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这一辈子最该学的本事,从来不是挣钱的手艺,而是不管碰到多大的坎都让自己快乐起来的能力。”
这个世界,总是不缺怨声载道:
有人为出身平凡而自怨自艾,觉得命运不公;
为婚姻不顺而耿耿于怀,感叹遇人不淑。
可仔细想来,出身是天定的缘分,由不得自己;
婚姻里遇到对的人,多是可遇不可求的幸运。
真正能靠得住的,就只有自己调节情绪的能力。
正如作家刘震云说的那样:
“人这一辈子最该学的本事,从来不是挣钱的手艺,而是不管碰到多大的坎都让自己快乐起来的能力。”
这种能在风雨中为自己撑伞,在绝境中为自己寻光的本事,才是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第一,生活里的风风雨雨,从来少不了,所以请务必善待自己。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开车回家,到了楼下还要在车里坐好久?”
有个高赞回答写道:“因为那是一个分界点。推开车门,你就是柴米油盐、是父亲、是儿子、是丈夫,唯独不是你自己;
在车上,一个人静一静,抽根烟,这个躯体只属于自己。”
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
生活里的风风雨雨,从来都少不了,就像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写的: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从呱呱坠地到垂垂老矣,我们总要经历挫折的打磨、苦难的洗礼。
而在这漫长的旅程中,唯一能全程陪伴我们的只有自己,所以请善待自己。
天津的“玻璃女孩”魏瑞红,因患成骨不全症,她的人生经历了31次骨折,童年几乎是在病床和石膏中度过。
这样的绝境足以击垮很多人,但魏瑞红没有沉溺于痛苦,而是选择温柔对待自己的命运。
她深知,抱怨和消沉无法改变现状,唯有接纳自己的遭遇,才能为生命寻找新的出口。
2013年底,她创办了公益组织“太阳语罕见病心理关怀中心”,为3000余个罕见病家庭搭建帮扶体系,还出版了自传《玻璃女孩水晶心》,用自己的故事激励上万名病友重拾信心。
反之,现实中总有一些人,在遭遇一点挫折后便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潭。
曾有新闻报道,一名名校毕业生因求职屡屡碰壁,无法接受“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
最终选择闭门不出,甚至拒绝与家人沟通。
他将外界的评价当作衡量自己的唯一标准,在挫折中不断消耗自己,最终让人生陷入停滞。
心理学上有个“逆商”概念,它指的是一个人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超越困境的能力。
逆商高的人,能够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迅速调整情绪,这正是刘震云所说的“最重要的本事”。
想起苏东坡的千古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我们终要明白,生活的风雨无法避免,但善待自己的选择永远在我们手中。
唯有学会与自己温柔相处,才能在漫长的岁月中,为自己积蓄对抗磨难的力量。
第二,人生哪有什么最佳年纪,只有最舒坦的心态
很多人都在追寻所谓的“最佳年纪”:20岁羡慕30岁的成熟,30岁怀念20岁的青春,40岁又感慨岁月的流逝。
可人生哪有什么固定的脚本?真正决定生活质量的,从来不是年龄数字,而是那颗是否舒坦自在的内心。
就像林语堂所说:“心态决定高度,你的内心有多宽广,世界就有多大舞台。”
82岁的“带货奶奶”盛瑞玲,退休前她是一名普通的工厂职工,退休后因一次意外摔伤,导致行动不便。
但她没有就此安于现状,而是在女儿的鼓励下尝试直播带货。
从一开始对镜头的紧张羞涩,到后来从容不迫地介绍商品,她用真诚和热情收获了无数粉丝的喜爱。
面对网友的质疑,她笑着回应:“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只要心态年轻,做什么都不晚。”
如今的她,不仅实现了经济独立,还通过直播结识了许多朋友,生活过得充实而快乐。
反观《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主人公松子,她的人生悲剧很大程度上源于心态的失衡。
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她不断讨好、迁就,始终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从未真正为自己而活。
从青春年华到垂暮之年,她一直在焦虑和迷茫中挣扎,最终在孤独与绝望中结束了一生。
这部电影深刻地揭示了:如果心态失衡,即便拥有再好的年华,也无法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我们注定失去所爱,但不影响用力去爱。
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流逝都是自然规律,无法抗拒,但我们可以选择用乐观的心态去接纳这一切。
无论年轻还是年老,都能在当下的时光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
第三,我们争不过岁月,也跑不赢时间,不如按照自己喜欢的法子过好每个日出日落
作家余华曾说:“我认为最好的生活状态,是该工作时工作,该休息时休息,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圈子,不依附别人,也不勉强自己。”
他的生活正是如此,除了写作,他喜欢跑步、旅行,在平凡的日常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他不会为了追求名利而透支自己,而是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在松弛的状态下创作出一部部经典作品。
这种不疾不徐的生活态度,让他既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也能充分享受生活的美好。
现实中,很多人却陷入了“内卷”的漩涡,为了所谓的“成功”不断追赶。
有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职场人曾因过度劳累而出现身体不适。
他们每天加班加点,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放弃了自己的爱好.
