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田纪伟,中国海洋大学教授(1994年)、博士生导师(1995年),中国海洋大学首批二级教授(2007),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获教育部首批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基金项目资助、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等多种奖励和荣誉称号,曾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
讲座预告
-2025年10月22日-
01
如何开展理论物理与海洋科学前沿交叉融合——深海中微子与动力过程协同观测
主办单位:地球科学学部-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海洋科学学院)
主讲人简介:
田纪伟,中国海洋大学教授(1994年)、博士生导师(1995年),中国海洋大学首批二级教授(2007),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获教育部首批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基金项目资助、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等多种奖励和荣誉称号,曾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防973专家组专家、国家“863计划”(“九五”、“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四个五年计划)海洋技术领域专家和海洋监测技术主题专家组副组长,曾任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IUGG)IAPSO分会主席。长期从事深海多尺度动力过程与多学科交叉研究,带领团队构建了国际规模最大的西太与南海潜标观测网,构建了马里亚纳海沟多学科综合观测阵,南海中微子与动力过程协同观测网(海星计划)负责人,研发了国际上第一套深海中微子与动力过程实时探测潜标,在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及深海综合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重大研究成果,相关成果先后入选2016年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2017年/2018年/2019年/2022年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获2019年度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PO、JGR、GRL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国际发明专利4项、国家发明专利20。
02
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测度、地区差异
分析与政策建议
主讲人:徐国庆(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
举办时间:2025-10-22 13:00-13:30
举行地点:普陀校区文科楼613室
主办单位: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报告内容简介:
测度技能型社会建设旨在实现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现状的精准评估,深入剖析影响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因素,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科学与客观的策略指导。 经过理想指标体系构建、专家论证优化、试测检验等阶段,完成了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测度指标构建,并开发了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数据采集平台,用于收集处理数据、运算建设指数,并使结果可视化。数据表明,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总体呈现正向快速发展态势,但内部结构存在显著的非均衡特征,突出表现为过程强,如校企合作、师资资源,环境弱,如薪酬倒挂、资源错配,结果极化,如高端成就突出但普惠性不足。
03
抗战时期民国学人的“中学西传”
研究及其启示
主讲人:吴原元
举办时间:2025-10-22 13:00-13:30
举行地点:闵行校区法商北楼225室
主办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讲人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领域:海外中国学、西文报刊与中国革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
报告内容简介:
抗战时期,民国学术界渐兴中学西传之研究。此时的中学西传研究,具有以中学西传之影响为关注重心、注重与国际学界展开交流对话的鲜明特点。在彼时的民国学人看来,中国思想文化之于欧洲有着明确而持久的影响,“中国人如何说”已然成为当时西方人所必须关注与思考的对象。之所以在抗战时期兴起中学西传研究,显系当时知识环境与“有意义之学”渐成学术主潮的产物,而提升文化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力是更为深层的原因。
04
空间会说话:美国家庭游戏空间与
儿童观转变
主讲人:祝贺
举办时间:2025-10-22 13:00-13:40
举行地点:普陀校区田家炳教育书院
主办单位: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系
主讲人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专业领域:儿童教育史、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青年项目。出版学术专著《美国公共学校种族隔离的终结》(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再版)等多部著作。 在《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报告内容简介:
20世纪初,美国社会进行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美国家庭游戏空间的构建反映了儿童观的深刻变迁。社会改革者、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推动了家庭游戏空间的普及,以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儿童成长安全问题,然而家庭游戏空间的家庭实践情况阶层差异明显。美国家庭游戏空间的转向反映了儿童从“客体”到“主体”身份的转变、儿童权利的确立以及对儿童能动性的认可。美国家庭游戏空间的发展的历史经验启示我国在“儿童友好型家庭”建设中要尊重儿童主体、优化空间、平衡公平。
05
AI赋能基础日语教学新范式的探索
主讲人:杨敬(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讲师)
