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顿巴斯地区一个阴冷的临时关押点,被俘的乌克兰女兵安娜低声说道:“我们手持武器时是战士,放下武器后却变回了‘女人’。”她的眼神中既有战士的坚毅,也有女性特有的痛楚。在战争的宏大叙事背后,像安娜这样的女性战斗人员正经历着不为人知的双重战争——一场对抗外敌,一场对
失声的枪械:当战场玫瑰沦为战争暗面中的双重牺牲者
在顿巴斯地区一个阴冷的临时关押点,被俘的乌克兰女兵安娜低声说道:“我们手持武器时是战士,放下武器后却变回了‘女人’。”她的眼神中既有战士的坚毅,也有女性特有的痛楚。在战争的宏大叙事背后,像安娜这样的女性战斗人员正经历着不为人知的双重战争——一场对抗外敌,一场对抗内部的性别暴力。
随着俄乌冲突进入持久战,超过5万名乌克兰女性加入武装部队,约占军队总人数的15%。她们的身影打破了战场上的性别界限,证明女性不仅能扛起枪,还能操作无人机、指挥炮兵、执行敌后侦察。然而,在这些令人振奋的表象之下,一个更为复杂且阴暗的现实正在浮现。
从战场英雄到“战场伴侣”
“当我们被俘时,最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性别成为敌人施暴的理由。”一名化名为“玛尔塔”的女兵在匿名采访中透露。她所在的部队曾有三人被俘,无一例外地遭受了性别暴力。
这种暴力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战争暴行,也是性别压迫。被俘女兵不仅要面对常规的战俘虐待,还要承受针对其性别的特殊暴力。在冲突地区的临时拘留中心,这种暴力常被系统性地实施,成为心理战的一部分,旨在摧毁她们的尊严与意志。
更令人痛心的是,部分女兵在己方阵营中也面临困境。非官方报告显示,一些女性军人被迫成为“战场伴侣”,被上级或同僚要求提供性服务,以换取基本物资或安全保障。这种隐秘的剥削系统利用军队的等级制度得以维系,受害者往往因恐惧而沉默。
系统性困境的结构根源
乌克兰女性军人的困境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深植于社会结构和军事体系的复合型问题。
从军事体制角度看,尽管乌克兰法律已明确规定男女军人权利平等,但传统军事文化中的性别歧视依然根深蒂固。一位退役女军官坦言:“在多数男性同僚眼中,我们首先是女人,然后才是士兵。”这种观念导致女兵的专业能力常被低估,晋升渠道受限,在极端情况下,甚至沦为交换物。
从社会支持系统看,针对女兵的保障措施严重不足。心理咨询服务匮乏,法律救济渠道不畅,举报机制形同虚设。一位基辅的女性权利活动家指出:“当前系统更倾向于掩盖问题而非解决问题,因为承认这些现象会打击军队士气。”
从国际法执行层面看,尽管《日内瓦公约》明确禁止对战俘实施任何形式的暴力,但在实际冲突中,这些条款的执行力度令人质疑。一位联合国人权专家匿名表示:“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战争时期,对战俘特别是女性战俘的保护往往被忽视。”
打破沉默的艰难抗争
“说出来需要比拿起枪更大的勇气。”一位曾遭受同僚性侵的女兵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她的匿名证词引发了一小波关注,但很快被前线战况的新闻淹没。
在乌克兰,一群退役女兵创建了“看不见的伤口”支持网络,为遭受性别暴力的现役女兵提供心理和法律援助。创始人之一奥廖娜表示:“我们不仅在对抗敌人,还在对抗自己阵营中的沉默文化。”
这些努力面临巨大阻力。举报性别暴力的女兵常被指责“破坏团结”、“为敌人提供宣传素材”。在战争状态下,任何可能影响军队形象的问题都容易被压制。一位军方发言人曾公开表示:“现在不是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集中精力赢得战争。”
全球战场的相似悲剧
乌克兰女兵的处境并非特例。纵观全球冲突地区,女性战斗人员常常面临相似的命运。
在叙利亚,库尔德女兵虽然被誉为“女性革命的象征”,但被俘后往往遭受极端残忍的性别暴力;在哥伦比亚冲突中,女性游击队员不仅要面对战场危险,还要应对组织内部的性别压迫;甚至在美军中,女兵遭受性侵的比例也远高于常人想象。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的共性:在战场上,性别暴力常被视为一种“战术武器”或“战争副产品”,而非需要根除的严重罪行。
通向改变的可能路径
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多层次、系统性的改革。
军事文化转型是基础。需要通过从上而下的教育,重塑军队中的性别观念,将性别平等真正融入军事价值观。加拿大军队的女兵比例高达15%,且拥有较为完善的防性侵机制,可作为参考范例。
法律保障强化是关键。必须建立独立于指挥系统的举报和调查机制,确保受害者能够安全地寻求正义。瑞典的军事司法系统独立于指挥链,有效减少了对举报者的打击报复。
国际社会监督也不可或缺。联合国和平进程中的性别平等专家小组指出,只有在停火协议和和平谈判中纳入性别视角,才能确保女性军人和平民的特殊困境得到解决。
战争的双重面孔
一位在顿巴斯作战三年的女兵在她的日记中写道:“战争有两个面孔——一个面对敌人,一个面对自己人。有时,第二个更令人恐惧。”
这句话揭示了当代战争中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女性军人同时面对外部敌人和内部歧视的双重威胁。她们在为国家而战的同时,还不得不为自身的基本尊严而战。
在乌克兰的田野上,春天的向日葵依然会绽放。但对那些在战场上遭受双重暴力的女兵而言,内心的伤痕可能比身体的创伤更难愈合。只有当军事系统和社会真正认识到这些“看不见的伤口”,并采取切实行动时,女性军人才能不再被迫在捍卫国家与捍卫尊严之间做选择。
战争终将结束,和平会到来。但那些在战场上沉默的枪械,她们的故事值得被听见,她们的伤痛需要被抚平。因为这不仅关乎乌克兰,也关乎每一个在战争中为平等而战的女性,关乎我们共同的人性尊严。
来源: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