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超的票要靠抢,鲁超的票没人赏”—— 这句球迷间的调侃,道尽了 2025 年齐鲁足球超级联赛的尴尬处境。9 月 13 日,拥有十年历史的鲁超在淄博重燃战火,彼时苏超正以 “场均万人观赛、话题破百亿” 的热度席卷全国,山东球迷满怀期待:经济总量全国第三的家乡,
“苏超的票要靠抢,鲁超的票没人赏”—— 这句球迷间的调侃,道尽了 2025 年齐鲁足球超级联赛的尴尬处境。9 月 13 日,拥有十年历史的鲁超在淄博重燃战火,彼时苏超正以 “场均万人观赛、话题破百亿” 的热度席卷全国,山东球迷满怀期待:经济总量全国第三的家乡,为何养不出同样火爆的民间联赛?
一个月后现实给出答案:枣庄球迷不知道主场在哪,济南观众分不清 18 支球队谁是谁,就连赛程已杀入四强,多数山东人仍一脸茫然。这场本该借势而起的赛事,为何反倒成了 “自说自话的狂欢”?
一、赛制 “加速度”:热情还没点燃就已收尾
苏超用 7 个月的漫长赛季,把足球酿成了贯穿大半年的城市狂欢;鲁超却用 4 个月的 “速战速决”,让球迷连球队名字都没记熟就迎来终局。这种节奏差异背后,是赛事逻辑的根本不同:
苏超的 “陪伴式运营”:5 月开赛的常规赛横跨春夏,10 月开启的淘汰赛衔接国庆黄金周,85 场比赛均匀分布,让 “看球” 自然融入市民生活。南京奥体中心 6 万多人的上座纪录,恰是长期情感积累的爆发。
鲁超的 “冲刺式赛程”:9 月开赛仅一个月就杀入四强,18 支球队分四大赛区混战,多数城市的主场赛事刚启动就进入尾声。枣庄球迷尚未等到主场首秀,聊城、泰安的球队已锁定半决赛席位,这种 “赶工期” 式的安排,根本来不及培育观赛习惯。
更关键的是,苏超 13 个城市各拥一队的 “均衡格局”,天然形成 “城市德比” 的情感锚点;而鲁超济南、临沂等市 “一城两队” 的设置,反而稀释了本地球迷的归属感。
二、文化 “弱连接”:有球队没故事,有比赛没记忆
苏超的火爆从不只靠足球:“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 的玩梗自嘲,“早茶德比” 的地域特色,让每支球队都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反观鲁超,坐拥泰山、孔子等超级 IP,却没能讲好哪怕一个出圈故事:
球队身份的模糊性:苏超南京队、徐州队的命名直白有力,鲁超 “聊城传奇”“临沂球探” 等俱乐部名称年年可变,球迷难以建立长期情感联结。有网友尖锐指出:“潍坊明明能叫‘世界风筝队’,偏要起个没辨识度的名字”。
民间参与的缺失感:苏超赛场有快递员与程序员同场竞技,鲁超队伍多为专业俱乐部背景,普通人难以找到身份认同。即便日照赛区出现 “素人球员” 引发万人围观的亮点,但这种 “接地气” 的场景并未普及到全省。
文化赋能的空白区:苏超让 “楚汉争霸” 的历史梗刷屏社交网络,鲁超却没能将泰山文化、儒家精神融入赛事。泰安球迷扛着大旗助威的热血场面,终究只是孤立的 “点状热闹”,没能形成可传播的文化符号。
三、运营 “闭门羹”:流量时代的 “沉默赛事”
在苏超靠 “票根经济” 撬动百亿消费时,鲁超还在依赖 “球场内的热闹”:
传播的 “次元壁”:苏超靠 “第二现场”“文旅联动” 打破球场边界,南京 80 个商圈同步直播,凭票根可享景区优惠;鲁超的传播多停留在 “山东足球微信公号” 的战报推送,枣庄球迷连主场开票信息都无从知晓。日照赛区虽尝试 “票根兑景区折扣”,却因缺乏全省统筹沦为 “局部试验”。
互动的 “高冷范”:苏超官方带头玩梗,球员与球迷线上互动;鲁超则仍延续 “专业赛事” 的刻板思维,官方就怕哪句玩笑被当真从而需要担责,所以既没有出圈热梗,也缺乏亲民互动。即便泰安赛区出现 10℃寒风中啦啦队助威的温情场面,也没能通过社交网络扩散成公共记忆。
商业联动的滞后性:苏超联动 2000 家商户发放消费券,鲁超除了济南主场 9.9 元的低价票,几乎没有商业配套。当盐城借苏超发放 400 万元消费券时,鲁超的 “票根价值” 还停留在 “入场凭证” 的初级阶段。
四、破局之道:日照的启示与全省的功课
作为山东女足2025年赛季主场城市的枣庄,每个山东女足主场比赛的到场观众都不低于一万人,可以说在鲁超开赛前枣庄的现场最被看好,枣庄的女足主场为足球比赛积累了人气,培养了新的球迷,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枣庄队的两个主场比赛,与女足同一球场进场人数却只有两三千人!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在哪开票,之前追着女足的那些枣庄本土的自媒体,即使有赠票也不愿意到场观看,更不用说去报道比赛了。不知道为什么同是足球比赛,同是一个城市主办,为什么差别那么大!
日照赛区的意外走红,其实已经给出了鲁超的 “救市方案”:10 元亲民票价、专业球场氛围、“观赛 + 旅游” 联动,让这里创下万人观赛纪录。这份成功证明,山东从不缺足球热情,缺的是 “放下身段的运营”:
慢下来做陪伴:拉长赛季至 6 个月以上,采用 “一城一队” 的均衡设置,让足球成为贯穿四季的城市风景;
活起来讲故事:把孔子故里、泰山雄姿等文化元素植入球队 IP,鼓励 “淄博烧烤队”“青岛啤酒队” 这类接地气的命名;
联起来造狂欢:全省统筹 “票根经济”,联动景区、酒店推出优惠,在商圈打造 “第二现场”,让看球变成全民参与的消费盛宴。
结尾:别让十年底蕴输给 “不会玩”
山东的足球底子从不是问题:日照的万人空巷,泰安球迷的冒雨助威,都藏着 “全民足球” 的火种。苏超的神话从来不是偶然,而是 “政府引导 + 市场运作 + 文化赋能” 的系统工程。
鲁超已经走过十年,不该再停留在 “办比赛” 的初级阶段。当江苏能用一场球激活一座城,经济强省山东更有理由让足球成为新名片。关键在于:别再把赛事当任务,要把球迷当朋友;别再只顾球场内的胜负,要放眼全省的狂欢。
毕竟,山东人对足球的热爱,从来都不缺,缺的只是一个让我们为之疯狂的理由。
来源:微游枣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