举办时间:2025-10-22 13:00-14:00
举行地点:闵行校区外语楼221
主办单位:外语学院
报告内容简介:
随着大语言模型等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快速渗透,深度融合AI以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数智素养,已成为日语课程建设的必然选择。本讲座聚焦于如何使基础日语课程契合学生语言学习的新需求,以及如何让AI技术有效赋能语言教学这一关键议题,将分享“以AI赋能、深度融合”的课程建设方向,以及基于此构建的“AI深度融合导向的智慧语言教学模式”。
06
论李白诗歌创作中的歌的问题
主讲人:查正贤(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评议人:黄鸿秋(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举办时间:2025-10-22 13:00-15:00
举行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4255
主办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主讲人简介:
查正贤,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讲授《论语》、《中国文学史》等课程,出版过《论语讲读》,发表过《暮归的诗学:孟浩然的诗艺习得与超越》、《从声病到体势——龙朔—开元间的诗学发展及其实践》、《论“境”作为诗学概念的含义》等论文。
报告内容简介:
李白经常将自己所作的多种类型的作品称为“歌”,或者在题目上标明为“歌”;他也非常擅长并乐于通过歌唱或歌舞来抒忧传情,所歌之词不乏自己所作;许多情况下,放歌与作诗在李白这里是同质的、合一的抒情活动。这鲜明地反映出“歌”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他的认识中,“歌”以强烈的自我抒情为基本性质,这是他称自己的诗为“歌”的根本原因,意味着他自觉地认识到其诗歌创作在抒情的强度上超过一般意义上的诗歌,这是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诗歌观念,折射了歌与诗在古代诗史上的源流分合关系,是准确理解歌与诗的关系的重要机会。
07
Female representation in top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AI engagement
主讲人:张璐
举办时间:2025-10-22 13:00-15:00
举行地点:普陀校区理科大楼A1114室
主办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讲人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系助理教授。2021年6月在西澳大学获得会计学博士学位,2021年10月加入华东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企业信息披露、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等,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Accounting & Financ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Finance Research Letters等国际期刊。
报告内容简介: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male representation in the top management team and corporate engagement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We conceptualize AI engagement through two complementary dimensions: AI disclosure and AI adoption. Using a large panel comprising Chinese listed firms from 2008 to 2022, we find that female representation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AI-related disclosure. Further, specific forms of female managerial influence, such as structural power, prestige power, and social capital, are linked to greater transparency in corporate AI disclosure. In addition, female managers with manufacturing expertise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levels of AI implementation, whereas those with expertise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ntribute more toward AI-related innovation.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strategic role of female leadership in shaping firms’ engagement with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offer comprehensive insights into the organizational driver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08
图书馆校庆学术报告会
主讲人:吕长虹、段双喜、夏阳、宋振世、陈丹、熊泽泉、于亚秀、曾庆雨
举办时间:2025-10-22 13:00-17:00
举行地点:闵行校区图书馆一楼报告厅
主办单位:图书馆
主讲人简介:
吕长虹,校长助理、本科生院院长
报告内容简介:
13:00-14:00 吕长虹 聚焦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着力深化卓越育人模式变革
14:00-14:20 段双喜 大陆中文连续出版图书研究:以部分学术辑刊为重点
14:20-14:40 夏 阳 大语言模型在多文档摘要中准确性和全面性的边际效应研究 14:40-15:00 宋振世 ECNU连接全球智慧--海外华人学者人才数据搜集研究 15:00-15:20 陈 丹 面向未来学习的大学图书馆空间支撑体系研究——以临港新馆设计为例
15:20-15:40 熊泽泉 文献下载的模式与动机
15:40-16:00 于亚秀 特藏资源赋能未来学习的路径与实践探索
16:00-16:20 曾庆雨 浅谈《四明丛书》九、十集的底本选书和提要撰写
09
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逻辑向度、
内涵要义与建构方略
报告人:石伟平(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
举办时间:2025-10-22 13:30-14:00
报告内容简介:
