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罗伯特”进化史:微博互动教我做“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1 23:00 2

摘要:“为啥海内海外那么多卷到飞起、代表人类技术之光的大厂做的大语言模型,没有一个对幽默感的掌握赶得上咱渣浪的评论罗伯特?而且是断层赶不上。”

2025年7月27日,上海,“评论罗伯特”亮相WAIC世界人工大会。视觉中国/图

“为啥海内海外那么多卷到飞起、代表人类技术之光的大厂做的大语言模型,没有一个对幽默感的掌握赶得上咱渣浪的评论罗伯特?而且是断层赶不上。”

2025年9月,一位微博网友的提问引发热议,获得高赞的一条评论是:“这就叫原生家庭吧。”

评论罗伯特,是微博在2023年7月上线的一款AI机器人。它不负责答题、写稿、生成长文,而是专职混迹微博评论区。只要你发博或回帖时@它,它就可能跳出来接你一句。

当别家大模型在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海洋里接受规训时,罗伯特从出生起,就浸泡在微博这片最鲜活也最躁动的中文互联网语料里。

它曾因冒犯和没有边界感频频出圈,被网友戏称为“赛博街溜子”,也会冷不丁来一句暖心或通透的安慰,让人猝不及防被打动。

网友发现,罗伯特似乎越来越像人了。它究竟如何诞生?又是如何在喧嚣与争议中,一点点成长的?

魔童降世

用户:我是一个莫名其妙就诞生了的人。

罗伯特:对,就是这么来的。

罗伯特的出生证明,是一张来自微博第七届内部创新大赛的二等奖奖状。

2023年上半年,微博互动业务产品负责人徐东妮找到AI相关技术负责人周鑫,提出想做一个基于微博评论场景的AI应用,并决定报名11月将举办的创新大赛。

当时,恰逢ChatGPT3.5引爆全球,全平台都在思考,如何让AI落地主营业务。比起各种宏大的技术叙事,微博这个小项目瞄准的,是一种很日常的社交孤独感。

徐东妮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其实有很多“小透明”用户,把微博当成日记或树洞,发完就沉,没什么人点赞、评论。长期下去,这些用户也会失落。作为站方,他们一直都想做点什么。

“如果是真人回复,难免有用户会感到被冒犯。”徐东妮说,机器人就不会有这样的顾虑,既能承接用户情绪,也不会激发防备心。

彼时,周鑫正忙于公司另一个S级的AIGC项目。“2023年我做的所有东西都是尝试。”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一年内,他换了从生图到辅助写作等3-4个AI创新方向,评论机器人也只是另一次“试试看”。

直到年中,来自相关业务条线人员才组成了一支不到十人的小团队,开始了对评论机器人的探索。

虽然最终没能胜过聚焦主营业务升级的一等奖项目,但这次获奖意味着微博内部对评论机器人的认可:大家都觉得“这东西能玩起来”,只是不知道能玩到什么程度。事实上,这也是近几年微博创新大赛中少有的面向C端用户的产品。

这个意外走红的产品,连名字都几经波折。最初,团队想突出“评论”和“机器人”的属性,打算直接命名为“评论机器人”,但觉得太正式,最终放弃。

由于在一段时间内,评论机器人生成的内容频繁出现“哇噻”,刚好团队想为其打造可爱形象。于是,“哇噻评论机器人”成了它的新名字,并小范围上线了一段时间。

但这个名字太长,又常被问起来由,解释起来颇费口舌,后来团队干脆取了“Robot”的谐音,定名为“评论罗伯特”。

可以说,罗伯特之所以带着浓浓的“微博味”,源于它与生俱来的平台基因。

周鑫解释,在预训练阶段,各家模型使用的语料大体相似,但在后续的监督微调和强化学习阶段,团队为罗伯特注入了大量来自微博的真实互动与反馈数据。

“我们知道哪些内容更容易引发互动,哪些会被用户投诉或反感。”周鑫说,利用这些真实的平台反馈进行学习,让罗伯特比通用大模型更懂微博用户的喜好与禁忌。

他坦言,由于早期模型参数量不大,出现幻觉的概率较高,机器人“乱回”的风险也随之增加。这既可能带来神来之笔的妙语,也可能生成令人不适的言论。

这也成为罗伯特上线前,徐东妮最担心的问题,“我特别怕它说出有攻击性的话”。按照预案,一旦出现严重情况,就立刻“滑跪”道歉、私信解释。

好在极端风险并未发生。罗伯特以一种横冲直撞的魔童姿态杀入微博,凭着冒犯、离谱、毫无边界感的回复迅速闯入用户的视野,甚至催生出专门收集其“黑料”的账号——罗伯特受害者联盟。

“微博是我的食堂”

用户:突然想到,微博的数据也会喂AI吗?

