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后保持松弛感,可以做的8件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1 22:25 2

摘要:“国庆假期到来,像一颗小石子被冲到明媚的海滩上,我暂时忘掉了繁忙的学业工作,敞开自我,感受阳光雨露,内心松弛而自由。而假期结束,小石子重新被抛进庞大的生活,压力再次袭来,我又要和大大小小的漩涡周旋了。”

“国庆假期到来,像一颗小石子被冲到明媚的海滩上,我暂时忘掉了繁忙的学业工作,敞开自我,感受阳光雨露,内心松弛而自由。而假期结束,小石子重新被抛进庞大的生活,压力再次袭来,我又要和大大小小的漩涡周旋了。”

上面这段文字,是我在日记本里写下的话。长假结束,不知你是不是也一样,有从松弛到紧绷的感觉呢?如果焦虑不安的情绪也在一些瞬间困扰着你,我希望你知道这是正常的——从一种状态切换到另一种,我们都需要时间和空间去适应不一样的节奏,寻找与生活握手言和的方式

不过,我也想邀请糖丸儿们一起思考:紧绷的状态是必须的吗?我们可不可以从假期的放松中找到松弛感的核心要素,沿用在之后的学习工作中呢?

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一起尝试以下的清单,寻找和自我深层联结的可能,调整步调,和学业、工作跳好关系之舞

第一件事,投入当下,细心体会每个“此时此刻”的感受

——松弛可以是觉察当下后充盈满足的体验

在假期里,我们对于当下的投入常常是全心全意的——和朋友聊天时感受着情绪的跌宕起伏,在游乐园驰骋时体会着兴奋与期待交织的感觉,品尝美食时关注着舌尖上的酸甜苦辣咸……全身心沉浸于当下,专注于此时此刻,能给我们带来厚实的存在感与幸福感

然而,工作学习中也许有不那么可爱的部分,我们对它们没那么喜欢,于是上课时总摸着鱼盼望下课,上班时盯着时钟等待下班,完成任务时只想着赶着ddl交差……我们很容易把目光从当下移开,钝化对内心情绪的感知,最终在忙碌中紧绷又空虚,被无意义感拖着走。

也许我们需要意识到,无论是假期还是工作日,每个当下其实都是珍贵的、无比重要的,因为我们在此刻真实地活着。我们可以试着用正念练习或写心流日记的方法,把注意力集中在此刻,有意识地觉察情绪的流淌——感受自己的一呼一吸,感受自己喜怒哀乐种种心情,感受内心世界正在升起哪些想法……带着好奇心迎接它们,也许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心底的热情在被唤醒,无趣的世界重新拥有了意义。

第二件事,舒展自我,尝试构建不被打扰的“我的世界”

——松弛可以是拥有自我掌控空间的安全感

假期的一大快乐源泉,也许就是“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要宅在家还是出门嗨,要“躺”还是要“卷”,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上。而在学校,我们可能被约束在逼仄的教室,被要求按课表听课、写作业;在职场,我们可能被期待按部就班地工作,在工位上勾画着一个又一个待办事项……也许我们会感到将时间的使用权让渡给了他人,感到压抑而不自由。

虽然如此,时间的缝隙里是不是仍容得下自由的空间呢?比如,我们可以在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里,吃自己想吃的还没吃过的美食,在街头散步闲逛,和朋友打电话聊天,看一本喜欢的小说,坐在阳台听歌晒太阳,下雨天认真听雨声发呆……

刚刚步入大学,我也在试着构建自己的Me Time和Me Space

在这些无人打扰的时光里,我放飞自己的天性,做自己喜欢的向往的小事,创造着自己认同的意义感。同时我也有了空间,来直面心中那些悬而未决的情感,深入地思考爱与被爱、生存与生活等人生课题。

像一次次充电,我在“我的世界”里,帮自己寻回了自我掌控感

第三件事,自我鼓舞,适时穿插高反馈的事情

——松弛可以是“我可以做到”的自我效能感

在假期,游戏、购物、玩耍……我们可以轻易接触到高反馈事件,体验其中的快感。然而工作学习常常是低反馈的事情,它需要长期投入,依赖我们的“延时满足”

理智上我们也许理解先苦后甜的重要性,也知道只要坚持到最后,正反馈带来的成就感将是无与伦比的。但若是长时间看不到进展,感到疲惫和烦乱也是人之常情。

这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做一些自己喜欢的、立竿见影的事情。比如下棋(一盘就知道赢没赢),整理一下桌面,去冲个澡;或是读读书,写写东西,做做手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又或是在能力范围内帮助一下有困难的人,都可以得到即时的正反馈,收获成就感。

需要注意的是,最好不要选择看视频、玩游戏等方式,从网络世界中寻找慰藉。因为意志力薄弱时我们往往更容易沉迷,作为调剂的娱乐活动可能会不经意间变味,变为自我麻痹和对现实的逃避——何况,我们总要从虚拟世界回归现实,放下手机,怅然若失的孤独感,可能也会带来另一种伤害和打击。

