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估了形势!浙江大学新闻学女生招聘会要求“年薪15万,有双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1 17:30 1

摘要:“想在广东工作,希望年薪 15 万,能有双休就行。” 在 “百万英才汇南粤・杭州站” 招聘会的广东企业展区前,浙江大学新闻学专业准毕业生小林的这句话,随着求职者的手机拍摄视频传到网上,迅速引发热议。

编辑:画榆林

浙江大学毕业生要求年薪15万有双休;难吗?对于大部分浙大毕业生来说是不难的,不过双休要看具体工作性质了!

“想在广东工作,希望年薪 15 万,能有双休就行。” 在 “百万英才汇南粤・杭州站” 招聘会的广东企业展区前,浙江大学新闻学专业准毕业生小林的这句话,随着求职者的手机拍摄视频传到网上,迅速引发热议。

有人觉得顶尖高校背景配得上这样的期待,更多网友却直言 “不切实际”,甚至有人回怼 “难怪找不着工作”,这场现场对话成了就业市场冷暖的鲜活注脚。

小林的期待并非凭空产生。她所在的浙大新闻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软科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九,浙江省内稳居第一,学科评估为 B + 等级。

学校本科招生网明确标注,专业以培养 “智媒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为目标,毕业生常年受到主流媒体、政府部门青睐,2019 届深造率达 43.75%,就业前景被描述为 “极佳”。

作为高考全省前 100 名考入浙大的优等生,她实习时跟着资深记者跑过两会,采写的深度报道还得过省级奖项,在她的认知里,这样的履历理应匹配一份体面的工作条件。

但招聘会现场的现实很快给出回应。多家媒体单位的展位前贴着相似的薪资范围:传统党报编辑岗月薪 5000-7000 元,商业新媒体运营岗 6000-9000 元,即便是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内容岗,给本科生的起薪也很少超过 1 万元。

小林咨询的十余家单位里,只有一家创业公司愿意开到月薪 8000 元,条件却是 “接受大小周,随时响应热点”。

隔壁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已经收到三家企业的二面通知,起薪均在 12000 元以上,形成鲜明对比。

小林期待的 15 万年薪,折合月薪约 12500 元,这与当前新闻学毕业生的薪资水平存在显著差距。

高三网 2025 年 6 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新闻学专业刚毕业的应届生平均薪资约为 5030 元,毕业 2 年月薪约 9081 元,毕业 5 年月薪才达到 11326 元。

另一份行业统计更直接指出,普通新闻系应届毕业生月薪大多在 5000 到 8000 元,年薪 6 万到 10 万已是上限。

即便是看似高薪的岗位,也暗藏隐性成本。深圳南山一家新媒体公司在 BOSS 直聘上标注 “表现好轻松 15 万”,实际条款却是 “底薪 8K + 绩效”,要求每月在镜头前播满 160 小时 —— 相当于把《甄嬛传》连看四遍,还得边讲边笑。

上海报业集团给 985 应届生开出 12-18 万 “打包价”,但智联招聘后台数据显示,采编岗平均每周加班 11.7 小时,相当于白送 3 个工作日,双休率只有 23%,且名额大多给了行政岗位,一线写稿人员仍需熬夜工作。

双休的诉求同样面临行业常态的挑战。广播电视编导职场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三成广电从业者基本不能或完全不能享受到双休权利,分别占 17% 和 14%,完全能和基本能享受双休的仅占 7% 和 25%。

这一现象在新媒体领域更为普遍,不少公司在正常上班时间安排大量任务,下班后还要求处理邮件或参加线上会议,加班费却难以保证。

某互联网公司招新媒体运营时明确要求 “全平台运营 + 会拍会剪会写稿”,HR 直言 “等于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这种高强度工作模式下,双休更成了奢望。

2025 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 1222 万,再创历史新高,但企业招聘岗位并未同步增加,泛文科专业首当其冲面临 “人多岗少” 的困境。

教育部发布的国考数据显示,2025 年新传类(新闻学所属大类)岗位数较去年下降 30%,仅排在所有专业的第 12 位;与此同时,理工科岗位占比上升 15%,计算机、机械等专业的岗位数几乎翻倍。

