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6 年,响应国家 “备战备荒为人民” 的战略部署,一支由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勘探队员组成的队伍进驻重庆南川区文风乡石峨村。这里地处深山峡谷,符合 “靠山、近水、隐蔽” 的三线选址原则,经过四年建设,一座占地数千亩、配套完整的军工城拔地而起。作为五机部直属企
国营庆岩机械厂(军工代号 5027 厂)是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军工企业,其历史轨迹深刻反映了中国国防工业的战略调整与时代变迁。
一、三线建设中的诞生(1966-1970)
机械厂位于当时的重庆南川县
1966 年,响应国家 “备战备荒为人民” 的战略部署,一支由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勘探队员组成的队伍进驻重庆南川区文风乡石峨村。这里地处深山峡谷,符合 “靠山、近水、隐蔽” 的三线选址原则,经过四年建设,一座占地数千亩、配套完整的军工城拔地而起。作为五机部直属企业,5027 厂初期主要承担火炮、炸药等军事装备的生产任务,厂区周围岗哨林立,保密措施极为严格。其建成投产不仅填补了西南地区重型武器制造的空白,更成为保卫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力量。
工厂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当地面貌:修建道路、接通水电,帮助村民改善生活条件;同时,村民通过向家属区售卖农副产品,初步融入现代工业经济体系。鼎盛时期,全厂职工及家属达上万人,形成了涵盖生产、教育、医疗、商业的完整社会生态系统。
二、军转民的艰难探索(1970-1997)
随着国际形势缓和,1980 年代起,5027 厂开始尝试转型民用产品。利用军工技术优势,先后开发出越野载重车、高空消防车、干粉灭火器等产品。然而,地处深山的地理劣势逐渐凸显:交通闭塞导致物流成本高昂,信息滞后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加之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尽管尝试过多种民用项目,但始终未能扭转亏损局面。
在此期间,工厂仍承担着部分军品生产任务。例如,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其生产的火炮零部件通过隐蔽运输线源源不断送往前线。这种 “军品优先、以民养军” 的模式,成为三线企业在特殊历史阶段的典型生存状态。
三、整体搬迁与战略重组(1997-2000)
1997 年,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5027 厂做出历史性决策 —— 整体搬迁至重庆巴南区鱼洞镇。此次搬迁涉及数千名职工及家属的安置,以及生产线的重新布局。新址毗邻长江黄金水道,交通便利,为企业融入重庆主城经济圈创造了条件。搬迁后,工厂逐步与其他三线企业整合,最终并入重庆大江工业集团,成为其下属的重要制造基地。
废弃的生活区
这一时期,国家对三线企业实施 “关、停、并、转” 政策,5027 厂的搬迁是其中的典型案例。通过剥离社会职能、优化产业结构,企业得以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然而,搬迁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曾经热闹的厂区逐渐人去楼空,留下大片工业遗迹。
四、旧址保护与文化传承(2000 年至今)
国营庆岩机械厂在石峨村
搬迁后的南川石峨村旧址,如今成为重要的三线工业遗产。厂区沿山沟绵延 4 公里,现存厂房、宿舍、医院、学校等建筑数百栋,部分车间仍保留着当年的机床设备。庆岩机械厂旧址通过 “自行处置、无偿移交、协议收购” 三种方式,将大部分土地厂房拍卖给当地中小企业,实现了资产盘活。例如,原职工宿舍区改造为商业综合体,电影院、子弟学校等公共设施则被改造成文化创意空间。
旧址中的核心生产区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例如,原四车间厂房被完整保留,其 30 米宽、100 米长的空间曾专门用于枪管加工,如今成为展示三线历史的实物课堂。这种 “修旧如旧” 的保护模式,既保留了历史记忆,又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每年吸引大量探险爱好者、历史研究者前来探访,形成独特的 “三线工业旅游” 现象。
声明:以上信息均来之网上公开发表的信息,无涉密信息!
来源:博学晚风一点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