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IAA Mobility 2025现场上,汽车已经不只是个交通工具,新一轮“车内智能生活空间”的话题直接被摆在台前。东软的技术总监Jochen Weihgold在活动上,说这个方向其实早就被他们公司盯上了,而且不只是想象下的智能车,更是拿AI、增强现实和多模态
IAA Mobility 2025现场上,汽车已经不只是个交通工具,新一轮“车内智能生活空间”的话题直接被摆在台前。东软的技术总监Jochen Weihgold在活动上,说这个方向其实早就被他们公司盯上了,而且不只是想象下的智能车,更是拿AI、增强现实和多模态交互这些技术,搞出来一套让车变家、变伙伴的新生活方式。这种变化让很多业内人士坐不住了,毕竟大家都看到,现在汽车市场已经不是谁硬件更强,而是谁让大家的用车体验更爽,新玩法肯定更有吸引力。
东软在中国软件圈属于老牌选手了。1991年就成立了,是国内第一个上市的软件公司,员工有18000多人,全国各地都有办公室和服务点,全球布局也搞得挺广,日本、美国、欧洲和东南亚全都能找到他们。尤其在智能汽车互联领域,跟全球五十多家主流车企有合作,产品已经铺满了超过一百一十个国家,车载电子和服务被用在一千八百多种车型上。说起来,这种服务范围,已经挺能说明它的底子和行业影响力。
如果往具体技术看东软怎么玩的,核心竞争优势还真不是吹的。最新的OneCoreGo® 6.0全球车载出行方案,表面看就是导航、地图、支付,也支持增强现实显示、应用扩展和AI交互,功能都给得很细致。One Map全球导航系统不光是普通定位和路线规划,还有电动车导航、车道级导航、混合模式导航,以及共享出行方案。地图每周更新,POI数据融合,保持信息新鲜。辅助驾驶方面,EHP(电子地平线)能给车载系统推送实时路况,ISA(智能车速辅助)和DR(惯性导航定位)都拿到了百份比认证,隧道、高架这些复杂路况也能搞定精准定位。
这个论坛上,东软展示了AR领域的家底。One Sight(AR for Car)方案基本把导航、车况、辅助驾驶这些核心信息直接映射到驾驶员正前方视野。开车实操时,减少盲区,把AR导航、车道提示、行人防撞预警、目标点标记都整合进视野。停车的时候还能玩个HUD影院,K歌也能安排。公司还开放了AR Studio和AR SDK、测试平台,搞技术的都可以自己折腾。专利数就像一串串电话号码,不光有数字孪生,还有畸变矫正、防抖、视觉感知和6维定位。定位和渲染时延,以及遮挡识别这些技术指标都直接冲到了业内前沿。不得不说,专利多了,团队信心就硬气。
娱乐这块也没被落下。世界范围内One Store车载应用生态现在覆盖音乐、视频、广播、社交、游戏,全都能随车随用。在一百一十多个国家联动,跟各路战略伙伴联盟,资源整合搞得很深入。One Pay全球支付中心支持各种主流支付方式,停车、加油、充电、路费直接一站式解决,安全预订、动态更新啥的,把体验做细了。
AI交互也是亮点之一。东软的One Mate交互系统,可以兼容各种主流大模型,比如DeepSeek、Llama、Qwen、ChatGLM,随时切换。系统懂复杂语义、能按场景执行任务,语音交互还能带情绪,甚至语音克隆都实现了。车内主动感知和跨生态反馈很到位,手势自定义和情感交流也能玩。用户如果在车里说话,汽车反应完全不像机器人,倒像个懂事的朋友。从技术到体验,变化已经很明显了。
说实话,挑战还是在那儿。AI算力现在没法全覆盖所有车载场景,软件还得加速迭代,本地加云端的数据还得一起打包用。东软表示未来车载智能系统要大力发展边缘和云端协同,算力要兼顾专用和通用,大小模型要联动,还得死守用户隐私。接下来边缘-云协同、多智能体、情感陪伴、多模态交互和场景服务,都是发力方向。全球合规和生态建设也是重头事,说白了,软件定义汽车现在就是行业变革的风口。
这两年,电气化、智能化趋势搞得车载系统彻底翻新。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已经跑到1710万台,智能座舱普及率逼近80%。屏幕交互逐步被多模态和语音交互替代,AR-HUD和AI语音已经是车内标配,“第三生活空间”的概念也越来越实在,平均每车主一天在车里的娱乐时间超过20分钟,生态赛道直接上热搜。AI技术持续进步,车不仅能被动响应,更能主动理解用户需求。复杂语义解析、任务执行、多模态互动、情感语音,这些技术变化,已经在刷新大众对车的认知。看完东软这场方案讲解,感觉以后车和家也没啥界限,开车就是移动的客厅娱乐。
来源:岭上观云海的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