸弹自己会张开翅膀,晃晃悠悠地飞上一百多公里,然后一头扎进乌军的阵地里。这种武器,简直就是为了消耗战而生的“穷人的巡航导弹”。
高地上的噩梦
这个小小的改变,给327号高地上的乌军士兵带来了噩梦。
以前,他们最怕的是俄军的炮火和冲锋,但至少还能听到炮弹出膛的声音,还能看到敌人的人影。现在,灾难是从一片寂静的、晴朗的天空中降临的。可能上一秒你还在战壕里抽烟,下一秒,一吨重的炸弹就在你头顶炸开了。
你看不到投弹的飞机,也听不到任何预警。俄军的飞机在百公里之外就把活干完了。这种未知的恐惧,比面对面的厮杀更折磨人。乌军之前引以为傲的分散部署,现在反而成了最大的弱点。
“乌军以前的优势,什么地形、什么战壕,在这颗会飞的炸弹面前,突然就变得一文不值了。“
俄军的战术也变得简单高效。先用这种远程滑翔炸弹,把高地上的火力点、掩体、弹药库一个个敲掉,把乌军的防御体系炸成一片废墟。接着,温压弹、集束弹、火箭弹再来一轮地毯式轰炸。
等阵地上炸得差不多了,那些精锐的坦克部队和突击队才慢悠悠地压上来,收拾残局。以前要打好几天才能拿下的一个小岛,现在半天就解决了。俄军的推进速度,直接翻了一倍。
被动摇的防线
这种新武器带来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高地的得失。它像一把锤子,敲在了乌克兰整个防御体系的裂缝上。
乌克兰的防空导弹本来就少得可怜,现在更是不够用了。这些宝贵的防空系统,是该拿来保卫后方的城市,还是该拉到前线去保护士兵?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战场上最可怕的不是敌人有多强,而是你发现自己赖以为生的打法,一夜之间就过时了。“
西方的援助也开始跟不上了,弹药和装备越打越少。前线的士兵在苦苦支撑,伤亡数字每天都在增加,但他们急需的防空武器却迟迟到不了位。这种绝望感,开始在军中蔓延。
据说,就连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也因为拿不出有效的应对办法,而遭到了内部的质疑。士气一旦动摇,再坚固的防线也会出现漏洞。
“俄罗斯人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了最头疼的问题,直接把乌克兰的防线打穿了一个大窟窿。“
这种打击是连锁的,俄军不光在前面炸,还用“伊斯坎德尔”和朝鲜的导弹,去打乌军后方的火车站和后勤枢纽,彻底切断前线的补给。前面顶不住,后面又没增援,这仗还怎么打?
所以你看,这场仗打到现在,已经不是单纯比谁的武器更先进了。俄国人就用了一个非常“凑合”的办法,盘活了整个战局。他们把自己的短板补上了,然后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也就是用绝对的数量优势,去碾压对手。
327号高地最终的归属可能还要拉锯一阵子,但这背后反映出的问题,才是真正决定未来走向的关键。战争就是这样,它逼着你不停地去解决问题,谁能更快地找到办法,谁能更狠地利用对方的弱点,谁才能笑到最后。
来源:池岸静看花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