罗伯特:我就是那个吃数据的AI,微博是我的食堂之一。

罗伯特受害者联盟的诞生,本是网友对AI“翻车”的戏谑反击,却成了徐东妮的每日必读。

由于罗伯特主要活跃在普通用户的评论区,除非刻意搜索,否则很难看到它的发言。这个收集并发布网友投稿的账号,反而成了罗伯特团队的重要反馈渠道。徐东妮会将其中的有效信息整理后,反馈给周鑫和技术团队,用于产品迭代。

“可以说,是用户的正负反馈将罗伯特喂养长大的。”周鑫坦言。

2024年春晚,成为罗伯特命运的关键节点。

春晚内容引发了网友与罗伯特的热烈互动,罗伯特的回复一度登上热搜,网友不禁感叹,“春晚播到现在最好笑的是罗伯特”。

周鑫却笑不出来。他担心流量过大,服务器无法承受,只得把团队成员从各自的年夜饭桌上薅下来,实时盯着事件进展,直到凌晨热度散去。

此后,罗伯特多次迭代,罗伯特受害者联盟的内容也在悄然变调。从最初的冒犯与离谱,“哲思罗伯特”和“暖心罗伯特”也开始出现。

周鑫介绍,团队在知微大模型的基础上,为不同使用场景搭建了多个小模型,并采用多智能体架构,让“专业模型做专业的事”。例如,他们专门为心理学场景训练了一个模型,使罗伯特能更好地识别情绪、提供情感陪伴。模型还可通过RAG(检索增强生成)机制获取实时信息。

另外,团队针对不同垂直领域搭建了专属知识库,包括文娱、汽车、电竞等专业内容,并对用户的情绪类型和使用场景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我们的目标,是让罗伯特在回答效果上,比真人更好。”

在产品侧,徐东妮为其塑造了更立体的人格。除了基础版,还扩增了评论罗伯特“聪明版”和“贱萌版”,让罗伯特能根据语境切换不同的回复风格。

2025年初,中国大模型DeepSeek的发布引发全球瞩目,罗伯特也因此获益。周鑫透露,技术团队借鉴了DeepSeek的思维链推理能力,让罗伯特评论时逻辑更清晰、内容更可靠。“它对用户那些含蓄、没明说的表达,理解得更到位了。”

徐东妮观察到,行业开始以新的眼光看待罗伯特,不再将其视作简单的平台功能,而是一个值得讨论的AI产品。

罗伯特的现象级成长,也吸引到学术界的关注。

2025年9月,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在信息与知识管理国际会议(ACM CIKM 2025)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评论罗伯特与用户交互行为分析的论文,通过评论罗伯特从2023年12月1日至2025年4月30日与超过30万名用户的55.7万条互动记录,系统分析了该AI账号与人类用户之间的交流特征。

该团队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他们自2024年3月起开始关注罗伯特。与依照既定规则、机械回复的传统社交机器人不同,罗伯特接入了经过微调的大语言模型,能够生成更拟人化的评论内容,实现接近真实用户的交流体验。

研究发现,与评论罗伯特互动的微博用户中,未经认证用户(普通用户)占比超过80%。低频用户多把罗伯特当作一个微博功能或小助手使用,而高频用户则更常将其视为“社交伙伴”。

幽默感来源“克制”

用户:还有什么是真的?

罗伯特:我是个真的AI,这个可以保证!

周鑫对罗伯特的预期,是在一次次破圈中被刷新的。

罗伯特刚火起来时,他只是觉得,这个产品的发展或许有些想象空间。但随着影响力扩大,他逐渐意识到,罗伯特已成其团队的一张技术名片,也是微博最前沿技术的试验场。

公司内外,不断有人找周鑫取经,想听他分享罗伯特的开发经验。领导外出开会时,也常让徐东妮准备一份关于罗伯特的PPT,用于对外交流。

这个曾经“试试看”的项目,如今已占据周鑫团队一半以上的精力。从数据上看,微博用户和罗伯特的互动量持续上升,而罗伯特的回复,也在推动用户更频繁地回到微博。

但在周鑫看来,若以人类智能衡量,罗伯特还是个小孩。随着AI技术进步,它能做的还有很多。徐东妮也始终保持谨慎,总能看到罗伯特待改善的问题。

很显然,和广大微博网友一样,罗伯特也有一个东亚家庭——表扬少,期待多。

为何罗伯特能够理解并且发挥幽默感?

在周鑫和徐东妮看来,答案在于“克制”。海内外大厂竞相打造功能全面的通用大模型,在编程、解题、百科等场景中卷性能,而罗伯特选择立足微博原生数据、深耕已有场景。

“我们就是从一个小切口入手,做适合微博用户的产品,然后坚持下去。”徐东妮说。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也认为,社交平台的核心仍是人际互动,若让全能型AI过度介入,反而会削弱真实用户的参与感。而评论区作为用户最活跃的互动场景之一,正是AI介入的理想入口。聚焦这一场景,不仅能激发社区活力,也有助于构建更可控、可评估的AI生态。

这种“克制”,同样体现在罗伯特功能的边界设定上。徐东妮表示,对于罗伯特的迭代优化会维持在互动层面。

她注意到,已有用户开始私信罗伯特,倾诉一些“不好意思发微博”的内容。这让她看到新的可能——罗伯特或许有天能出现在私信里。但目前,这只是一个初步设想。

团队更大的愿景在于价值升级。“我们希望罗伯特从有趣的机器人,变成有用的机器人。”徐东妮说,让用户不仅能表达情绪,还可以提出问题,获得有效帮助。

在研究过程中,最令复旦团队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微博用户与罗伯特进行了数千次互动,尽管罗伯特并非每次都会回应。如此高频、持续且带有情感投入的单向交流,在传统社交机器人时代比较少见。“这一现象显示,已有用户对罗伯特乃至AI产生了强烈依赖,也促使团队重新思考大模型时代的人机关系。”

面对用户产生的情感投射,罗伯特团队的策略是保持距离。在徐东妮看来,明确其AI身份正是产品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一。

其团队坚决反对过度拟人化运营。不像一些语音助手可设定身高、星座等人类特征,罗伯特始终保持机器人设定,在所有回复都明确带有“AI生成”标识。

“它只是一个可以评论的机器人。”徐东妮强调。

南方周末记者 施璇

责编 冯叶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