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声道”到“合奏曲” 在“大思政课”引领下构建立德树人生态系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1 17:19 1

摘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

当前中学政治学科教学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如教学理念与实践脱节、“小课堂”与“大社会”联结不畅、理论供给与学生需求不匹配、教学方法与技术应用流于形式、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建设好“大思政课”、落实好完成好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树立“大格局”育人理念

“大思政课”实践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学科教学要置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理论解读、形势分析、实践淬炼,增强学生对复杂社会现象的思维力、洞察力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力,涵养学生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在组织学习《政治与法治》中党的相关知识时,必须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通过讲述党史故事、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揭示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自觉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人生选择。

勇担民族复兴大任。在组织学习《经济与社会》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知识时,可结合“芯片突围”“碳达峰碳中和”等现实挑战,引导学生讨论为何要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让学生意识到,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关系国家命运和子孙后代福祉的历史性抉择。由此,引导学生将个人的职业规划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家战略联系起来,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使命感。

拓展“大课堂”育人场域

“大思政课”实践要将育人场域从教室延伸至校园、社会、网络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要更好地融入新时代、适应新特点、满足新要求、解决新问题、汇聚新动力、开创新局面,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依托学校“小课堂”。学校思政课是学生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的主渠道。开展思政课教学应注重启发式教育,通过“思政辩论赛”“问题式教学”“议题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改变过去生涩理论填鸭式的“硬灌输”,将生动形象的“漫灌”与因人而异的“滴灌”相结合,让学生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真正使思政课“活起来”。课余还可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栏、文化节等载体,举办时事讲座、法治宣传周、红色经典诵读等活动,使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校园生活,实现潜移默化的熏陶。

立足社会“大课堂”。思政课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学生身边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是思政课最好的案例和教材。新时代思政课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为素材,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等主题组织“行走的思政课”教学实践,通过“身边人”和“身边事”引发学生共情共鸣,真正将植根于新时代伟大实践的历史必然性说清楚,将植根于中国大地的自觉自信讲明白。

深耕网络“新课堂”。融媒体时代,数字赋能成为“大思政课”在守正创新中实现铸魂育人的新动力。思政课建设要善于运用优质“慕课”、“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官方新媒体等网络资源,搭建优质课程平台,拓展学习时空,让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齐发力。思政教师也可以借助班级学习群,推送优质文章、短视频,引导学生辨析网络信息,弘扬社会主旋律,占领网络思政新阵地。

汇聚“大资源”育人合力

“大思政课”实践要整合多维度育人资源,激活思政教育元素。“大思政课”应将共产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波澜壮阔的时代发展与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作为鲜活的教学素材,真正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同频共振。

汲取历史养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新时代的“大思政课”,要做好红色史料收集、红色故事挖掘等工作,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这座“富矿”,将纪念馆、博物馆、革命旧址等红色场所变为思政课的生动课堂,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自觉将个人奋斗之志转化为不懈奋进的报国行动。

把握时代脉动。思政课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充满时代气息,将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社会民生热点话题及时引入课堂,作为教材知识的鲜活注脚。例如,教学中开展“时政述评”活动,围绕热点问题,通过搜集信息、甄别真伪、提炼观点、公开表述的过程,有效锤炼学生的高阶思维、逻辑推理与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成为清醒的观察者和理性的思考者,实现从情感共鸣走向理性认同,铸就时代新人坚实的“精神骨架”。

建立多元共创机制。推进“大思政课”协同育人,要以新格局的建构不断强化“大思政课”实施力度,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从体制机制上,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包括领导干部、模范人物、专家学者、各行各业代表等都可以成为思政课的“特聘教师”,形成育人合力。例如,在开设“英雄人物”“大国工匠”等专题课程时,可邀请英烈后代、行业楷模等现身说法,以鲜活事迹展现爱国情怀与报国实践,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培育奋斗精神。

在新时代宏伟征程上,“大思政课”的实践探索正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必须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格局”,拓展多样化育人场域“大课堂”,汇聚社会各界“大资源”,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位覆盖的立德树人生态系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北镇中学。本文系2025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大思政课”视角下高中政治学科育人实施路径探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5-SZZX-007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