建设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从逻辑向度来看,该目标是职业教育体系与产教融合两大政策变迁主线交汇融合的产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也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性要求。从内涵要义来看,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意味着激发多元主体办学活力,构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形态;创新职普融通方式方法,拓宽学生多元化成长成才通道;深化教学关键要素改革,提高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强化职业教育社会支持,优化技能人才成长政策环境。面向未来,为真正建成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要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全局的“坐标系”中,构建职业教育发展命运共同体;在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坐标系”中,探索职业教育的类型化发展之路;在全球职业教育发展格局的“坐标系”中,凝练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长河的“坐标系”中,擘画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蓝图;在职业人生命成长全周期的“坐标系”中,拓宽职业教育发展的功能定位。
10
研究生学费该怎么收?--相关理论和实践
主讲人:马爱民(开放教育学院副院长)
举行地点:普陀校区文科大楼1413
主办单位: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
报告内容简介: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意味着它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适龄公民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必然选择。然而,相较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学费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针对公众日益强烈的对专业学位研究生高学费问题的质疑,讲座通过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实践分析,探讨了如何加强研究生学费标准的管理。
11
“丁家党”与国民党的派系政治
主讲人:王才友
举办时间:2025-10-22 13:30-14:10
举行地点:闵行校区法商北楼225室
主办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讲人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中共党史、中共革命史、民国政治史
报告内容简介:
在国民党的历史上,素有“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说法,一定程度上,国民党派系政治中“党内有党,派内有派”是导致国民党最终溃败的重要原因。然而,在国民党历史上,实际上,还曾有“蒋家天下丁家党”的说法,那么,“丁家党”到底是怎样的组织?与“陈家党”有何差异?对国民党的派系政治有何影响?在国共两党比较的视野下,对我们认识20世纪中国政治有何启发?本讲座尝试并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
12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寒山与寒山诗
主讲人:耿纪永(英语系教授)
举办时间:2025-10-22 13:30-14:15
举行地点:闵行校区外语楼333
主办单位:外语学院
报告内容简介:
寒山诗在1933年首次翻译进入美国以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获得广泛传播,并随之进入美国文学创作,在当代美国小说、诗歌、散文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迹。这一文学现象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因此,本讲座拟对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寒山和寒山诗做一个全面梳理,重点关注美国作家笔下的寒山和“美国寒山诗”,揭示美国作家对以寒山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的热爱,和寒山在中美文学交流中扮演的重要特殊角色,以期为促进中美文学交流和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13
石刻文献的数字化处理及相关问题
报告人:郭瑞(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评议人:曹洁(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举办时间:2025-10-22 13:30-15:30
举行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4405
主办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主讲人简介:
郭瑞,河南安阳人,2009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古汉字与汉字数字处理,先后独立承担上海市、教育部科研项目,出版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报告内容简介:
石刻文献承载深厚历史价值,但是石刻文献具有时间跨度大,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等特点。传统的使用方式严重制约了这批材料的使用。只有经过数字化处理,通过网络等现代化形式发布,才能发挥这批材料在多个学术领域的价值。如何实现数字化?数字化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问题?这些课题都值得结合实践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
14
从效能评估到自我改进:幼儿园过程性
质量提升的评估探索
主讲人:李琳
举办时间:2025-10-22 13:40-14:20
主讲人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评价专委会副秘书长,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国家早期教育政策研究所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评价、学前教育政策与管理等。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人文社科以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项目十余项,出版学术专著三部,发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论文五十余篇。获得“课堂观察评估系统”(CLASS)、“幼儿学习环境评量表”(ECERS)、“基于视频反馈的积极教养与规则养成项目”(VIPP-SD)等测评员认证资格。
