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钓鱼的危害有多大?为啥被各地勒令禁止?真能钓空一整条河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1 22:33 2

摘要:泥鳅钓鱼到底是个啥玩法呢?简单说就是把活泥鳅当成鱼饵,扔进江河湖泊,专门吸引那些吃肉的大鱼。这种钓法在十多年前开始流行,尤其在南方一些野钓圈子里风头正劲。

有人说拿泥鳅当饵,一晚上能从河里钓几十公斤鱼,听着像捡便宜,可这事儿早被全国多地明令禁止,为啥?因为这不是钓鱼,这是往水里撒“死亡请柬”。

一条条活泥鳅鱼饵扔进河,引来的是掠食性鱼类疯狂围猎,鳡鱼、翘嘴、黑鱼见了跟见了自助餐似的,猛扑猛咬。鱼吃了上瘾,水域生态平衡也全被打乱了。

泥鳅钓鱼到底是个啥玩法呢?简单说就是把活泥鳅当成鱼饵,扔进江河湖泊,专门吸引那些吃肉的大鱼。这种钓法在十多年前开始流行,尤其在南方一些野钓圈子里风头正劲。

为啥?好使啊!传统窝料半天不来鱼,一把泥鳅下去,十分钟水面炸锅。翘嘴鲌、鳡鱼这类顶级掠食者闻着味儿就来,咬钩率高得吓人。可正因为它太有效,才埋下了大祸根。

2014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渔业法实施细则》就明确指出,禁止使用“破坏渔业资源的捕捞方法”,而利用活体外来物种引诱捕捞,正是被重点监管的对象。

到了2020年,《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征求意见时,虽然泥鳅本身未被列入,但其作为“生物诱饵”的滥用行为已被多省纳入执法范围。

问题出在哪儿?泥鳅不是本地生态里的“常住居民”,你别看它个小不起眼,一旦放生进陌生水域,就能迅速繁殖扎根。它们挖洞搅泥,破坏水底植被,影响原生鱼类产卵环境。它们成了“流动炸弹”,今天你拿来钓鱼,明天漏几条进河,后年可能满河都是。

江苏滆湖曾做过监测,一次非法泥鳅钓活动后,三个月内发现泥鳅种群密度上升三倍,同时鲫鱼、鳊鱼等中小型鱼类数量明显下降。这不是巧合,是食物链被硬生生撬动的结果。

掠食鱼吃饱了泥鳅,转头就开始扫荡其他鱼苗,整个生态系统失衡,就像推倒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后续连锁反应拦都拦不住。

市面上卖的泥鳅大多是养殖的,养在高密度池塘里,容易携带寄生虫和病菌。比如指环虫、三代虫这类常见鱼体外寄生虫,在养殖场控制得住,可一旦放进自然水体,就成了瘟疫源头。

2018年浙江千岛湖一次水质调查中,就在部分鳜鱼体内检出与养殖泥鳅匹配的寄生虫基因序列,虽不能百分百断定来源,但风险已被科研机构列为潜在威胁。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多次提醒,外来活饵投放可能成为水生动物疫病跨区域传播的途径之一,管理上必须严防死守。

很多人觉得“我就拿泥鳅钓个鱼,这也违规?”可现实是早在2017年,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就发布通告,明确将“使用泥鳅、虾类等活体生物作钓饵”列为禁止行为。江西、安徽、湖北等地也陆续出台类似规定。

2021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十年禁渔后,执法力度更是加大。虽然目前尚未有因泥鳅钓鱼直接入刑的公开判例,但处罚案例不少。

仅2022年,四川宜宾渔政部门就查处相关案件17起,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最重的一次罚了八千元。

有人以为只是少钓几条鱼,其实损失的是整条河的未来。河流不是取之不尽的鱼库,它是一个精密运转的生命系统。鳡鱼吃泥鳅看着痛快,但它吃完之后呢?没有小鱼补充,鳡鱼自己也会饿死。

鳑鲏、麦穗这些小杂鱼看似不起眼,却是食物链的基础环节,它们少了,连鸟都不来了。云南滇池曾经因为外来物种入侵导致土著鱼几乎绝迹,现在花几十亿治理都难恢复。

我们不能再走老路,有些人图一时痛快,用泥鳅“爆护”,可爆的是渔获,毁的是子孙后代的水资源。

那是不是完全不能用泥鳅?在封闭式垂钓园、人工养殖塘这些可控环境中,合理使用并无大碍。但放到天然水域,尤其是生态脆弱区、禁渔区、水源保护区,那就等于打开了潘多拉盒子。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来源:生活小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