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董永传说,作为我国民间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源远流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董永传说分别由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江苏省金坛市、山东省博兴县、江苏省丹阳市申报并列入2006、2008、2011
董永传说,作为我国民间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源远流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董永传说分别由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江苏省金坛市、山东省博兴县、江苏省丹阳市申报并列入2006、2008、2011共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得以保护与传承。
董永传说,最早可追溯至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彼时,董永的孝行便已初现端倪。三国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相继对其进行记载。尤其是干宝的记述,以突出的行孝主题和完整的情节,如“鹿车载父”“卖身葬父”以及天女适嫁“助君偿债”等,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传播,成为两千多年来故事演变和文学移植的重要母本,深刻影响着后世。
董永传说之所以经久不衰,魅力非凡,在于其巧妙融合了教化与爱情两大元素。它所宣扬的孝文化,与中国民众追求长治久安的心理需求高度契合,成为维系家庭伦理、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而其中的爱情故事,又精准地契合了民众对婚姻幸福的向往,其神奇幻想与人间现实的交织,极具艺术感染力,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在漫长的口耳相传过程中,尽管因地、因时、因人而异不断演变,且有向爱情故事演变的趋势,但主题与核心“母体”始终稳固。20世纪以来,董永故事更是成为俗文学(说唱、戏曲等)以及影视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电影黄梅戏《天仙配》等经典作品影响深远,进一步拓宽了其传播广度与深度。
董永传说在两千多年的流传历程中,不断与各地民众生活紧密相连。各地因民众情感渗透和口碑附会,催生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版本,留下诸多相沿成俗的遗迹。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等地,不仅留存着与董永相关的遗迹,地方志中也不乏记载,皆以董永为当地骄傲。山东博兴有董家庄、董永墓;山西万荣小淮村高悬“董永故里”匾额,民间还织造“合婚布”;河南省武陟县每年举办盛大祭拜孝子庙会;江苏省东台市的董家舍,南宋《方舆胜览》便认定为“孝子董永故居”。这种多地流传、不断附会的“滚雪球”现象,正是传说故事的典型特征。
在江苏,金坛、丹阳等地对董永传说的传承独具特色。金坛市直溪镇董永村(原名“董里”),光绪《金坛县志》对董永、七仙女及其子鹤生传说多有记载。此地相关遗存、遗迹和实物多达四十余处(件)。董永庙内墙壁绘有“二十四孝图”,村东“望仙桥”因董永偕子望迎生母得名,傅家村相传为董永卖身还债之处。茅山顶宫碑文“在家不孝双父母,何必灵山朝世尊”,彰显着董永孝行的深远影响。汉代刘向、晋代干宝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历代名贤咏叹诗词众多,民间传说版本丰富。
丹阳传承的董永传说,同样精彩纷呈。相传董永为丹阳延陵人,因家贫侍亲至孝,卖身为奴葬父,孝感动天,引得七仙女下凡结为夫妇。元至顺《镇江志》、明嘉靖顾觉宇唱本《织锦记》、明万历青阳腔唱本《槐荫记》、清光绪《丹阳县志》等皆有相关记载,董永墓、望仙桥等遗迹承载着传说记忆。以《织锦记》《槐荫记》为蓝本的黄梅戏《天仙配》唱遍大江南北,“家住丹阳姓董名永”家喻户晓,地方戏、电视剧等文艺形式让董永传说焕发出新的生机。
董永传说蕴含的历史、文学价值不可估量,为研究我国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尤其是文学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其蕴含的孝文化,对于当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激励着人们传承美德,践行孝道,构建美好家园。这一跨越千年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必将继续绽放光彩,传承不息。
广告
来源:三清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