报告内容简介:
15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职普关系重塑与
职普融通框架构建
主讲人:匡瑛(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
举办时间:2025-10-22 14:00-14:30
举行地点:普陀校区文科楼613室
主办单位: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报告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普关系嬗变历程、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我国职普关系的转向与重塑、我国职普融通推进中的认识误区与实践桎梏、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我国职普融通的框架构建与课程教材改革。
16
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异议的成因及其应对
主讲人:李海生
举办时间:2025-10-22 14:00-14:30
主讲人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为研究生教育、教育政策。
报告内容简介:
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异议之原因争议虽多,但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还不充分。报告人基于对550名获博士学位者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博士学位论文盲审异议的成因。报告主要关注了论文选题性质、论文质量、专家评审行为以及论文盲审机制对盲审异议的影响,并就降低盲审异议率提出了思考。报告人认为,盲审异议成因复杂,但将责任简单归咎于论文作者却有失公允,需要综合考量申请人的学术表现和评审专家的学术判断力与职业操守。
17
戏剧的越境——欧阳予倩与日本
主讲人:陈凌虹(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
举办时间:2025-10-22 14:00-15:00
举行地点:闵行校区外语楼221
主办单位:外语学院
报告内容简介:
欧阳予倩(1889-1962)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在话剧和京剧等领域都具有深厚造诣。他多元的舞台实践、丰富的剧本创作、积极推进的戏剧改革、富有洞见的理论探索为中国近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欧阳予倩的戏剧生涯始于日本留学期间,即1907年加入留日学生成立的戏剧团体“春柳社”并登上舞台;归国后,欧阳予倩继续与日本文化人保持交往,也曾多次赴日考察,在坚持舞台实践的同时,始终紧跟世界戏剧的潮流,积极投身中国戏剧改革。本报告将以欧阳予倩的日本交游为线索,探讨中日两国之间近代戏剧的越境及其意义。
18
校庆报告三:把情感带回来:
人工智能时代的情感教育
主讲人:杨澄宇
举办时间:2025-10-22 14:00-15:15
举行地点:普陀校区文科大楼1613
主办单位:教育学部
主讲人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课程理论;课程美学;语文科课程与教学论;出版专著《语文生活论——基于现象学视角的语文课程探索》《文不在兹:语文传统观念的现代性阐释与创造》。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文汇报》等期刊发表文章多篇。成果曾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报告内容简介:
当下学生“无感”状况越来越严重,沉迷圈层,不愿意在课堂上表达。但“无感”真的是情感的缺失吗?情感是主体与世界相遇的根本方式,所以更可能是深层情感结构正悄然发生改变,它决定着一个时代的人们以何种方式感受世界、投注情感、建立关系。学生的情感从传统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科内容转向了智能时代的新产物,虚拟世界的人物、算法推荐的内容、数字化的交往方式。传统教育提供的是“树状结构”的情感,层级分明、指向确定;智能时代提供的却是“块茎状”的情感,平面分布、随时切换。教育应理解并回应“教育-人工智能”激荡中所诞生的情感结构。
19
亡佚古籍的整理研究新探——
以北宋官修《国史》为例
主讲人:张雯(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讲师)
举办时间:2025-10-22 14:00-16:00
举行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4349室
主办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报告内容简介:
北宋官修史除《太宗实录》残卷存世外,其余几已散佚殆尽,仅存残篇断章及据官修史撰成的衍生文献,目前学界对已佚北宋官修史的传统辑佚工作,难以突破存世残篇断章零散性与不完整性的局限,也无法系统反映官修史文本的真实面貌。有鉴于此,通过深入考察北宋《国史》文本的复杂修撰逻辑与生成机制,可以从传世衍生文献中整体剥离出《国史》文本,从而为系统整理、研究已佚北宋《国史》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20
民国前期书画市场的代笔与作伪问题
主讲人:陶小军
举办时间:2025-10-22 14:00-16:00
举行地点:闵行校区美术学院220报告厅
主办单位:美术学院
主讲人简介:
陶小军,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出版著作6本,教材2本。发表CS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4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获其他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
报告内容简介:
对于书画市场的发展而言,代笔和作伪问题的存在无疑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在民国前期,书画作品的物质属性被过分强调,一方面大量订单的积压导致书画家的工作压力剧增,另一方面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也给作伪者提供了可乘之机。此外,书画家对这些问题的忽视以及法律保护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些不良风气的形成,最终导致代笔和作伪问题泛滥。
21
马克思主义理论定量
评价方法与论文写作
主讲人:马立政
举办时间:2025-10-22 14:10-14:40
举行地点:闵行校区法商北楼225室
主办单位:教学科研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讲人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
