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长卷中,作家们与故乡城市的羁绊,构成了文学史上最动人的篇章。这些城市不仅是作家们生长的物理空间,更是他们文学创作的精神原乡,是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舞台,是情节展开的背景,也是一种独特文化气质的源泉。
每一座城,都因一位作家而不朽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长卷中,作家们与故乡城市的羁绊,构成了文学史上最动人的篇章。这些城市不仅是作家们生长的物理空间,更是他们文学创作的精神原乡,是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舞台,是情节展开的背景,也是一种独特文化气质的源泉。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文学大师们的笔触,探寻他们笔下那座永恒的城市,寻找那些文学作品里的“文学地标”,感受文字背后深沉的情感与记忆。
绍兴与鲁迅:百草园里的童年乐园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所有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散文,文中描绘的百草园是他童年时代的乐园。在鲁迅的笔下,百草园是一个色彩斑斓、充满趣味的世界: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油蛉低唱、蟋蟀弹琴,还有蜈蚣、斑蝥,何首乌和木莲藤缠绕在一起。童年的鲁迅常常拔何首乌,想找到像人形的根,却因此弄坏了泥墙。
冬天的百草园同样有趣,捕鸟更是乐事一桩:“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而从百草园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三味书屋。在那里,鲁迅遇见了那位“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的先生,这位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个代表着自然世界的趣味,一个代表着传统教育的约束,共同构成了鲁迅童年记忆的两个重要空间,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为人熟知的文学地标之一。
湘西与沈从文:边城里的理想原乡
沈从文的文学世界与湘西的风土人情密不可分,尤其是他的代表作《边城》,以其故乡凤凰古城和茶峒小镇为背景,构建了一个诗意的湘西世界。
《边城》开篇便写道:“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座位于川湘黔交界处的茶峒小镇,因《边城》而闻名。而沈从文生于斯、长于斯的凤凰古城,更是他笔下湘西世界最声名远播的代表。
“一座青山抱古城,一湾沱水绕城过,一条红红石板街,一排小巧吊脚楼,一道风雨古城墙,一座沧桑老城堡,一个奇绝奇梁洞,一座雄伟古石桥,一群闻名世界的人。”
在《边城》中,沈从文将湘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完美融合:“当年,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病危的母亲,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沈从文曾在自传中谈及自己童年的逃学经历,那些在自然中的漫游,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他后来的文学事业:“当我学会了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时,学校对于我便已毫无兴味可言了。”
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既是对故乡的深情回望,也是对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理想表达。通过《边城》等作品,沈从文将湘西这个原本边缘的地理空间,成功地纳入了中国文学的想象图景之中。
北京与老舍:胡同里的人间烟火
作为地道的北京人,老舍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京味儿”。他将对北京日常生活、风土人情的了解写入作品中,展现了二十世纪初北京独有的形象。
在老舍的代表作《四世同堂》中,北京的城市风貌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展现:“四合院、胡同是北京人传统的居住方式,是北京的典型建筑方式,老北京城就是由千万个纵横交错的胡同以及胡同里的四合院组成。”《四世同堂》的故事便是从一条小羊圈胡同展开。
老舍不仅描写了北京的建筑特色,还通过对人际交往、四时节令的描写展现
北京的传统民俗:
“他写新年、端午、夏至、中秋等节令,婚礼、寿诞、丧葬、庙会等节庆,衣食住行等习惯,言行、做派、交际、礼节等风俗,无不弥漫着地道的北京味道。‘在六十岁以后,生日与秋节的联合祝贺几乎成为他的宗教仪式——在这天,他须穿出最心爱的衣服;他须在事前预备好许多小红纸包,包好最近铸出的银角子,分给向他祝寿的小儿’这是祁老人做寿时的惯例,也是北京人的传统习俗。”
文中提及的北海、护国寺、德胜门、护城河、西山北山、积水潭、天桥、东安市场等地方正是北京普通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表现出一个平民的、生活的北京城市风貌。
在老舍的文学地图中,公园也占有重要地位。在《四世同堂》中,公园是北平太平年月的美好象征:“在太平年月,北平的夏天是很可爱的”,北平市民“可以到北海的莲塘里去划船,或在太庙与中山公园的老柏树下品茗或摆棋。‘通俗’一点的,什刹海畔借着柳树支起的凉棚内,也可以爽适的吃半天茶,咂几块酸梅糕,或呷一碗八宝荷叶粥”。
