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公布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典型实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1 16:18 1

摘要:公安部今天公布了10起典型网络谣言案件,涉事人员已被当地公安机关查处并依法追究责任。案子都归在“净网—2025”专项行动下,目标是清理那些借热点、造谣和传播不实信息的人。

公安部今天公布了10起典型网络谣言案件,涉事人员已被当地公安机关查处并依法追究责任。案子都归在“净网—2025”专项行动下,目标是清理那些借热点、造谣和传播不实信息的人。

这事儿放在“净网—2025”这项行动里说白了就是下了圈套,要把那些拿谣言当噱头的人揪出来。近几年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信息量太大,谁都能发,谁都能看,也就给了不良信息可乘之机。公安机关按着线索逐条核实,收证,最后依法处理掉一批典型案例,起到警示作用。下面按官方公告给出的顺序,从第十案往上说起,细讲每个案子的来龙去脉、影响和处理情况。

第十案在广东佛山。栗某,36岁,在某短视频平台发了一条称“佛山某男子感染基孔肯雅热抢救无效身亡”的内容。目的很明显,是想靠这个病情吸引眼球、拉流量。结果带来的是大量讨论和一部分地区居民的不安。警方一查就认定信息不实,依法处理。用重病、死亡这样的题材博关注,本身就不负责任,容易引起恐慌,影响公共情绪。

第九案在山东威海。刘某元,26岁,上传了所谓“某小学开学第一天学校塌了”的短视频,还配了图文,引来很多家长转发、留言。家长群里立刻炸开了锅,大家先慌再找实情。警方介入核实后发现是捏造的,造谣者就是为了博热度。编学校倒塌这种事,伤害的是家长的信任感和孩子的安全感,不是什么无关紧要的小把戏。

第八案发生在山东潍坊高密。梁某鹏,29岁,编了个“体测中学生高温倒地身亡”的故事,把时间、名字、现场细节都写得很具体,还配了很煽情的文字。这样的细节堆出来看着像真事,但警方核查后没查到相关事件。把不存在的悲剧拍成“真事”,很多好心人看到后去转发、评论,最后发现是被耍了,做了无用功。

第七案在山西太原。刘某,36岁,碰到一起普通交通纠纷,就把故事改成“司机持刀伤人”的版本,发到了短视频平台上。夸大、捏造暴力内容,传播后引发大量关注和讨论,扰乱了社会秩序。把平常事搬到极端情节去讲,这种放大镜式的操作有时能博出名,但后果是制造恐惧、误导公众。

第六案在重庆。何某会,53岁,在平台上发布了“金科廊桥水乡三组6.8级地震”的消息,明显是虚假的灾情信息,导致不少人恐慌。地震类谣言敏感度高,一旦扩散,影响面大,官方和基层救援资源还得花时间去辟谣、安抚,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成本。

第五案是山西大同。王某,57岁,先用文字类AI工具捏造与“大同地震”相关的稿子,又用视频生成工具合成相应影像发布,短时间传播很快。警方查出这是AI合成的假内容,动机明显是吸粉和博眼球。AI工具一旦被滥用,辨别难度上来了,普通网友很容易被假影像和假文本带偏。

第四案在四川德阳。李某江,58岁,在社交平台发了所谓“液化气罐车爆炸连环炸”的消息,描述罐体被炸飞、村民窗玻璃震碎之类的画面。消息一出,周边居民开始议论、担忧,警方进来核查后发现并无此事。这类以险情恐吓为噱头的谣言,对社区安全感打击大,而且造成官方澄清的负担。

第三案来自浙江。王某彪,28岁,利用AI生成了一条“女儿被抱走”的虚假寻人信息,还配了一张网上找来的小女孩照片。热心网友看到后大面积转发、去寻找,投入了时间和精力,最后发现是虚构的。好心人的热情被利用成了消费型的噱头,这种骗取关注的方式很不道德,也浪费社会力气。

第二案在云南玉溪。刘某峰,50岁,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进玉溪城区要缴纳200元维护费”等虚假政策类信息,还声称是“响应国家号召”,甚至说有更高金额的“通行证”。这种牵涉钱的问题尤其容易引起恐慌和误解,警方核实后认定不实并依法处置。拿“政策”和“钱”来做噱头,伤害的不只是个人,还可能扰乱市场和社会秩序。

第一案是上海,牵涉面比较广。刘某明,34岁,经营一家奢侈品回收店,为了提高店铺知名度,和店员李某洋,25岁,合谋,通过经纪公司找来方某庆,62岁,到太古汇摆拍了一段剧情短片,内容是“老伯捡到名牌包后向失主勒索5万元”,店铺主播盛某琳,29岁,也在视频里出现。视频发出来后引发大量关注和负面讨论,给当地形象带来不良影响,扰乱公共秩序。警方调查认定这是刻意编排的虚假内容,相关人员被依法处理。用剧情博噱头,最后可能承担法律后果,这是很直接的代价。

把这十起案子放一块看,有几条线索比较明显。有人就是为了吸流量、涨粉、炒话题,有人把真实的事做戏化处理,有人直接编造灾害或死伤,还有人利用AI做出看起来逼真的文字和影像。套路其实差不多:先想好能蹭热点的题材,再配上一堆夸张的表达或伪造画面,贴到平台上看反应。等到事情被追查,警方就逐条核实取证,确认是谣言就依法处理。

这类事情看多了,就像老电影里反复上演的桥段:套路化、工业化地制造话题,结果是伤害公众信任,浪费社会资源,也把传播者自己搭进去了。平台监管、技术辨别、公众的媒介素养都需要提升,公安机关出手查处,也是要提醒大家做事要有底线,不要拿公共安全当儿戏。

我觉得像这样的大规模整治,是必要的。信息传播不是儿戏,人心一被扰乱,影响就很难挽回。面对各类信息,保持点怀疑精神,遇事多看权威通报,不盲目转发,能少一些麻烦。说句直白的感受:热度如果能当饭吃,那些制造热度的人早就不差饭吃了;实质上,多数人是为了快速出名,结果把真相丢在了身后。

来源:林中自在哼曲的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