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四章》,意思是自我表现的人反而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彰显。
「明彰」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四章》,意思是自我表现的人反而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彰显。
老子言“不明”“不彰”,皆针对“自见”“自是”之私;如果能放下执念,则心与物皆明净朗然。
明:清澈、朗照,含洞察、睿智之意。彰:显著、昭明,含成就、声誉之义。
明彰,表面是“明亮显著”,深层是“无我为明,不争而彰”的谦下之德。不刻意显己,而天下自见其光;不刻意立名,而万物自播其声。
「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意思是最高的善,如水一般无私滋养万物,却始终谦卑处下,不争名利,以水的特性喻指最高境界的善与德行。
若水,即如水般包容、柔韧。水,能随方就圆,不执己见;看似柔弱无力,却能滴水穿石;随遇而安,却又不失本性澄明。
取名“若水”,即取水“不争而利、处下而上”的道性,柔中带刚,静中寓动。不刻意显己,反能成就一切;谦下含光,终汇海之广大。
「希言」
“希言自然。”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三章》,意思是不繁苛、不强制,让万物自化,让自然说话。
“希”是稀少、无声;“言”是言语、声教。老子以“希言”喻“无为之道,认为统治者少施政令、不扰民,方能契合自然之道。
水润物而无言,四时行而不语;真正的教化,是“无声之教”,真正的力量,是“不言之力”。
常言道:言多有误。取名“希言”,不是让孩子少说话,而是希望他将来言之有物,句句中的,为人务实。
「以宁」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意思是“一”是万物本源,天地因得“一”而清宁有序。
以,凭借、用意,含主动掌控之意;宁,本义为有屋有食,生活安定,后引申为宁静、平和。
“以宁”,这个名字散发出一种典雅、深邃、沉静、睿智的气质。它不张扬,却自有力量。
期望名字的主人能成为一个内心强大、沉稳从容的人。他/她的宁静不是源于逃避,而是深入洞察事物本质,抓住关键(“守一”),化解生活中的纷扰,故而能处变不惊,稳如磐石,收获长久的幸福与安宁。
「守中」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出自《道德经·第五章》,意思是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守”不是被动的坚守,而是主动的修养和实践,抵御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有意识地将一种原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中”,也绝非简单的不偏不倚、和稀泥或当老好人。它与儒家“中庸之道”有相通之处,但更偏向道家的本源哲学。“中”代表的是那个虚静、包容、无限可能的本源状态,是“道”的作用方式。守住这个“中”,就是守住与道合一的境界。
“守中”,期望名字的主人能成为一个内心强大、沉稳睿智的人。他/她不浮躁、不偏激,能在大风大浪中保持定力,看透纷繁表象。
「希夷」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出自《道德经·第十四章》,意思是肉眼看它,无色无形,只能叫它“夷”;耳朵听它,无声无响,只能叫它“希”。
希夷,合在一起,代指那种超越了人类感官极限、无法被感知和描述的超验存在,即“道”本身。
“希夷”之境超越了凡俗的视听和纷扰,因此这个名字自带一种清静、高洁、不染尘俗的气质。
这个名字不张扬,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它寓意内在的深邃与丰富,不向外显山露水,但内心世界无比浩瀚,充满了宁静致远的力量。
「知止」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意思是懂得满足,便不会因贪求而受辱;知晓边界,便不会因冒进而陷入危险。
“知止”,强调懂得适可而止,明了行为的边界。在投资中叫“止损”,在职场中叫“不越权”,在生活中叫“有分寸感”。
取名“知止”,期望名字的主人能成为一个头脑清醒、通透,有远见的人,能敏锐地洞察事物发展的“度”,不冲动,不冒进。
「驰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三章》,意思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穿透、运行于最坚硬的事物之中。
“驰柔”,将“柔”的力量充分地、自由地发挥、驰骋出去。它不是被动的软弱,而是主动的、强大的、流动的柔软。拥有一种能攻克一切困难的、看似柔弱实则无敌的力量。不靠强硬对抗取胜,而以柔韧、包容的姿态去赢得最终胜利。 这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战略思维。
“驰柔”这个名字,结合了水的柔美与风的灵动,给人一种智慧、优雅、充满内在张力的感觉。期望名字的主人外柔内刚,外表谦和、温润,但内心拥有强大的信念和不可战胜的韧性。
来源:灯下书笺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