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的荣光时刻,我轻轻翻开箱底那本泛黄的笔记本。一页1976年3月11日的笔记静静躺着——那是承德某军供站里记录的《新兵入伍欢迎词》。它不只是一段文字,更是青春与军旅的第一次对话,是“一起扛过枪”的岁月起点。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的荣光时刻,我轻轻翻开箱底那本泛黄的笔记本。一页1976年3月11日的笔记静静躺着——那是承德某军供站里记录的《新兵入伍欢迎词》。它不只是一段文字,更是青春与军旅的第一次对话,是“一起扛过枪”的岁月起点。
一、春日的军供站:一场声音的洗礼
1976年的春风还带着寒意,军列上的煤炉却暖意融融。经过七天颠簸,我们这些新兵带着胶鞋的橡胶味、面包的油香,还有年轻人特有的兴奋抵达承德。刚跳下车,就被大喇叭里的声音击中:“春风吹来新战友,朵朵都是向阳花”,女声清亮如泉。“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男声的诗意接续,让我们不自觉地挺直了脊梁。
“在当前祖国一片大好形势下,新战友同志们:你们响应祖国号召,带着家乡嘱托,光荣加入中国人
民解放军!”合诵声里满是自豪,“我们代表八九二O八部队,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新战友们,辛苦了!”
摸着胸前的大红花,我第一次懂得什么叫热血沸腾。连日的疲惫与忐忑,在这滚烫的欢迎词中消散无踪。
二、从少年到军人:一堂入魂的政治课
接下来的朗诵,成了我们真正的“入伍第一课”:“欢迎,欢迎,欢迎我们的新战友;欢迎,欢迎,欢迎人
民军队的新一代!”,简单的重复,却让“人民军队”四个字重重敲在心上。
“你们的到来,为军队注入新鲜血液;你们的到来,让光荣传统发扬光大。”,女主持人温柔而坚定的声音,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不再是田埂上追蜻蜓的少年,而是这支军队的一员。
“人民军队是一所大学校,希望你们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努力改造世界观……牢记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苦练杀敌本领,不怕流血牺牲,早日成为政治过硬、军事过硬的合格军人。”,虽然笔记已残缺,但那些词句已深深烙印。
最难忘记是那句朴素的提醒:“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男声铿锵,女声深情。那时我们未必真正理解长征,却明白了:穿上军装,就要有比常人更硬的骨头。
三、时代的重量:使命在肩
“山雨欲来风满楼”,朗诵声突然低沉,“美苏争霸世界愈演愈烈,我们要时刻提高警惕,随时准备消灭一切来犯之敌。”
1976年,“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还贴在墙上。听着这话,我看见接兵的老兵眉头紧锁,新兵们也收起了笑容。那一刻我们懂了:军装不仅是荣耀,更是守护万家灯火的责任。
合诵声再次高昂:“新战友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紧握手中钢枪,用优异成绩和立功喜报,向祖国和人民献礼!”
广播结束,掌声雷动。新兵们相视无言,有人偷偷抹泪——不是委屈,而是被崇高的使命感击中心扉。
四、跨越时空的回响:兵魂永驻
四十九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翻开发黄的笔记,1976年春天的画面依然清晰:大喇叭、绿军装、墨水香,还有那篇刻骨铭心的欢迎词。她或许不够“精致”,却承载着那个年代军人最纯粹的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准备战斗的警惕,苦练本领的自觉,以及用立功喜报报效祖国的热血。
如今,当我们这些老兵观看九三大阅兵仪式、关注远洋护航、仰望雪山哨所时,总会想起1976年春天的广播声。它提醒我们:无论岁月如何流转,“若有战,召必回”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融进血脉的誓言。
五、永恒的军魂:从军营到新征程
1984年,铁道兵集体转业,中国铁建正式成立。虽然脱下了军装,但“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从未褪色。从战争年代的钢铁运输线到和平时期的铁路建设,从国内到海外,这支“人民铁军”始终以军人的姿态肩负使命,砥砺前行。
脱下军装,还是一个兵!军魂早已融入血脉,成为这支队伍战无不胜、永葆生机的力量源泉。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扛过枪的战友。愿军旗永远鲜红,愿信仰永远滚烫——这就是中国军人!
黄宏飞,壮族,1958年8月出生 ,广西人 。北 京交通大学技术经济管理学硕士学位 ,高级工程师 ,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1976年入伍,曾在铁道兵八师三十八团、中铁十三局集团、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深 圳地铁监理部、 埃塞俄比亚首都轻轨运营项目工作
编辑:乐在其中
来源:铁道兵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