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孟頫(1254-1322)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文学家,其书法以楷书、行书见长,风格秀逸典雅,被誉为“赵体”。《明肃楼记》是赵孟頫为某一楼阁(明肃楼)所作的题记,内容涉及楼阁的建造背景、人文意义或景观描写,文体多为骈文或散文。赵孟頫常为寺院、楼台撰写碑文
赵孟頫(1254-1322)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文学家,其书法以楷书、行书见长,风格秀逸典雅,被誉为“赵体”。《明肃楼记》是赵孟頫为某一楼阁(明肃楼)所作的题记,内容涉及楼阁的建造背景、人文意义或景观描写,文体多为骈文或散文。赵孟頫常为寺院、楼台撰写碑文或题记,如《胆巴碑》《妙严寺记》等,此类作品多展现其书法功力与文学修养。《明肃楼记》作品中赵孟頫书法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宗,笔法精熟,线条流畅圆润,结体端庄舒展。作品章法布局整体疏密得当,气韵连贯,兼具楷书的工稳与行书的灵动。
《明肃楼记》完美展现了赵孟頫书法最核心的审美追求——在复古中寻求典雅与和谐。他一生力追晋唐,尤其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和李北海(李邕),并将他们的风格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赵体”。
用笔精熟流畅,方圆兼备
《明肃楼记》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都一丝不苟,法度严谨。起笔多藏露结合,顺势而入,干净利落;收笔或回锋或出锋,均恰到好处,无丝毫懈怠。作品线条是其书法的灵魂。《明肃楼记》的线条圆润饱满、流畅遒劲,如绵里裹铁。看似柔美,实则内含筋骨,充满了弹性和生命力。这种“柔中带刚”的线条质感,被后人形容为“温润如玉”。行笔过程中提拔转折非常清晰,富有节奏感。在横画和捺画中尤其明显,形成了优美的波磔变化,这直接源于对“二王”一脉笔法的深刻理解。
结体端庄秀逸,欹侧生动
《明肃楼记》的整体结字以方正平稳为主基调。赵孟頫将晋人的潇洒与唐人的法度相结合,字字亭亭玉立,显得十分安稳、秀美。在平稳的基础上,他巧妙运用欹侧之势来打破呆板。或通过部件的错位,或通过轴线的微倾,使字形在静态中蕴含动感,充满了内在的张力。这种处理方式深受李北海的影响,做到了“似欹反正”。作品字内空间(布白)疏密得当,黑白分布均衡,给人以通透、舒朗、和谐的美感。
章法清朗俊逸,气韵贯通
虽然是楷书或行楷作品,但《明肃楼记》字与字之间笔意相连,气息通畅。不是靠笔画的实际勾连,而是通过笔势的呼应和字态的朝向,形成一种内在的、无形的脉络,使整篇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整体布局行距略大于字距,显得清朗开阔,俊逸非凡。这种章法源于王羲之《兰亭序》的布局理念,给人以从容不迫、优雅自若的视觉感受。
总体上讲,《明肃楼记》的书法风格可以体现为:
典雅:这是其最核心的审美特质。无论是用笔、结字还是章法,都体现出一种文人的书卷气和贵族式的优雅,没有丝毫的火气、霸悍或粗野。
精熟:赵孟頫的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观看《明肃楼记》,你会惊叹于他对毛笔无与伦比的掌控力,每一笔都恰到好处,无可挑剔。这种精熟是建立在对古典笔法数十年如一日的深刻研习之上的。
和谐:作品中所有的对立元素——方与圆、藏与露、欹与正、疏与密、刚与柔——都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呈现出一种高度的平衡与和谐之美。这正是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在书法上的极致体现。
遒媚:“遒”指笔力劲健,“媚”指姿态美好。赵孟頫的书法完美地将力量与柔美结合在一起,即“遒媚兼备”。《明肃楼记》便是这一特色的最佳注脚。
《明肃楼记》是赵孟頫倡导的“复古主义”书风成功的典范。在宋末书法尚意书风末流可能趋于狂放或萎靡之后,赵孟頫重新高举晋唐法帖的旗帜,以纯正的古法和高雅的格调,扭转了时代风气,开启了元明及后世书风的新路径。
赵孟頫的《明肃楼记》是其“赵体”书风的全面展示。它以其精熟的用笔、端庄而灵动的结字、清朗的章法,营造出一种典雅、和谐、遒媚的审美境界,代表了元代书法乃至中国书法史上文人书法的一个高峰。欣赏此作,如同欣赏一曲精心编排的古典乐章,节奏分明,旋律优美,令人心旷神怡。
典雅精熟 和谐遒媚——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明肃楼记》作品解析: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