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平洋评论》(The Pacific Review)是太平洋地区研究的主要平台,作为跨学科期刊,其宗旨和目标为打破研究领域之间以及学术界、新闻界、政府和商界之间的壁垒,重点关注政策问题。根据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显示,2021年该刊
期刊简介
《太平洋评论》(The Pacific Review)是太平洋地区研究的主要平台,作为跨学科期刊,其宗旨和目标为打破研究领域之间以及学术界、新闻界、政府和商界之间的壁垒,重点关注政策问题。根据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显示,2021年该刊的影响因子为2.074。
本期目录
1 破碎之地中的道路:缅甸政变后的“一带一路”
Road through a broken place: the BRI in post-coup Myanmar
2
日本煤电厂出口限制:解释安倍晋三在能源基础设施海外推广立场的转变
The restriction of Japan’s coal-fired power plants export: explaining the shift in Abe Shinzō’s posture towards the overseas promotion of energy infrastructure
3
美国与中国在湄公河争夺中的越南对冲:不确定性中的风险管理
Vietnam’s hedging amid U.S.-China Mekong rivalry: risk management under uncertainties
4
台湾省对中国大陆政策为何?解开一个疑点(英文标题略)
5 难民保护与公民社会的作用:日本与韩国的比较研究
Refugee protection and the role of civil socie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pan and South Korea
6 从娱乐到力量:中国电子游戏作为软实力工具的崛起
From play to power: China’s video games as instruments of soft power
7
美学战略叙事与政治艺术作品:重探中澳就乌合麒麟《和平之师》插画之外交风波
Aesthetic strategic narratives and political artwork: revisiting the Australia-China spat over Wuheqilin’s Peace Force illustration
内容摘要
破碎之地中的道路:缅甸政变后的“一带一路”
题目:Road through a broken place: the BRI in post-coup Myanmar
作者:Pascal Abb, 德国法兰克福和平研究所内部冲突研究部;Saw Kyaw Zin Khay, 德国柏林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亚洲部;Indra Overland、Roman Vakulchuk,挪威国际事务研究所气候与能源研究组。
简介:本文分析了缅甸政变后中缅经济走廊(CMEC)在复杂多变局势下的应对策略,探讨了缅甸国内冲突碎片化与中国在缅行动碎片化如何相互影响。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揭示了中国在实施中缅经济走廊时遇到的地方性挑战,尤其是地方性利益与不同地区的政治环境对该走廊的影响。研究指出,“一带一路”不仅是一个战略性强、由中央主导的项目,更是受到地方性因素深刻影响的复杂体系。这一案例指出“一带一路”集权型实施模式的局限性,并预示着中国中央政府可能会在“一带一路”中更加直接地参与到地方安全事务和与地方政府的互动中。
原文链接:
题目:The restriction of Japan’s coal-fired power plants export: explaining the shift in Abe Shinzō’s posture towards the overseas promotion of energy infrastructure
作者:Raymond Yamamoto,丹麦奥胡斯大学全球研究系;Hironori Sasada,北海道大学。
简介:本文以2019年日本环境省推动终结煤炭依赖的政策实践为研究对象,关注为何安倍晋三首相在看似不利的政治环境中,最终选择支持环境省立场,并对“未脱碳”燃煤电厂实施出口支持限制——尽管此类电厂在海外市场仍存在显著需求。论文采用倡导联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剖析了环境省及其时任领导人小泉进次郎如何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发挥战略作用,促成安倍政府立场的根本转变。文章指出,环境省及其领导团队通过有效整合多方利益相关者力量,成功突破了长期以来的政策僵局,推动日本政府在能源转型的国际趋势下做出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决策。
原文链接:
题目:Vietnam’s hedging amid U.S.-China Mekong rivalry: risk management under uncertainties
作者:Xuan Dung Phan,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太平洋事务科罗尔·贝尔学院。
简介:本文聚焦于越南在湄公河流域如何应对中美战略竞争以保障自身安全、繁荣与战略自主性这一核心问题。现有学术成果多集中于越南在海洋安全及广义中美竞争中的对冲策略,本文另辟蹊径,以湄公河流域这一相对被忽视的地缘场域为切入点,填补了实证研究的空白。文章提出,越南通过双重路径实施对冲:一方面积极拓展与美国及中国在湄公河领域的多元合作,另一方面在澜湄合作机制中有选择地与中国保持协调。与此同时,随着中美博弈持续升级,越南的湄公河战略更形成了对传统安全风险的预防屏障,有效规避了大国裹挟与军事冲突的双重陷阱。
原文链接:
台湾省对中国大陆政策为何?解开一个疑点
题目:What is Taiwan’s China policy? Unpacking a mystery
作者:Lisha Chen、Baohui Zhang,香港岭南大学政府与国际事务系。
简介:
本研究旨在厘清2016年以来台湾省“大陆政策”的理论定位与实践逻辑。作者认为台湾当局对大陆的政策属于“双轨策略(dual-track approach)”,以服务于其安全与经济层面收益积累的目标。
原文连接:
题目:Refugee protection and the role of civil socie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pan and South Korea
简介:本研究聚焦于公民社会在难民政策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比较了日本与韩国这两个东亚邻国的难民保护机制。尽管两国在难民保护领域呈现出相似的轨迹——包括责任转移倾向和极低的难民认定率,但研究发现其公民社会却推动形成了差异化的保护路径。文章指出,日本公民社会主要通过区域层面的制度性合作,推动地方政府接纳国际难民规范;而韩国公民社会则依托强有力的本土倡导网络,持续通过司法诉讼和社会运动挑战中央政府的难民政策。
原文链接:
从娱乐到力量:中国电子游戏作为软实力工具的崛起
题目:From play to power: China’s video games as instruments of soft power
作者:Shaoyu Yuan(袁绍御),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罗格斯大学全球事务部的研究员。
简介:本文聚焦电子游戏作为新兴软实力载体的战略功能,以中国游戏产业全球化实践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如何通过数字娱乐产品拓展文化政治影响力。研究选取腾讯等中国游戏企业进行深度案例分析,揭示其通过植入传统文化符号、构建中国叙事框架等策略,将游戏产品转化为文化传播与价值输出的有效媒介。本文创新性地将电子游戏界定为数字时代的软实力资源,系统阐释中国游戏产业如何借力“数字丝绸之路”等国家战略,实现产业扩张与外交目标的协同共振。
原文链接:
题目:Aesthetic strategic narratives and political artwork: revisiting the Australia-China spat over Wuheqilin’s Peace Force illustration
作者:Sibei Sun,澳门大学政府与公共行政学系;Wanrong Li,澳门大学传播学系。
简介:本文以2020年中澳围绕数字艺术家乌合麒麟讽刺画作《和平之师》引发的外交风波为案例,探讨视觉图像(尤指非摄影类艺术作品)如何影响国家间政治冲突的进程。研究融合美学理论与战略叙事框架,解析该画作通过再现澳大利亚士兵残害阿富汗儿童的场景,对澳大利亚国家认同构成的叙事威胁。澳政府强烈反应不仅是转移舆论压力的政治策略,更是精英阶层面对视觉叙事冲击所产生的集体情感防御。澳方在反击中既质疑画作的政治立场,更对其艺术本体(包括非摄影媒介的美学本质)展开解构,表明政治艺术作品的战略叙事兼具“政治层”与“美学层”双重维度。
原文链接:
译者:周子荷,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研究兴趣为全球治理。
审核 | 赖永祯、张潇文
排版 | 崔梓玥
本文源于《太平洋评论》。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