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的英伟达,有点“反常”。黄仁勋的女儿,最近迎来了她的“公开首秀”。按理说,作为英伟达产品营销的高级总监,又是“公主”登场,怎么也得聊聊GPU、市场、算力这些“拳头产品”吧?但她没有。
近期两场直播让英伟达的新动作浮出水面:一边是斯坦福李飞飞与英伟达 Jim Fan 聊 “AI 在世界中行动”;
另一边是黄仁勋之女 Madison Huang 对话光轮智能谢晨谈 “仿真与具身智能”。
看似无关的两场交流,实则都指向同一件事,英伟达不再只盯着 AI 算力,而是在下一盘大棋!
最近的英伟达,有点“反常”。黄仁勋的女儿,最近迎来了她的“公开首秀”。按理说,作为英伟达产品营销的高级总监,又是“公主”登场,怎么也得聊聊GPU、市场、算力这些“拳头产品”吧?但她没有。
整场直播,她几乎没提芯片,反而和一个叫“光轮智能”的初创公司创始人,大谈特谈“仿真”、“具身智能”和“Sim2Real”。这事儿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更“反常”的是,就在同一时间,另一场学术直播也在刷屏,斯坦福的AI大牛李飞飞,在和英伟达的首席科学家聊“让AI学会在世界里行动”。
一边是“产业接班人”,一边是“学术界泰斗”。两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活动,在同一时间点,指向了同一个“冷门”领域:仿真,这绝不是巧合。
这是英伟达在“秀肌肉”,也是在“摊牌”。它在告诉全世界,那盘“大棋”已经布好了。
英伟达正在“打破”我们对它的“价值预期”,你以为它还是那个卖显卡的“军火商”?错了,它真正的野心,是“构建世界”。
老黄这几年一直在提一个词:仿真计算机战略。英伟达发现,AI要想真正“智能”(比如自动驾驶、机器人),光靠“喂”数据是不够的。你得让它去“体验”世界。
但在现实世界里“体验”,太贵、太慢、也太危险了。你总不能让一个机器人真去你家厨房“实习”,打碎几百个盘子来学习“什么是易碎”吧?
怎么办?在电脑里,先“复制”一个一模一样的地球。
让AI在这个“虚拟地球”(也就是仿真世界)里,没日没夜地去“练功”。撞车100万次、打碎10亿个盘子,成本几乎为零。
等它在虚拟世界里练成了“绝世高手”,再把它“一键安装”到现实世界的机器人身上。
这就是英伟达的“物理智能三部曲”,也是它的“三台计算机”新格局:第一台是训练计算机(DGX),这就是AI的“大学”。AI在这里学习理论知识,训练它的“大脑”。
第二台是仿真计算机,这就是AI的“飞行模拟器”。AI在这里摸爬滚打,学习“实践经验”。它在这里学会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摩擦”;
第三台是实时计算机,这就是AI的“驾驶舱”。AI在这里真正开上了“飞机”(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在现实世界里“行动”。
从“大学”到“模拟器”再到“驾驶舱”,这三台机器,构成了一个从“思考”到“行动”的完美闭环。
这个“局”听起来很完美,但它有个“命门”:那个“飞行模拟器”(仿真世界)必须和现实世界一模一样。你不能只是“看起来像”。你得“感觉也像”。
比如,一个虚拟的“门把手”,它的转动阻尼、金属冰冷的触感、铰链的摩擦力,都必须被精确计算。一个虚拟的“抽屉”,拉出来时必须要有“惯性”。
这就是AI的“手感”,只有练出了“手感”,AI才能从“Sim”(仿真)真正走向“Real”(现实)。
现在,再回过头去看那两场“反常”的直播。老黄的女儿Madison Huang,为什么要去“捧”光轮智能?
因为光轮智能的创始人谢晨(这人也曾在英伟达干过自动驾驶仿真),他们团队干的活,就是给英伟达的“模拟器”提供这些“带手感”的资产。
Madison在直播里说的那句“英伟达需要合成数据工厂,而光轮刚好出现”,简直就是“图穷匕见”。
英伟达负责“搭台子”,光轮智能负责“送道具”,而李飞飞教授那边呢?她代表的是“出题人”。
她的“Behavior Challenge”项目,就是在虚拟的家庭环境里,给AI出各种高难度“考题”:比如“收拾桌子”、“做饭”。
好了,现在我们把线索拼起来了,李飞飞(学术界)负责“出题”,光轮智能(产业界)负责“造道具”,而英伟达自己,负责“建考场”(Omniverse)和“培养考生”(AI模型)。
当我们还在惊叹英伟达的股价和GPU算力时,它早就不再满足于只当一个“卖铲子”的了。
它在下很大一盘棋。它要用“仿真”这个武器,在现实世界之外,再造一个“虚拟世界”。不只要当AI的“发动机”,它要当那个“定义世界”的“造物主”。这才是英伟达未来十年,最可怕的底牌。
来源:小张的科普任意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