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条帖一出,立刻燃起来了。说白了,就是一位公司高管把几段短视频截图贴出来,点了名,怀疑这帮博主在“口径一致、几乎同时铺量”,像是有人在统一投放舆论。接下来,网络两边马上分成阵营:有人说这就是水军,有组织;有人翻视频原片,说内容并非单纯为格力唱赞歌,反而是在抨击
事情的结果很快就在网上定型:格力市场总监朱磊把一批短视频博主点名为
那条帖一出,立刻燃起来了。说白了,就是一位公司高管把几段短视频截图贴出来,点了名,怀疑这帮博主在“口径一致、几乎同时铺量”,像是有人在统一投放舆论。接下来,网络两边马上分成阵营:有人说这就是水军,有组织;有人翻视频原片,说内容并非单纯为格力唱赞歌,反而是在抨击小米的定价和性价比。争论就这么你来我往,越吵越热。
把时间线倒着看会更清楚。事情能被盯上的节点比较明显:10月19日晚,朱磊第一条质疑微博发了出来,配着几张博主视频的截图。那些短片开头几乎一个模样——“同样是1.5匹的空调,小米1700元、格力3000多元”这样的句式反复出现,接着就是价格、配置、品牌溢价的对比。朱磊在帖子里直问:“一模一样的台词,一模一样的剧本……几乎同时间海量覆盖。这是为什么?”并挂上了“收手吧群”这样的标签,用词里带着暗指,点到了某个行业人的谐音。发帖后,评论区立刻炸开了。
网友反应分成两个方向。一拨人直接怀疑:“你们公司自己在操盘吧?”另一拨人先去看视频原片,发现那些短片并不完全是给格力洗白。很多视频把小米的价格和配置细细捋了一遍,语气里有批评也有中立,甚至有人把用料、拆解、耗电数据都摆出来比对。也就是说,确有文本雷同的地方,但论调并不完全是为格力站台,更多是在讨论性价比,消费者该注意什么。这让“剧本化”“有组织投放”的指控没那么好一锤定音。
再往前看两天,10月17日,格力官方曾通报一则判决:某个MCN机构因为诋毁格力,被判赔偿16万元。朱磊当时转发了这条通报,又写了句调侃性质的话:“也没说是谁,怎么大家都往那儿想呢?是你吗,不群?”这句话本身就挺暧昧,既没直指谁,也留下了让人猜的空间。大家一看就开始连线各种蛛丝马迹,社交平台上立刻冒出各种推断和八卦。
到了10月20日,朱磊又发了微博,语气更挑衅了。他提到短时间里出现一批拿着统一话术的“汽车博主”轮番出现,被人说他“错认水军”。他反驳说这是低估网友的判断力,还写了句“再高明的公关套路,也无法与良知为敌”,并用比喻说“风口上的猪或许能飞,但如今——群,风,停了”。同一天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谁是群不重要,希望少点“污水混淆视听”。这些话把讨论推到了另一个层面:到底是有人在操盘,还是多位创作者碰巧在同一时间对同一类产品做出了类似判断?
回到那些被点名的视频本身,能看到几处共同点:先用低价差做开头吸引眼球,然后把小米的低价、配置、做工、售后等一条条拿出来讨论,再把格力塑造成“质量派”“传统品牌”的代表。有视频里还有拆机、能耗测试、用料对比等镜头,文字和数据比较详尽。画面节奏、开头话术、论证的转折点上确实存在高度相似,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像是“背后有剧本”。但把这些视频一一剥开看,又能发现并非所有博主都在夸格力,许多只是用同样的“比价”逻辑去讨论市场现象。
网上的讨论不只停留在“是不是水军”。有些人把视角拉到行业结构层面:现在短视频和带货号多了,MCN机构、品牌公关和创作者之间的关系比过去复杂得多。一个话术模板一旦好用,可能被很多人借用;平台的推荐算法又会把模板化内容迅速放大。结果看上去像是“口径一致”,但这种一致性里既有商业安排,也有创作惯性和平台机制的作用。这些背景因素,是很多围观者一开始没放在眼里的。
在这场拉扯中,相关方的动作都带着自己的盘算。品牌公关要保护名声,市场总监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有时是为了迅速止损;创作者想抢流量,视频格式和开场白常常靠模仿和快速复制;平台则更关心用户停留和传播效率。法院的那次16万元判决确实说明过有个别MCN在传播中踩线,但那只是个案。用那次判决去证明当前每一条类似内容背后都有“有组织投放”,逻辑上并不够扎实。
被点到名的博主里,有的出来澄清,说自己是根据产品数据和市场感受来讲,不是什么受雇的“水军”;有的没回应,也有人选择关闭评论。舆论场上,猜测总是迅速填补信息空白,人们喜欢把碎片拼成故事,但真实的链条往往比想象复杂。比如同一句开头可能是因为效果好便被大量模仿,也可能是MCN分发节奏导致短时间内集中出现。
细看整个事件,关键点其实挺简单:视频文本有雷同、发布时间接近、传播量大,格力市场总监公开质疑有组织投放,这几项事实促成了现在的争论。剩下的就是各方如何解读这些事实。有人觉得公司做得有点过火,自己招惹了更大的风波;有人认为不管是谁,出现这种统一区域的内容就值得追问透明度;也有人把视线投向平台规则,觉得平台该有更清晰的标签和透明度机制,让观众知道内容背后有没有商业合作。
这场事儿里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只有不同的利益和不同的表达方式交织。大家都在等下一步:是有人把合同掀出来证实背后有投放?还是更多的创作者站出来说明自己的来源?或者这只是一次短视频时代常见的“口径撞车”。目前的情形还在发展,下一条微博、一个公开说明,或者平台的一次处理,都可能把局势带向不同方向。现在,更多人开始关注一个细节——透明度和信任,是不是该比谁的声音更响更重要。
来源:小雅科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