老舍还善于运用北京方言,用北京地方俗语与白话对人物形象等进行描写,使作品充满了地道的生活气息。如钱默吟总说自己是一个“横草不动,竖草不拿”的人,生动地表现出钱先生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神态。
上海与张爱玲:弄堂里的都市悲欢
张爱玲的文学世界与上海这座城市紧密相连,她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上海市民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弄堂和公寓是两类常见的场景:“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通常生活在这两类场景里:典型的上海弄堂里石库门中的旧式房子,或是破败的西式洋房和公寓”。
以《半生缘》为例,“女主人公曼桢居住在旧式弄堂里,‘这弄堂在很热闹的地段,沿马路的一面全是些店面房子,店家卸下来的板门,一扇一扇倚在后门外面。一群娘姨大姐聚集在公共自来水龙头旁边淘米洗衣裳,把水门汀地下溅得湿漉漉的。’”
而电车则是张爱玲笔下另一个经典的都市意象:“‘电车’,这个名词曾经反复出现在张爱铃的文字里:电车作为笔下人物的活动场景,也成了张爱玲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典型。小说《封锁》就是随着电车的运行而开始的。”
《封锁》中的电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个独特的叙事空间:“‘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鳝,没有完,没有完……如果不碰到封锁,电车的进行是永远不会断的’”。
学者认为,张爱玲以“电车”为道具,写出“文明世界被封锁,人的心灵就会被解放;一旦封锁解除,心娄又会被封锁”,“张爱玲在《封锁》中出色地表现了在现实世界中,人们身不由己、进退维谷的存在状态”。
上海愚园路也是张爱玲作品中常出现的场景:“在上海文学叙事中,愚园路是一条饶有意味的马路。张爱玲的寓所爱丁顿公寓在愚园路东头一转弯的常德路上,就读的圣玛利亚女中在紧邻愚园路西头的长宁路上,她的小说散文中多处出现愚园路的地名和景观,最典型的是《色戒》结尾,王佳芝上了三轮车后要去的就是愚园路”。
通过这些城市空间的描写,张从玲不仅构建了人物的活动舞台,更捕捉到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困境。
黄冈与苏东坡:历史文脉的当代唤醒
湖北黄冈与北宋文豪苏东坡的渊源,是历史文脉当代活化的又一例证。黄州是苏轼精神升华、成为苏东坡的转折点,近年来,黄冈通过打造“东坡文化”千年历史文脉IP,对“文旅+科技”融合进行了全新的尝试。
在2025年国庆假期,全国东坡文化夜游体验项目——“从此东坡”主题夜游在黄冈市遗爱湖东坡渡码头启幕。
“中青旅打造的‘从此东坡’主题游船,通过八大核心场景,将东坡先生的文学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历程(如乌台诗案、谪居黄州)和在此的蜕变(如《定风波》),转化为可视、可听、可互动的场景与故事。”
这一项目不仅仅展示几个景点,而是围绕“东坡在黄州”的心路历程,构建了一条完整的叙事体系。“游客不是旁观者,而是追随者、体验者,这种‘从心’的体验,增强了‘从此东坡’的情感黏性和记忆深度。”
除了现代科技的加持,多元化的业态和体验项目也是“从此东坡”主题夜游成功的关键:
“国家级非遗技艺‘打铁花’‘风火轮’‘水上火壶’‘火裙舞’,将‘水’与‘火’、‘古’与‘今’的交融演绎到极致;国乐、国风演出,带领人们感受大宋盛世光景;‘黄冈东坡 千灯之夜’主题灯会,为多类客群打造视听盛宴与互动体验。”
千架无人机表演,在空中勾勒东坡文化意象;“苏东坡”黄州文旅IP形象发布,景区NPC变成游客们可以互动的伙伴;周边文创产品让东坡先生变成可以带走的“礼物”;宋风“东坡市集”同步开市,沉浸式逛吃游购娱,在景区即可以实现一体化的旅行体验。
“音乐、舞蹈、美食、非遗、市集”等不同类型的业态,让景区从“卖资源”到“卖体验”,让无形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预定、可体验、可传播、可复购的具象化爆款文旅产品并形成闭环。
这一案例展示了传统文化资源如何通过现代表达方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历史文学地标的活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学地标:从纸页走向山河
从鲁迅的百草园到沈从文的边城,从老舍的北京胡同到张爱玲的上海弄堂,作家与城市的羁绊,创造了文学史上一个个不朽的传奇。这些文学地标,不仅是作家创作的灵感源泉,也是读者理解作品的重要通道,更是一座城市文化身份的精神符号。
在今天,文学地标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和多元开发。无论是《剑来》与台州府城的合作,还是黄冈的东坡文化夜游,都展示了文学IP与当代文旅融合的广阔前景。
这些实践让我们看到,文学的力量不仅存在于纸页之间,更能跨越时空,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载体,让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体验,让历史文脉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
当我们走过百草园的泥墙根,漫步在沱江边的吊脚楼,穿梭于北京的胡同,驻足于上海的老弄堂,我们不仅是在寻找文学的记忆,更是在与那些不朽的灵魂对话,在感受一座城市最深层的文化脉动。
文学与城市的相遇,创造了永恒;而我们与文学地标的相遇,则是在寻找那些散落在山河间的文字碎片,拼凑出一幅属于整个民族的文化地图。
来源:什么值得买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