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您有没有发现自家厨房里那袋大米,八成印着“五常大米”“盘锦大米”“黑龙江粳米”几个字?哪怕你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吃的大米也多半来自北方,这事儿听着奇不奇怪?
您有没有发现自家厨房里那袋大米,八成印着“五常大米”“盘锦大米”“黑龙江粳米”几个字?哪怕你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吃的大米也多半来自北方,这事儿听着奇不奇怪?
明明南方气候暖和、雨水足,水稻一年能收两茬,种得比北方多得多,可一进超市,货架上清一色是东北大米唱主角,这是咋回事呢?
按理说产量大、熟次多的地方,粮食才应该铺天盖地才是。可现实是咱们吃得最多的,反而是那个一年只能种一季、天寒地冻的东北产的大米。
这事儿真不是看谁种得多、收得勤就能赢的简单游戏,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年产量超2亿吨,其中南方稻区确实扛了大头,像湖南、江西、湖北这些省份,常年占据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七成以上。
而且普遍实行双季稻种植,春天插早稻,夏天收完接着种晚稻,一年两熟甚至三熟,从产量数字上看,南方稳稳压北方一头。
但产量高,不代表端上餐桌的就多,这里面有个关键点很多人没注意,南方种的大多是籼稻,而北方主产的是粳稻。这两种稻子,别说口感不一样,连基因都差得挺远。
籼稻细长粒、水分少、煮出来松散爽口,适合做炒饭、肠粉;粳稻短圆饱满、黏性大、软糯香甜,凉了也不硬,更适合直接当主食吃。
而咱们中国人,尤其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北方和中部地区,口味上更偏爱那种一口咬下去绵软带弹、香味扑鼻的米饭,粳稻正好对路。这就决定了哪怕南方产量再高,如果品种不对胃口,市场照样不买账。
再说说品质问题,这可是决定大米能不能卖上价的关键,东北这片地,虽然一年只能种一季,但老天爷给的条件太优越了。
黑龙江、吉林一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光照足、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晚上呼吸消耗少,稻谷积累的淀粉和芳香物质就多,米自然更香更甜。
再加上黑土地肥得流油,有机质含量全国最高,农民种地都不用猛上化肥,土里本身就存着劲儿。更重要的是,东北水稻基本靠灌溉,不像南方有些地方用工业尾水或受污染的河渠,水源干净,种出来的米安全性也更有保障。
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水稻产业报告》里提到,东北粳稻的整精米率、蛋白质结构和直链淀粉含量等多项指标长期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它不仅好吃,还耐储存、加工损耗低。
企业愿意收,消费者愿意买,品牌也好打造,像五常大米这样的地理标志产品,早就成了高端米的代名词。
东北地势平坦,耕地连片,大型农机可以一路开到底,从育秧、插秧到收割、烘干全都能机械化操作,效率高、成本低。黑龙江农垦系统的数据显示,当地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8%,一亩地的种植成本比南方散户低近两百块。
而南方多丘陵山地,田块零碎,很多地方还得靠人力或小型机械作业,规模上不去,统一种植标准难,品质也就参差不齐。再加上东北有成熟的仓储物流体系,中储粮等国有粮库遍布产区,新米一收上来就能低温储存,全年稳定供应。
反观南方不少地方,仓储条件有限,高温高湿环境下大米容易生虫变质,秋收后集中上市又导致价格压得低,农民卖不上价,加工企业也不敢囤货。
久而久之,市场上流通的优质大米,自然更多来自组织化程度高、供应链稳定的北方产区。
也不是说南方米就没人吃,广东丝苗米、江苏南粳系列、广西野香优等优质籼稻品种这些年也在发力高端市场,只是整体品牌影响力和全国覆盖率还比不上东北粳稻。
国家统计局和农业农村部的公开数据都显示,近年来粳稻消费占比持续上升,目前已接近40%,在城市家庭餐桌上的渗透率更高。这说明消费者的味蕾正在用筷子投票,他们不在乎米来自哪一季,只在乎好不好吃、安不安全、稳不稳定。
不是南方种得不多,而是北方把“种得好、吃得香、卖得稳”这套组合拳打得特别扎实。一碗米饭的背后,其实是气候、土壤、品种、技术和市场多重因素的较量。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来源:向航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