第四件事,肯定自己,放下要做得“更好”的内在期待

——松弛可以是自己“够好”的一种心安理得

假期中,脱离工作和学习场域,我们与“竞争者”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暂时放下了关于“更好”的期待,像一场“暂时的遁逃”。而在工作学习中,我们好像很难不卷入与旁人的比较,陷入反反复复的焦虑——“时间不够用,我还不够好”……

“同侪压力”这一话题老生常谈,但我们也需要看到,很多时候这的确是让我们感到紧绷的关键因素,它也是保持松弛绕不开的话题。

如果你同样被困于此,我们可以共同思考:我们究竟在为什么而竞争呢?“竞争者”真的存在吗?那是个具体的人还是我们理想中的自己?以及,“更好”的意义是对谁来说的呢?如果是对“我”的意义,那我们作为意义的创造者和来源,可不可以去重新定义呢?

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为这些问题写下回答,但开始有意识地思考它们,会是通透的开始,也会是紧绷状态获得弹性的开始。希望我们放过自己的弱点与局限,开始对自己说“我够好啦!”把时间作为一种去体验、去享受的度量,而非感到“不够”的计量和比较单位。

第五件事,观察反思,寻找自己的专注舒适区

有的人是“早起族”,有的人是“夜猫子”;有的人在“番茄钟”的短时专注里获得力量,有的人却喜欢持续专注带来的心流体验……我们其实有着很不同的生物钟和专注习惯。而了解自己的专注舒适区,有利于我们在处理任务时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我们可以记录和分析良好的专注体验,积极试错和思考,总结自己在不同时段的清醒程度和专注力

第六件事,中断美好,构建“未完成”动力系统

美好的体验被中断后,形成未完成状态,我们会本能地想去补全它来获得完整——这是心理学中的未完成效应

这个效应其实可以在学习工作中帮到我们:当我们在读到最感兴趣的地方主动中断,在工作到最顺利时主动暂停,第二天我们会为了补全不完整感,而想尽办法提高效率。久而久之,这能形成良性循环,成为我们超强的动力系统。

在良好的情绪体验中,我们会赋予工作与学习更多积极的意义,更容易拥抱松弛的感觉。

第七件事,界限划分,觉察“乙气”的行为模式

越来越多步入职场的糖丸儿们发现,工作对自己的塑造渗进了日常。生活中,自己也有了所谓“乙方人格”的影子——或许是无法忍受消息列表中留着还未回复的信息,或许是社交中无意识地沿用客套话,又或许习惯性地以对方的需求为导向……

性格学视角下,经验性格作为人格四向度之一,是受我们的经历所影响、在动态发展中逐渐成型的。而带有“乙气”的思维惯性,便是工作范式在我们身上的烙印

那么,这样的烙印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在一定程度上,它或许能帮助我们学习控制情绪、维护关系,高效地促进目的完成。可是经过驯化的行为模式,时常以压抑我们的情绪为代价——不妨尝试界限划分法:用不同的社交账号给工作与生活划界,或尝试只在限定的时间内,从限定的渠道接收工作消息。

第八件事,关系列序,做好自己的人生甲方

疫情之下,当居家办公再次成为常态,生活与工作的边界愈加模糊,无力感成了我们难以承受之重。我们也许需要回归人生的本质进行思考:工作其实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效率至上、非人化(de-humanize)的社会语境下,我们应该做好自己人生的甲方——我们可以用关系列序法,叩问自己:“工作之外,是不是还有更重要的存在、更多彩的可能呢?”

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学业和工作的压力有时也被我们用作庇护所——我们会躲进其中,回避关于其它重要关系的思考。也许我们可以等待一个自己做好准备的节点,认真郑重地,尝试对自己生命的构成因素做重要性排序,直面对自己来说真正重要的人事物,珍惜和重视与它们的相处。

我想对看到这里的你说,这份清单的初心是希望让你感到好一些,它绝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摆脱紧绷,立刻“松弛起来”——既然松弛的意义就是“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么“不松弛”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接纳处于“不松弛”状态的自己,本身就是一种松弛。

在我们身上存在的所有状态,需要的都不是被解决、被消灭,而是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

我们需要的,只是允许自己另一种存在方式,拥抱另一种生命状态的可能——当小石子重新被抛入忙碌的学业和工作中,沉入水底不必是它唯一的归宿,我们也可以寻找在生活的湖面轻巧跃动的方式,享受涟漪一圈圈荡起的触感。

即使身体车马劳顿,内心仍可以放着长假。希望糖丸儿们在假期过后仍有着松弛的能力,怀有东张西望的自由,与蓬勃生长的热忱。

怎么也无法获得松弛感?
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咨询师聊一聊吧

同名公号:安慰记心理(不定期送书、抽奖

树洞 体验免费心理树洞,专业树洞咨询师1V1回复

来源:安慰记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