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的一个周一,老观众打开电视,发现《市场零距离》也没了,屏幕直接切到广告。
“第一财经没了?
”——11月的一个周一,老观众打开电视,发现《市场零距离》也没了,屏幕直接切到广告。
不是临时插播,是整档节目被“一键删除”。
同一天,百视TV里冒出一个新直播间《财经云客厅》,18点准时上线,主播还是熟脸,背景却从演播室换成带美颜滤镜的居家书房。
信号再清楚不过:传统财经电视的“船票”正在作废,想继续航行,得换一艘快艇。
一、砍节目只是表面,真正的刀口在“预算”
SMG刚下发的2024年预算表写得冰冷:东方卫视拿3.2亿,子弹满满;第一财经只剩8000万,直接腰斩。
钱去哪,内容就去哪。
于是《财经早班车》《财经中间站》《市场零距离》接连停播,日间时段让给了购物和重播。
一句话解释:收视率0.01%撑不起千万级制作,广告商用脚投票,台里只好先“止血”。
二、政策补刀:没有“证”就不能聊钱
9月广电总局新规落地——出镜聊股评、债评、商品评,必须持“证券投资咨询资格”。
第一财经持证分析师数量比央视财经少58%,硬门槛面前,日播节目瞬间少30%。
过去“主持人+嘉宾”的标配模式失灵,嘉宾找不到,主持人自己又不能“无证驾驶”,干脆把时段让出来给纪录片。
三、人先走,魂才散
三季度研究院裁员15%,传统媒体研究部整组端掉;《财经夜行线》制片人老张跳槽腾讯新闻,带走的不只是工牌,还有十年攒下的选题库和嘉宾通讯录。
台里启动“主播转型计划”,三位资深面孔转岗新媒体运营,说的直白点:话筒换手机,灯光换环形补光灯, KPI从“收视点”变成“播放量+带货GMV”。
四、观众没消失,只是“搬家”
《财经夜行线》电视端收视下滑42%,但新媒体端播放量却涨65%。
同一内容,两块屏幕,两种命运。
背后逻辑简单:上班族晚上10点下班,地铁里刷手机,没人回家再开电视。
谁先抢到小屏,谁就抢到注意力。
第一财经抖音号286万粉丝,看起来不少,可华尔街见闻已经510万,差距就是“传播力”的硬通货。
五、自救三板斧:短、深、企
1. 短:10分钟以内快讯,地铁电梯能刷完;
2. 深:1小时深度直播,周末晚上“陪读”式解析,把碎片化信息拼回拼图;
3. 企:企业定制内容占比要从35%拉到50%,简单说,以后可能先问“金主想讲什么”,再决定“观众能看到什么”。
媒体属性仍在,但商业模式先一步“To B”。
六、合并、混改、关停,下一步是“拆围墙”
上海文广内部文件透露,第一财经与东方财经的合并方案已上报市委宣传部,目标是打造“财经融媒体中心”。
前总监老王私下放风:更大规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在酝酿,外部资本、互联网平台都可能入局。
传统媒体“事业单位”身份一旦松动,内容、人才、数据就能跨墙流动,代价是“编制”变“合同”,“铁饭碗”变“绩效股”。
七、留给观众的两张“船票”
如果你只是每天想快速知道“市场又怎么了”——去百视TV、微信视频号,锁定10分钟快讯,主播会把涨跌、政策、外围市场压缩成一份“浓缩咖啡”,够提神。
如果你想深挖“为什么”,等周末1小时深度直播,分析师带着PPT拆模型,像手术直播一样把公司财报剖给你看。
记住,以后没有“中间态”的日播闲聊,内容只会往“更轻”或“更深”两极跑。
八、结尾没有鸡汤,只有倒计时
电视大屏的财经黄金年代,正式按下收尾键。
接下来一年,你还会看到更多熟悉的名字出现在手机小屏,或者干脆消失。
媒体洗牌不是洪水猛兽,它只是把“专业”重新标价——谁能用最小时间成本给出可信答案,谁就能拿到下一程船票。
观众要做的事很简单:别再守着遥控器,去自己常用的App里,把“第一财经”搜出来,点下关注。
早一步换船,早一步上岸。
来源:自若枫叶一点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