报告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兼具科学性与实践性,引入定量评价方法是推动理论创新的重要路径。该报告基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将数据统计、计量模型、历史数据分析等定量工具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特点相结合,简要阐明如何运用社会调查数据、经济运行指标、历史文本量化分析等。在此基础上,揭示社会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与实证效度,为新时代国家制度分析、社会发展规律研究提供科学方法支撑。
22
“潜水员”与“绘图师”:海洋转向
与绘图转向的跨学科对话
主讲人:姚晓玲
举办时间:2025-10-22 14:15-15:00
举行地点:外语楼333
主办单位:教学科研机构-外语学院
报告内容简介:
蓝色人文、新海洋学、批判海洋研究共同推动了文学文化研究中的海洋转向。然而,“转向”海洋意味着怎样的认识论和本体论重塑?它对文学批评有何影响?又与几乎同时期出现的绘图转向有何关系?这些问题尚待深入探讨。研究结合“转向”的现象学意义与蓝色人文视角下的海洋观,认为“转向”海洋是将其视为知识生产和世界构建的认知媒介,是“朝向”存在的流动性和深度性的动态运动。此认识论质疑扁平、静态的文本界面,催生“潜水员”阐释模型,强调沉浸式、具身性的流体动力诗学。海洋转向框架下,主体面临强烈的“处所意识”与自我定位焦虑,而文学绘图能通过叙事锚定,在流动的存在中构建意义矩阵,揭示了海洋转向与绘图转向的内在共构性。海洋小说则为这两大转向的互动提供了理想的实践场域。
23
幼儿园班级语言教育质量类型
及与学前儿童词汇语义能力的关系研究
主讲人:张莉
举办时间:2025-10-22 14:20-15:00
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深圳市爱阅公益基金会
主讲人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入学准备与学习品质发展以及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已主持两项与儿童学习品质发展相关的省部级课题,并参与多项国际合作研究以及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已出版一部有关农村儿童早期学习与发展的著作,参与十余本书稿的撰写,发表中英文核心期刊论文30多篇,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言。
报告内容简介:
领域特定教育质量及其与儿童发展的关系逐渐受到研究者关注,但现有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以我国 5 个省(自治区)99 所幼儿园 296 个班级为样本,对班级语言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并对 1,726 名幼儿开展词汇语义能力测评,旨在考察幼儿园语言教育质量的现状、类型及其与儿童词汇语义能力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班级语言教育质量整体水平偏低,存在明显的结构短板。质量类型可划分为三类:即“口头和书面语言教育质量均较差型”、“口头中等书面语言教育质量较差型”和“口头良好书面语言教育质量中等型”,其中前两类班级占多数,且非城区幼儿园语言教育质量显著低于城区幼儿园。同时,语言教育质量对儿童词汇语义能力的发展呈现阈值效应,仅在质量水平相对较高时,才对儿童整体词汇语义能力产生显著预测作用。研究提示,幼儿园应在整体课程实施中重视并强化语言教育,全面提升其质量,以有效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24
晚清中国职业教育的西方借鉴
与本土化路径(1840-1895)
主讲人:郑杰
举办时间:2025-10-22 14:30-15:00
报告内容简介:
本研究借鉴“外部化”理论分析框架,考察了1840年至1895年间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表明,晚清职业教育的兴起并非源于单纯的经济需求,而是面对政治与军事危机时的一种救亡图存之策,其形成过程体现了对西方技术与教育模式的选择性吸收。在应对内部阻力的过程中,改革者提出了“西学中源”“中体西用”等思想,借助传统话语赋予改革以合法性,进而逐步转向对西方军民技术的外化,这一过程主要通过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以及翻译书籍等方式推动,其特点是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结合。本研究不仅呈现了晚清职业教育发展的特殊逻辑,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外部化理论的解释力。
25
《学位法》时代学位争议实质性
化解的进路选择
主讲人:姚荣
举办时间:2025-10-22 14:30-15:00
主讲人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获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教育部政策法规司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建)副主任、上海市政府立法研究基地研究员。 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教育法典编纂课题组以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学术版)》编制。 入选上海市教育法学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晨光学者计划。入选2022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 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出版专著《从失衡走向平衡:公立高等学校自主权的法律规制结构研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法律规制研究》。 在《高等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十余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
报告内容简介:
自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以来,学位争议案件开始被纳入行政诉讼的范畴,学位类行政诉讼案件持续增多。与此同时,诸如学位论文同行评阅、答辩等学术评价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却难以获得司法救济。《学位条例》的司法适用,推进了中国学位法治的发展,但也存在因司法分歧与裁判说理不清晰所导致的权利救济困境。在《学位法》实施以及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制度深度变革的背景下,如何厘清多元学位争议解决途径之间的关系,如何增强学术复核与学位复核制度的实效性,如何增强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实质性化解学位争议的制度功能,构成中国学位治理迈向良法善治进程中迫切需要回应的实践问题。
26
从区域抗战到国际联动:
东北抗战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史料
