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没回国,债没还完,车也还没大规模量产,可就是这样一个被贴上“老赖”“骗子”标签的人,却又融到了上亿美元的资金,继续在美国搞他的“电动车梦”。
2025年,贾跃亭这个名字,依旧活跃在资本圈。
他没回国,债没还完,车也还没大规模量产,可就是这样一个被贴上“老赖”“骗子”标签的人,却又融到了上亿美元的资金,继续在美国搞他的“电动车梦”。
最神奇的是,这些年他交付的车还不到20辆,甚至有一阵子,交了11台就召回11台。
可哪怕这样,他依然能打动中东金主、美国机构投资人,甚至还拉到了议员站台。
那么贾跃亭到底是忽悠高手,还是另有真本事?
他的这场造车大戏,究竟是资本的奇迹,还是一场注定崩盘的局?
贾跃亭出生在山西吕梁的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好,兄妹多、地偏远。
他上的是本地普通大学,也没什么显赫背景。可这个人从年轻时就特别敢折腾,脑子转得快,总想干点“大事”。
最早他靠给人做税控软件赚了第一桶金。
后来搞宽带、做网站、涉足文化娱乐产业……他每一步都踩着风口。
2004年,他创办了乐视网,主打在线视频平台,正赶上中国人开始在网上追剧看电影,贾跃亭的乐视迅速火了。
再后来,他不满足于做平台,干脆一脚踏进硬件圈,搞手机、搞电视,甚至提出“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生态系统。
那时候,贾跃亭成了不少创业者心中的偶像。
2010年代初,他在资本市场风头一时无两,股价飙涨,市值千亿。
他本人也成了胡润榜上的“新富豪”。很多人说他是“下一个马云”。
可成也“野心”,败也“野心”。乐视手机、乐视体育、乐视影业、乐视金融……
他在各个领域烧钱铺摊子,最后就是一个字:扛不住。
2017年乐视资金链断裂,贾跃亭“下周回国”成了互联网段子。
除了事业风风火火,贾跃亭的感情生活也常被外界关注。
他曾有一位同行人,甘薇,演员出身,温婉知性。两人婚后育有子女,一度看起来很恩爱。
可随着乐视暴雷,贾跃亭跑路美国,甘薇留在国内面对媒体、债主、舆论的围攻。
2019年,他们办了离婚。外界都在猜测这是否是为了转移财产。
不久之后,甘薇也开始低调生活,几乎淡出了公众视野。
但令人意外的是,到了2025年,甘薇竟然带着孩子飞到美国探望贾跃亭。
两人合影再次曝光,让人猜不透这段关系究竟结束了,还是从未真正断过。
贾跃亭虽身在美国,但并不孤独。
他常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与家人的合照、直播讲述自己的“还债决心”,一边喊梦想,一边打感情牌,有人骂他演戏,也有人信他真心悔改。
他的情感线,从未脱离“公众的审视”,也从没停止“讲述”的可能。
虽然人在美国,贾跃亭从未放弃他的造车梦。
他创立的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简称FF),至今已有11年,却一直没把车大规模造出来。
首款车FF91一度让人眼前一亮,可至今交付的数量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2025年,他又搞出了个新品牌——FX Super One,一款AI+MPV结合的新车。
听着高大上,说能自动驾驶、能当移动直播间,甚至给房产中介用来当“流动样板房”。
总之,每个热点他都能蹭上一脚。
最神奇的是,他居然还真拉到了订单。
据说,已有四千多台车被To B客户下了定金——租车公司、MCN机构、房产公司成了他的主力买家。
他找来中东金主、美国地方官员、独立车商背书,还准备搞发布会、政策论坛,甚至高调表示要“推动美国新能源产业升级”。
最关键的一点是——又融到钱了。
2025年初,一笔1.05亿美元的融资到账。据媒体报道,这已经是FF累计融资金额超过50亿美元中的一部分。
这笔钱不多,但在他手里却能放出“惊天响”。
可问题是,这些钱里,有多少真投进了造车?又有多少是旧账填新坑?他没说清楚。
早几年贾跃亭靠的是“面向大众”的话术,现在他逐渐转向To B(企业客户)和To G(政府资源)。
他似乎明白,消费者对他早就没了信任,但政府和企业可能还有空子可钻。
他提出,要当中美新能源的桥梁,借代工、轻资产、AI智能,帮美国重建新能源车产业,吸引中东资本一起投建产业链。
甚至开始策划“中美产业论坛”,请官员来站台。
把本来“卖车”这件事,升格为“建桥”“带动产业”“新能源战略入口”,让原本只是“卖不出车”的事,摇身一变成了全球项目。
看起来画饼更大了,但依然还是那张饼。核心问题没有变:他到底能不能真正把车造出来,交出去,并且盈利?
说到底,贾跃亭能靠几张图、几段话搞来几十亿,不是没道理的。
他知道资本要听什么,也知道每个时代的关键词是什么。
他知道,AI是风口,就把车包装成AI终端;他知道中东钱多,就说要建中美桥梁;
他知道美国缺代工,就说FF能带中国供应链过去。
他不管你车造出来没有,他先让你信他这事能成。
他的能力,不在“能造车”,而在“能讲得出车”。只要还有人信,他就有可能再拉到一笔钱。
哪怕今天被SEC盯上,收到“韦尔斯通知”,可能面临处罚乃至退市,他依然在讲——说FX年底要量产,未来五年要走入家庭市场。
说到底,他是个把融资和讲故事玩得极溜的“创意型人物”。
贾跃亭的一生像一场真人版的“骗中骗”,但这不全是负面。他确实改变了一些资本市场的玩法,也逼着监管开始反思漏洞。
他让人意识到,一个人如果“特别会讲”,可能真的能活过别人“特别会干”的周期;
但如果最终干不出来,那一切“讲得好”都只是短命的幻觉。
造车,不是直播,也不是讲PPT。它需要技术、产线、用户信任、售后体系,一步都不能少。
这是个讲实干的行当,不是靠“梦想”和“流量”撑着走到最后的。
贾跃亭这一套“说一套,融资一轮,做不出来,再说新一套”的循环,也许还能再跑几年。
但能不能从“忽悠王”变成真正“造车者”,最后还是要看量产和交付这两个字。
资本可以被忽悠一次两次,但不能永远靠故事过日子。
贾跃亭下一步怎么走,最终要回到那个最简单的命题:你的车,造得出来吗?卖得出去吗?能养活公司吗?
这才是生意的本质。任何梦想,最终都要落到实处,才有价值。
参考资料:
来源:毒舌三公子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