最终却发现,自己追逐的并不是真正想要的生活。
心理学中的“时间感知理论”认为,当我们处于焦虑和匆忙中时,会感觉时间过得更快,从而陷入“越忙越焦虑,越焦虑越忙”的恶性循环;
而当我们从容地享受当下时,才能真正感受到时间的价值。
电影《心灵奇旅》中的乔·加德纳梦想成为爵士乐手,当他终于获得梦寐以求的演出机会后,却感到一丝莫名的空虚。
直到他看见一片树叶从空中旋转飘落,突然明白了——生活不仅仅是追逐目标,更是享受当下的每一个瞬间。
剧中有句经典的台词:“迷失和忘我的区别没有那么大,忘我是快乐的,但当这种快乐成了一种执念,脱离了对生活的关注,人就迷失了。”
生活不是竞技场,不必事事争第一,舒服自在才是真谛。
我们不必羡慕别人的生活节奏,也不必强迫自己跟上所谓的“时代步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好每一天,就是对时光最好的珍惜。
正如杨绛先生说的那样:“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第四,人活着总得学会跟自己和解,两分看透世事,三分释怀过往,剩下的五分全用来好好爱自己
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另一种选择》中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丈夫突然离世的悲痛中重生。
她提出了“3P陷阱”理论——个人化、普遍性和持久性,即认为坏事全是自己的错、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会一直持续下去。
要摆脱这3P陷阱,就需要学会与自我和解。
桑德伯格写道:“当生活把你打倒,你可以选择躺在地上,忍受别人扔在你身上的泥土,你也可以选择站起来。”
南开大学的卜欣欣老师,两岁时,一场高烧夺走了她的听力,让她陷入了无声的世界。
但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以超乎常人的毅力踏上求知之路,最终考入南开大学并留校工作。
可命运的考验并未停止,29岁那年,她完全失聪,只能依靠人工耳蜗与人交流。
面对这样的打击,卜欣欣选择接纳自己的处境,重新站上讲台,还牵头创建了国家级循环经济资源共享平台,编著了国内首部环境科学专业信息资源检索教材,填补了学科空白。
她看透了生活的残酷,释怀了过往的苦难,将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提升自己、关爱他人,最终在无声的世界里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奇怪的悖论是,当我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时,我就能改变了。”
与自己和解,不是向命运低头,而是与自己达成和解,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第五,人生下半场,不生气不讨好,别拿别人的错惩罚自己。
走过了半生的风雨,渐渐明白人生下半场,最重要的是为自己而活。
不因为别人的错误而生气,不为了迎合他人而讨好,才能活得通透自在。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曼德拉被关押在罗本岛监狱长达27年,遭受了无数的折磨和虐待,但他始终没有被怨恨吞噬。
出狱后,他选择原谅那些伤害过他的人,致力于种族和解。
正是这份不生气的智慧,让他摆脱了仇恨的枷锁,成为了备受尊敬的领袖。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下多少人为了一点小事耿耿于怀,为了一句批评彻夜难眠,为了别人的一个眼神胡思乱想。
人生下半场,精力有限,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
不被他人的错误左右情绪,不被外界的评价束缚自我,才能活得从容而有力量。
结语:浅浅笑看淡得失,珍惜手里的,才不算负了时光、负了自己。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有得有失是常态。
与其为失去的耿耿于怀,不如看淡得失,珍惜手中拥有的一切。
正如丘吉尔所说:“乐观者看到的是希望,悲观者看到的是障碍。”
保持乐观的心态,珍惜当下的时光,才不算辜负自己的人生。
有句很有道理的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得到的是幸运,失去的是经历。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看淡得失,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伏。
珍惜手中的亲情、友情、爱情,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才能在岁月的长河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来源:埃及社KuS