主讲人:赵崧杰
主持人:刘晓丽
举办时间:2025-10-22 14:50-16:50
举行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4430室
主办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主讲人简介:
赵崧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朝鲜半岛历史。已在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Gardens & Designed Landscapes、Journal of Ocean and Culture、《中共党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全球史评论》等中英文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并在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Religious Studies Review、《海交史研究》、《二十一世纪》、《文汇报》、《澎湃新闻》等刊物及媒体发表书评二十余篇。主持上海市哲学社科青年项目“近代东北亚边民群体研究(1860-1931)”、国家民委委托项目“中国朝鲜族跨国流动的历史与现状研究”、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跨国视野下的环日本海沿岸地区海上交流研究”。
报告内容简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宣告了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始。东北地区特殊的地缘政治位置,使其既是帝国主义势力扩张的前沿地带,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探索国际合作与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实践地。近年来,随着俄罗斯、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相关档案文献与口述史资料的逐步解密与整理,深入挖掘多国档案,拓展跨国史视野,已成为深化东北抗战史研究的必要路径。
27
职业教育人才供需适配的区域实践研究
主讲人:付雪凌
举办时间:2025-10-22 15:00-15:30
主讲人简介:
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报告内容简介:
职业教育人才供需适配需要解决两个关键性问题:产业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的精准性问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需求的适配性问题。选择部分区域实践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围绕需求分析与供需适配的理念、实践、制度构建等问题进行呈现与比较,梳理典型做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革思路与建议。
28
助推还是锁定?——信息干预影响
高中生选科决策的实验证据
主讲人:李欣
举办时间:2025-10-22 15:00-15:30
主讲人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晨辉学者。研究方向包括高等教育经济学、教育政策评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在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Social Science Research、Higher Education、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等期刊发表论文。
报告内容简介:
本研究聚焦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生选科决策,基于4312名高中生的问卷与随机信息实验,系统考察不同类型学科与专业相关信息对学生选科意向的影响。结果显示,有关学科组合的学习特征、大学专业覆盖范围及毕业后就业薪资水平等信息可能强化学生的既有决策,从而呈现出“锁定”效应。机制分析表明,证实性信息增强了学生对原有选择的信心,而选择性怀疑、动机性推理与决策惯性进一步削弱了调整可能,使其在不确定情境下更倾向维持现状。此外,信息干预效果在性别和社会经济背景维度上呈现显著异质性。
29
地气:教育留白的底气 ———
一种与孩童对话的禅意生活
主讲人:古秀蓉
举办时间:2025-10-22 15:00-15:40
主办单位:教学科研机构-教育学部、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系
主讲人简介:
文学学士,哲学硕士,教育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人类学2010-2011访问学者、夏威夷大学哲学系儿童哲学中心Uherio Academy2018-2019访问学者、蒙特克莱尔大学国际儿童哲学中心IAPC2019暑期研修学者。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儿童哲学教育中心副主任,主教《儿童哲学》、《儿童文学》、《教学技能训练》等课程。
报告内容简介:
与儿童对话的教育生活中有很多留白的禅意对话,这份留白的底气,源于对自然生命自然生长力的信心与欣赏,更源于成人对自我生命成长的谦虚与反思。回到生活的地气,是教育留白的底气。
30
无感:论一种政治性情感
主讲人:张牧人
举办时间:2025-10-22 15:00-15:45
举行地点:外语楼333
主办单位:教学科研机构-外语学院
报告内容简介:
本次讲座将深入探讨劳伦·伯兰特提出的"无感"(unfeeling)概念,剖析其作为一种潜在政治性情感的可能形态。无感并非情感缺失或抽离,而是一种隐性情感调节机制——当依附关系失去其原有承诺时,这种机制能够维持生命存续。它诞生于"残酷乐观主义"与"困境"交织的语境中,将情感扩散至一种悬置的当下,在保持邻近性的同时避免彻底暴露。以淡漠神态与弱化情绪表现为特征,无感在调解情感强度的同时,抗拒着情感明晰化的要求。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矛盾的存在:既能在压抑环境下维系生命,又强化了阻碍变革的条件;同时促使我们思考那些缄默的非主权性情感如何产生政治回响,并塑造另类生存的可能性。
31
重思法律儒家化:两千年的视野
主讲人:赖骏楠
举办时间:2025-10-22 15:00-17:30
举行地点:法学院204室
主办单位:教学科研机构-法学院
主讲人简介:
赖骏楠,法学博士,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社科新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法律史、比较法律史与法律史学方法论。出版专著《国际法与晚清中国:文本、事件与政治》《中西之间:马克斯·韦伯的比较法律社会史》,并有译著《战争之谕:胜利之法与现代战争形态的形成》《爪牙:清代县街的书吏与差役》(与尤陈俊合译)。在《法学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外法学》《法学家》《清华法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清史研究》《学术月刊》《开放时代》和 Modern China 等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报告内容简介:
