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2月,一颗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被发现,最初它有3.1%的概率撞向地球,因足以摧毁一座城市被称为“城市杀手”。但到2025年2月,科学家确认它不会撞击地球,却转而飞向月球,撞击概率从1.7%升至4.3%。面对这一威胁,NASA研究人员提出用核
2024年12月,一颗名为2024 YR4的小行星被发现,最初它有3.1%的概率撞向地球,因足以摧毁一座城市被称为“城市杀手”。但到2025年2月,科学家确认它不会撞击地球,却转而飞向月球,撞击概率从1.7%升至4.3%。面对这一威胁,NASA研究人员提出用核武器改变小行星轨迹的极端方案。本文将详解小行星的威胁、撞月的潜在后果,以及核武器方案的可行性,所有数据基于2025年NASA的最新观测结果。
2024 YR4小行星于2024年12月首次被观测到,直径约300英尺(约91.4米),相当于10层楼的高度。
它的飞行速度极快,一旦撞击行星表面,释放的能量足以摧毁一座大型城市,因此被命名为“城市杀手”。
NASA通过“哨兵撞击风险表”(Sentry Impact Risk Table)持续跟踪它的轨迹,这是评估近地天体撞击风险的核心工具。
2025年初,2024 YR4是唯一被NASA列为“有地球撞击风险”的天体,撞击概率高达3.1%,引发科学界担忧。
通过两个月的持续观测和轨道计算,到2025年2月,科学家确认它与地球的撞击风险降至几乎为零。
但新的轨道分析显示,小行星的目标转向了月球,且撞月概率不断上升,成为新的威胁。
根据NASA近地天体研究中心(Center for Near Earth Object Studies)的数据,2025年2月至3月,小行星撞月概率从1.7%升至3.8%。
到3月底,概率进一步上升至4.3%,虽然仍属小概率事件,但已引起天文学家的高度关注。
科学家解释,概率上升是因为观测数据更精准,能更准确预测小行星的轨迹,而非小行星突然改变方向(定论)。
后果一:月球表面产生巨型陨石坑 。300英尺(约91.4米)的小行星撞击月球,会形成直径约1.6千米的陨石坑,深度可达数百米。
这种规模的撞击会扬起大量月球尘埃,覆盖周围数十千米的区域(推测)。
后果二:干扰地球卫星运行 。撞击产生的月球碎片可能进入地球轨道,对人造卫星造成威胁,影响通信、导航等服务。
NASA已确认,碎片不会到达地球表面,但近地轨道的卫星需要规避风险(定论)。
后果三:月球表面环境改变 。撞击可能破坏月球表面的现有地质结构,影响未来月球探测任务的着陆点选择。
但科学家明确表示,这次撞击不会改变月球绕地球的轨道,也不会影响地球的潮汐等自然现象(定论)。
改变小行星轨迹的常规方案是“动能撞击”,即发射航天器撞击小行星,使其偏离轨道,类似2022年NASA的DART任务。
但该方案需要精确知道小行星的质量、密度等参数,而目前对2024 YR4的这些数据了解不足,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观测。
即使数据足够,建造和发射专用航天器也需要时间,而科学家认为必须在2029年至2031年之间采取行动,常规方案无法按时完成(推测)。
相比之下,核武器不需要精确的小行星参数,通过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就能改变小行星的轨迹,所需准备时间更短。
2022年,NASA执行了DART(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用航天器撞击小行星迪莫弗斯,成功使其轨道改变了32分钟。
这次任务证明,通过外力干预可以改变小行星轨迹,为核武器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定论)。
研究人员表示,核武器的优势在于能量更大,即使小行星体积较大,也能有效产生轨道偏移,且现有核武器技术足以满足需求(推测)。
不过,方案仍需解决核爆炸的时机、距离等技术问题,确保冲击波能精准作用于小行星,而非直接摧毁它产生更多碎片。
NASA目前仍在持续跟踪2024 YR4的轨迹,通过地面望远镜和太空探测器收集更多数据,提高轨道预测的准确性。
科学家同时在模拟不同的核武器使用方案,比如爆炸位置、当量大小,评估每种方案的效果和潜在风险。
如果撞月概率继续上升,NASA可能会联合其他国家的航天机构,共同推进方案实施,确保月球和地球轨道安全(推测)。
如果你是航天爱好者或关注小行星防御的人,你认为用核武器应对小行星威胁是合理的选择吗?除了核武器,你还能想到哪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来源:科学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