行业转型进一步压缩了纯新闻学背景毕业生的生存空间。传统媒体持续收缩,《昆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招聘中,3D 视觉设计、视频制作等岗位更青睐设计学、动画学专业人才,即便是时政评论员岗,也要求具备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跨学科背景,且明确标注 “能适应夜班和高强度工作”。新媒体领域则陷入 “全能型” 要求的内卷,单纯的文字能力已难以满足需求。

技术冲击更让新人处境雪上加霜。ChatGPT-6 写篇标准新闻稿只需 3 秒,自媒体公司 80% 的日常推送已由 AI 生成,留给应届生的工作逐渐变成 “调教 AI 和审核机器稿”,这类岗位对技术工具的掌握要求远高于纯文字能力。

少数开出高薪的岗位又设置了更高门槛,杭州某药企的新媒体岗位虽标出 15-18k 薪资,却明确要求硕士学历且专业不限,更看重创意和市场感知力而非专业背景。

在媒体和互联网岗位竞争激烈的同时,一些相对稳定的岗位却鲜有人问津。长三角地区的国企宣传岗就是典型代表,12-15 万的年薪区间占比 41%,双休率是同档次媒体岗的两倍,加班有调休,公积金按 12% 顶格缴纳。

这类岗位虽不追求 “10 万 +” 爆款内容,主要负责领导讲话撰写、厂区安全片拍摄等工作,技术含量看似不高,却能把 “工作生活平衡” 做成标配。

去年复旦新闻的小赵就放弃了 “大厂内容策划” 的头衔,转身去宁波港务集团运营公众号,每天五点坐班车回市区,晚上还能给猫做饭。

她利用下班时间考出 PMP 证书,通过内部竞聘调到集团战略部,薪水跟着业务线同步增长。类似的还有国际学校教师等岗位,年薪约 14 万,加班明码标价,既能保证收入又能兼顾生活,却往往被追求 “媒体光环” 的毕业生忽视。

浙大校方已察觉行业变化,推出 “传媒 + 信息” 交叉培养模式,开设融合新闻方向,还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海外高校合作交流,试图培养复合型人才。

就业服务中心上线智能匹配系统,整合企业技能画像与学生档案,通过算法推送岗位建议。但学科调整需要时间,2025 年的就业市场已容不得缓冲 —— 浙大新闻学就业报告显示,真正能拿到 15 万年薪的本科毕业生寥寥无几,更多人去了学校、图书馆或基层公务员岗位,即便考上县教育局这类稳定单位,年薪也仅 12 万,且晋升缓慢。

招聘会散去时,小林手里的简历还剩大半。人群中传来其他求职者的议论:“15 万 + 双休,对文科本科来说太不切实际了,就算是浙大也不行。”

她低头看着简历上 “卓越新闻人才” 的培养目标,指尖轻轻摩挲着纸页边缘。这场求职现场的小风波,实则是就业市场结构性变革的缩影。

结语

当经济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竞争,当理工科岗位成为 “香饽饽”,当 AI 重塑行业生态,顶尖高校的光环已难以抵消专业属性与市场需求的错配。

小林的期待或许曾是十年前新闻学毕业生的常态,但在 2025 年的招聘会上,却成了 “错估形势” 的注脚。对于更多新闻学专业毕业生而言,打破认知偏差、关注多元化就业路径、提升跨学科技能,已成为适应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

浙江大学本科招生网:《新闻学》

新高考网:《浙江大学新闻学专业怎么样?排名好不好》

上观新闻:《《校园招聘白皮书 2025》: 毕业生总量再攀新高,校园招聘进入 “质变” 时代》
https://m.toutiao.com/group/7534989486817329691/?upstream_biz=doubao

中国网:《2025 就业丨 1222 万毕业生就业攻坚,校企合作破解 “有人没活干” 困局》
https://m.toutiao.com/group/7512671705879069235/?upstream_biz=doubao

都市时报:《《昆明日报》招聘 5 人!岗位要求和薪酬福利看过来→》
https://m.toutiao.com/group/7559153096232894986/?upstream_biz=doubao

来源:青天御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