中国法律儒家化是真实发生的历史过程,该过程在家庭法制变迁中得到集中体现。先秦儒家与法家思想均蕴含父权制因素,但两派所设想的父权制精神和构造迴然有别。儒家偏好世代同居的大型联合家庭,父权在寓“尊尊”于“亲亲”的丧服制中得以弥散化。作为其他一切秩序的基础,家族具有独立价值并优先于国家权力。法家青睐父权制小家庭,小家庭则便利政府的社会控制和赋役征发。秦法多体现法家色彩。从汉至唐,法律明显经历儒家化改造。这种变化集中发生在与家族伦理相关的制度领域,且该领域的儒家色彩直到清代仍得到深化。受法律儒家化传统叙事重视的官贵法律特权,只是在魏晋南北朝这一皇权弱势时代得到彰显,在皇权恢复常态的后世则受严格限制。在宋以来的民事法中,父权制大家族法制逐渐向私有产权实践妥协。
32
校庆报告四:无力的学习者:论三大有限理论-感知负载,认知负荷及自我耗竭
主讲人:王哲
举办时间:2025-10-22 15:15-16:30
举行地点:普陀校区文科大楼1606
主办单位:教学科研机构-教育学部
主讲人简介:
2016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取得教育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王哲博士在国际顶级SSCI期刊上共发表论文近20篇,获得近800次谷歌学术引用;同时为近30份SSCI期刊担任匿名审稿人并审稿近100次,并担任国际知名S刊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应用认知心理学)的编委会成员。目前主持一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及上海市课程方案基地重大项目。王哲博士研究领域为多媒体学习中的认知和动机过程、随机实验研究及量化统计方法,当前研究兴趣为装饰型细节效应,自我控制及损耗,元认知监控,产生式学习策略,图文整合等,在探索装饰型细节机制及边界效应等方面做出了原创性的实证研究贡献。
报告内容简介:
报告旨在系统探讨感知负载、认知负荷与自我耗竭三大有限性理论及其在学习领域的应用。感知负载理论指出,当外部环境充斥大量刺激时,个体的注意资源被分散,难以有效聚焦于关键信息;认知负荷理论揭示,内在负荷、外在负荷与相关负荷的总和不宜超出工作记忆容量;自我耗竭理论则强调,自我控制资源是有限的,若在先前阶段大量消耗,则在后续任务中更易表现出放纵与依赖本能驱动的行为倾向。本报告不仅阐述了这三大理论的核心观点,更聚焦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理解学习中的认知局限与促进有效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33
技术学范式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的理论建构与培养路径
主讲人:李政
举办时间:2025-10-22 15:30-16:00
报告内容简介:
作为日常概念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使用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困惑和困境,亟待在学理层面予以进一步澄清。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对人才复合化的需求,源于旧职业分工与新的技术内容、形态和地位的不相适应。从机器技术到智能技术的内容变迁、从脑体分离到脑体融合的形态变迁、从技术依赖到技术独立的地位变迁,三者的交互作用,共同推动产业分工形成了跨界化、柔性化和扁平化的新样态,并构成对横向复合、纵向复合和径向复合三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应根据不同类型复合型人才的特征确定校企合作模式,以复合型岗位重构专业课结构和课程内容开发范式,分类推进实习实训内容设计和实施。
34
幼童留美始末
主讲人:张东海
举办时间:2025-10-22 15:30-16:30
主讲人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美国高等教育等,对高等教育史亦有着深厚兴趣。
报告内容简介:
幼童留美是我国近代第一次官方主导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留学运动,为何会发起幼童留美运动,幼童留美后学习、生活状况如何,美国民众对留美幼童是何态度,清政府最终又缘何召回留美幼童,回国后这批留学生去向如何,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什么作用。讲座对这次留学运动的始末进行全景式回顾。
35
语境、概念、路径:国际中文教育的再思考
主讲人:张虹倩
举办时间:2025-10-22 15:30-17:00
举行地点:普陀校区格致楼(物理楼)二楼报告厅
主办单位:教学科研机构-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主讲人简介:
张虹倩,复旦大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晨晖学者,上海市晨光人才,硕士生导师。 现任国家语委全球中文发展研究中心舆情研究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CTTI来源智库)执行副主任、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 兼任国际韩礼德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克里斯蒂娃研究会会员、《中国修辞》丛刊编辑部主任及《中国大百科全书》核心词条“当代汉语修辞学”特邀撰稿人。 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政治传播语言学、国际中文教育、修辞学、文献学等。 先后主持语言学、传播学和文学方向的两个国家社科项目、一个教育部重大项目子课题及多个省部级项目;由商务印书馆等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含CSSCI 30余篇),多篇获《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论文还曾被“学习强国”“文汇报”等理论媒体采用,人民政协网转载。 先后多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上海市优秀青年语言学者论文奖以及中国智库索引(CTTI)年度智库优秀成果奖等各类奖项;连续两次获上海市社联的“优秀学会工作者”称号。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内参舆情中心长期合作专家,多篇决策咨询报告获最高领导部门采纳批示。
报告内容简介:
新时代以来,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曾经一路凯歌,但近年来也遭遇了新的挑战。对此,迫切需要充分认识当前全球语境变化的特征,因应时势,进一步明确国际中文教育的宗旨,以“国际理解”为纲领,“以全球语言教育促进国际理解”为号召,有效改善管理机制,系统考察来华留学生、孔子学院、华文学校、各国教育机构的中文教育,进一步以在地化为重心,以华侨华人为“语言根据地”,以社会力量为基本队伍,以利益相关方获得感的平衡为根本动力,从单纯“中文教育”转向“中文教育”“中文教育+”“学科/技能+中文教育”并举,务实发展国际中文教育。
36
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背景下外语教师
