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去年八月到今年六月,国家授时中心电脑屏幕上警报不停闪,一直指向同一个源头——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入侵程序。
突然传来的消息让所有人愣住,根本想不到时钟会成战场。
从去年八月到今年六月,国家授时中心电脑屏幕上警报不停闪,一直指向同一个源头——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入侵程序。
技术员赶到机房,第一眼就在日志里看到四十二个陌生工具的名称。
这些工具不是普通木马,而是专为高精度时统平台写的代码,能改时间、偷数据、植后门,目标直指核心设备。
授时中心平常只向全国发播时间,却突然被盯上,原因并不复杂。
北京时间是全国系统运转的共同基线,把金融清算、航班调度、电网切换、舰队导航连接在一起,只要基线歪一点,上述系统都会同步出错。
美国情报部门显然想控制这个基点,以备哪天按下键盘就能让对手陷入混乱。
中国安全人员顺着反向信号查到源头后发现,入侵并非临时起意,早在二〇二二年美方就借一款洋品牌手机的漏洞混进内部网,慢慢探路。
那部手机只是普通测试机,没有插卡,却成了跳板和暗线。
黑客先写入伪装更新,利用无线功能摸进管理子网,再用跳板连向授时服务器,三道隔离墙被漏洞打通。
工程师关掉主机,拔掉光纤,再抠出硬盘,这才控制住风险。
随后应急团队对基站、原子钟、时间比对终端逐台检查,他们发现几段潜伏代码只在特定日期唤醒,指令是修改毫微级时间基准。
如果那天真被触发,北斗的授时链路会直接漂移,定位坐标就会失准。
别看误差只有几十纳秒,导弹制导、股票撮合、地震监测都靠这点不差的节拍,一旦自相矛盾,只能停机人工纠偏,损失随之产生。
美国方面为何冒险?他们知道网络袭击难留现场指纹,不容易追责。
更现实的是,一旦两国关系紧张,远在大洋彼岸的操作员只需连上暗网,就能推送预设代码,半个地球的系统都会被波及,这就是备用筹码。
这次侦破让外界第一次看清备用剧本,四十二款工具里包含闯入、窃密、清痕三个阶段的软件。
闯入模块负责端口扫描和密码碰撞,窃密模块提取时钟比对数据,清痕模块改动日志时间后删除自身,思路连贯。
安全人员回溯样本,编译路径指向马里兰一处园区机房。
但要将其作为法律证据并不简单,跳板早已覆盖真实地址,本国法庭无法强制调取美国机关的硬盘,只能把调查报告公示,提醒同行加固防线。
业内人士感叹,现代战争还没开火,时钟已经受到冲击,这才是无声压力的写照。
有人回想二〇一二年伊朗核设施被蠕虫削弱离心机转速,原理相近,此次靶子换成授时中心。
中国工程团队随后重刷固件,建立异地双活台站,再加空气隔离。
他们还把全部时间信号通过量子密钥验证,任何位翻转都会触发告警,等同为时钟广播加上封条,黑客即使进机器,也难改内容。
应急演练结束后,中心外墙新挂出一句话:保持毫秒即保持安全。
外界对这句话议论不少,有人觉得夸张,可当他们看完事件流程图后才明白,跨省列车哪怕晚点几秒,也可能与这条时间基准线相关。
故事到这里还没画句号,网络攻防本身就是相互追逐的长跑。
来源:静静聊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