教育者数智能动性探究
主讲人:朱彦、张琳
举办时间:2025-10-22 15:45-16:30
举行地点:外语楼333
主办单位:教学科研机构-外语学院
报告内容简介: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而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支撑。2022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协调高水平师范大学以组团形式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薄弱师范院校进行重点支持。其中,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学校间优质资源共享成为关键环节。因此,参与该计划教师的数智素养成为保障计划顺利实施的核心因素。在此背景下,作为职前外语教师教育的核心力量,师范院校的外语教师教育者主动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教师教育模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即数智能动性,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生态理论聚焦两所组团合作院校的外语教师教育者,通过个案研究探究其在跨校协同新生态中的数智能动性内涵及其发展机制,旨在为深入推进师范教育协同提质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37
职业教育选择的制度依赖分析
主讲人:蔡金芳
举办时间:2025-10-22 16:00-16:30
报告内容简介:
为什么多数家长不愿意主动让孩子选择职业教育?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难题。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发现,个体的教育选择深受社会文化环境与心理选择机制的影响,呈现出文化适应现象。同时,我国教育制度中的过度竞技文化进一步强化了家长对子女的普通教育选择,在无形中形成了路径依赖,在潜意识里认为这是一种当然的价值取向,从而难以做出理性的选择。而冲破文化迫力和路径依赖的方法就是从源头上突破对某些价值观或制度规范的文化适应,依靠政府或其他强大的外力推动,从政策层面寻找突破口,削弱社会文化环境对家长教育选择的影响力,促进职业教育选择。
38
风险与机会:人工智能对职业的双刃剑效应
主讲人:杨惠
举办时间:2025-10-22 16:30-17:00
报告内容简介: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不可预测的影响。它不仅产生了潜在的工作岗位流失与职业的替代,还衍生了新的职业类型与技能要求。本研究根据样本数据对人工智能影响职业的双重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对完善职业替代风险的应对策略和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提供了参考。
39
人工智能与言语语言病理学的未来:
基于文献计量与可视化技术的分析
主讲人:张敏玥
举办时间:2025-10-22 16:30-17:15
举行地点:外语楼333
主办单位:教学科研机构-外语学院
报告内容简介:
本讲座围绕人工智能在沟通障碍科学领域的应用展开。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和Scopus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运用文献计量方法考察了人工智能应用于沟通障碍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发表趋势、研究特征及热点变化。结果显示,自1985年以来相关研究呈持续增长态势,尤其是2012年至2023年间发展迅速。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孤独症、失语症、构音障碍、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症,常用的人工智能方法包括支持向量机、卷积神经网络和隐马尔可夫模型等。与其他领域相比,人工智能在沟通障碍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起步稍晚,根据已发表的研究来看,目前仍以传统机器学习方法为主,但深度学习的应用比例正在逐渐上升。人工智能为沟通障碍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也伴随一定挑战。未来需要技术、科研与临床三方的紧密合作,以帮助研究人员和言语治疗师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开展沟通障碍的研究、诊断、评估和康复工作。
40
从家庭教育到成人教育,人生历程中
的普通教育和社会教育
主讲人:迪特里希· 本纳(Dietrich Benner)
举办时间:2025-10-22 18:00-20:00
举行地点:普陀校区文科大楼1513
主办单位: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主讲人简介:
迪特里希· 本纳(Dietrich Benner),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荣休教授,德国教育科学协会前主席,在华东师范大学等世界多所大学任顾问教授,是当代的德国杰出的教育家之一,在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学史和教学论等研究领域拥有世界声誉。
报告内容简介:
本讲座将探讨从家庭教育到成人教育,人生历程中的普通教育和社会教育,将普通教育学与社会教育学相结合。
41
移民与二战后观念的迁移
主讲人:Dörte Schmidt
举办时间:2025-10-22 18:00-20:00
举行地点:闵行校区音乐学院350教室
主办单位:教学科研机构-音乐学院
主讲人简介:
多尔特·施密特(Dörte Schmidt),德国柏林艺术大学音乐学系教授,先后在汉诺威、柏林和弗赖堡学习音乐学、日耳曼文学和哲学,并在弗赖堡大学获得音乐学博士学位,后在波鸿大学通过了教授资格考试(Habilitation)。2000-2006年间她曾以音乐学教授身份执教于斯图加图音乐学院,自2013年起担任德国音乐理事会主席团成员、2016年起担任《波尔恩特·阿洛伊斯·齐默尔曼全集》的编订主编,并于2017-2021年间担任德国音乐研究协会主席。研究重点涉及音乐戏剧、音乐文化史、艺术互动关系、20和21世纪音乐、流亡音乐研究和战后返乡音乐史,著有《当代音乐戏剧中的伦茨》和《镜中之阿尔米德:吕利、格鲁克与戏剧性戏仿的可能性》。
报告内容简介:
1933年后,纳粹政权对人员、作品和思想的驱逐引发了大规模的移民潮,这成为1945年后全球音乐文化形成的关键因素。其影响波及所有大陆,流亡者遍布亚洲、澳大利亚、美洲和阿拉伯地区。音乐文化与教育文化的结合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在音乐领域,绝大多数受驱逐者都遭受了种族迫害,这对于理解随后的文化迁变过程至关重要。它以独特的方式决定了在战后音乐文化领域中,一种基于“过去政治”的互动。本次讲座将通过具体案例,阐述这些历史条件及其在战后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全球音乐文化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